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八里橋之戰”中咸豐的主力軍爲什麼會全軍覆沒呢?

“八里橋之戰”中咸豐的主力軍爲什麼會全軍覆沒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距離京師僅8公里的八里橋曾發生過一場重要的戰爭,這次戰爭導致咸豐的最後一隻主力軍隊全軍覆沒,史稱“八里橋之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清軍身後就是王城,他們誓死抵抗,表現的前所未有的堅強,但是僅憑肉身,怎麼能打得過現代化的火槍大炮!

天津大沽口失守後,清廷與英、法談判破裂,英法聯軍8000人進犯北京城。在北京郊區八里橋,與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短兵相接。

這場戰爭,是雙方實力懸殊的戰爭。

清軍還是中世紀的裝備,士兵們拿着長矛、弓箭這樣落後的武器,僅憑着一腔熱血,對敵軍展開了視死如歸的衝擊;有些騎兵甚至衝到了敵人的指揮部附近。

可是冷兵器怎麼能打得過現代化的熱兵器,封建軍隊怎麼能打得過現代化軍隊呢?英法聯軍對清軍,簡直是降維打擊,不管是裝備和戰術都是最新的!這些經歷過拿破崙戰爭洗禮的軍隊,裝備用的是帶刺刀的前膛燧發槍、滑膛炮,還有最新發明的步槍。

面對着僅靠熱血和胸膛,毫無章法往前衝的清軍,這些金髮士兵,只待指揮官一聲令下,就會發射出密集的子彈和炮火。戰爭僅用了短短的一個小時,就分出勝負。清軍的戰馬受到炮火驚嚇,在自己的隊伍中橫衝直撞,後面的步兵四散逃離,潰不成軍。因爲敵方炮火的襲擊,清軍傷亡慘重,全軍覆沒。

八里橋之戰,清軍1.7萬人戰死了三千人,而英法聯軍僅死了12個人。

一名參加作戰的法軍軍官,在其回憶文章中,稱讚清軍的英勇說:清軍從一開始就勇猛反覆地衝殺,他們強壓火力傷亡慘重,但還是勇敢堅持,直到全體就地陣亡”。

這場令清廷蒙羞的恥辱之戰,在法國人眼裏卻不過是一場好笑的戰鬥,如同老鷹捉小雞一樣的遊戲。

法國軍隊指揮官的孟託班回國後,甚至因爲法方死亡人數過少,被眼紅的議員阻止法國皇帝拿破崙,給他5萬法郎的獎勵。

窩囊的咸豐皇帝,在接到戰敗的噩耗後,沒有選擇君王守國門,而是選擇了逃跑,躲進承德避暑山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隨即,英法聯軍佔領了紫禁城,幹下了一樁罪惡勾當,燒燬了“萬園之園”圓明園。

這場戰爭的唯一好處,大概就是第一次清醒認識到,天朝上國已經大大落後於那些,經過工業革命的國家,開啓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動力。

至此,咸豐手中的二支主力軍隊,江南江北大營、僧格林全部消耗殆盡,他能依靠得只剩下,曾國藩的地方部隊——湘軍了。

咸豐對曾國藩和主力部隊,一直存在着“厚此薄彼”,令湘軍將士頗爲不滿。

“八里橋之戰”中咸豐的主力軍爲什麼會全軍覆沒呢?

咸豐舉全國之力,每年給江南江北大營撥上千萬兩白銀,而曾國藩卻要看地方官的臉色,自己找飯吃。咸豐對連打勝仗的曾國藩封賞也不到位,將按慣例能得到的湖北巡撫一職,給了毫無戰功的滿族親貴。

咸豐六年(1856),太平軍在三個月之內擊潰江南江北大營。

和春奉命重建江南大營後,和本國軍隊湘軍,因爲咸豐的“一碗水端不平”,形成了針鋒相對的競爭關係。

他與兩江總督何桂清、軍機大臣彭蘊章一夥,在朝廷內外傳遞消息,不斷在咸豐面前打小報告,通過各種方式攻擊湘軍,恨不得湘軍覆滅,好收穫鎮壓太平軍的全功:曾國藩打了勝仗絲毫不提,打了敗仗稍微報告得晚一點,咸豐就知道了。

