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竭澤而漁”出自哪裏?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竭澤而漁”出自哪裏?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竭澤而漁的出處】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釋義:

排盡湖中或池中的水來捕魚。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

【竭澤而漁的故事】

成語“竭澤而漁”出自哪裏?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時期,晉國爲了援助宋國,和楚國在城淄(今山東淄縣南)打了一仗。當時,論實力楚國佔着明顯的優勢。晉文公見楚軍來勢洶洶,就問他的舅舅狐偃說:“楚兵多,我兵少,這一仗該怎樣打才能取勝呢?”狐偃回答說:“我聽說善於打仗的人,不厭欺詐。你就用欺詐的辦法對付楚軍好了。”

成語“竭澤而漁”出自哪裏?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第2張

晉文公又去徵求另一個大臣雍季,並把狐偃的話也告訴了他。雍季不大贊成這樣做,就打了個比喻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蔽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僞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意思是說:把池塘裏的水弄乾了才捉魚,哪還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沒魚可捉了;把山上的樹林燒光了再去打獵,哪還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將會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辦法雖然可以偶爾用一下,但以後就不能再用,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當時也想不出更好地制勝楚軍的辦法的情況下,晉文公還是採用了狐偃的計謀,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時向楚莊王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之名,連續三次後撤,以避其鋒芒,爲自己選擇了有利的時機和殲敵的地形;而楚軍呢,見晉軍一退再退,誤以爲晉文公膽怯,不敢與之交戰,就緊逼不捨,結果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這場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終以楚國的失敗,其領兵大將成得臣被迫自殺而告結束。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出“竭澤而漁”的成語。

——《呂氏春秋·義賞》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