因此,咸豐經常斥責曾國藩,惹得湘軍將士心怨氣強忍不發。

連頗受咸豐信任的胡林翼,都替曾國藩打抱不平:湘軍頗能打,頗要臉,卻不受待見。那不要臉的,卻受到優待。

咸豐曾依仗江南大營勢頭強勢,將曾國藩罷官回家。

1860年5月,江南大營二次潰敗,兩江總督何桂清棄常州逃跑。江南大營的徹底潰敗,對湘軍來說,並不可惜,反而歡呼雀躍。湘軍將領左宗棠,興奮的仰天長嘆:“天意其有轉機乎?”

親生兒子不爭氣,無人可用的咸豐,這才把兩江總督的位置,不情不願地給了曾國藩。湘軍勢力沒有了綠營軍搶功、掣肘,有了地方財政的滋養,湘軍很快兵強馬壯,兵力達到了12萬,士氣高漲兵強馬壯!

在祁門,曾國藩按照自己的思路,統籌部署圍攻安慶。1860年8月25日深夜,離八里橋戰爭還有幾天。曾國藩突然收到了一封,來自朝廷的十萬火急的上諭。咸豐嚴詞命令他,即刻派悍將鮑超,率領三千湘軍精銳,日夜兼程,前往京師救駕,受勝保調遣。

曾國藩沒有馬上前往,這道上諭起碼有2處,讓他有疑慮。從大局上說,咸豐的戰略計劃,曾國藩壓根看不上。江南江北大營的覆滅,證明咸豐“捨棄枝葉、直指根本”的戰略思想的徹底破產。

目前是圍困安慶的關鍵階段,只要拿下安慶,徹底平定太平軍指日可待。太平天國要的是國家主權,而洋人求的不過是財。就算現在派兵去,路上要20多天,就是去了黃花菜都涼了,一旦派鮑超前去,安慶兵力撤圍,一年多的努力將付之東流。

這真是“此事無益於北,有損於南”。

咸豐的這一命令,還和從前一樣,頭痛醫腳、毫無長進、毫無遠見!皇帝有難,將軍勤王是歷朝慣例,以“忠義”標榜的曾國藩,心裏再不服氣,也不能表現出來。曾國藩還有一個小九九,這上諭裏說,要把自己的悍將鮑超和幾千精兵交給勝保指揮。

勝保是個只會誇誇其談的滿人將領,在和太平軍作戰中,屢戰屢敗人稱“敗保”,卻深得皇帝信任。這明明就是要挖我湘軍的牆角,精兵派去了肯定有去無回。

欣然從命嗎?兩頭不落好,還要被對頭勝保算計一支精兵!不去勤王,又擔不起這麼大的罪名,他陷入了兩難。

手下李鴻章獻了一條以逸待勞的妙計。李鴻章分析說,不出十天,洋人必定會攻陷京城,結局就是議和割地賠款。洋人要的是利益,不是大清的江山。皇上和大臣爲了保住江山社稷,儘快結束戰爭,必定會有求必應,雙方議和最多不超過二三十天。那時,和局已定,再出兵也是添亂。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一個字:拖——。

曾國藩欣然採納了李鴻章的意見,他做事一項穩妥,又做了一條預案,以防萬一。

九月初九,他才慢吞吞給皇帝回了一道奏摺說:“鮑超人生地不熟,級別又太低,派兵勤王是大事,恐怕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務。請皇帝在他和胡林翼之間,選一個人帶兵前去。”

其實就是要一來一回,拖這個時間。眼看洋人攻破大沽口,馬上要進攻北京,想必這時的咸豐內心是崩潰的。可惜他至死都不明白一個道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個被他長期打壓的漢臣,怎麼會跟他全心全意一條心?

給朝廷寫完回信,曾國藩又給圍困安慶的九弟曾國荃,寫了一封信,大意是,如果皇帝要我去勤王,你做個思想準備和我一起去,等皇帝再次下令,我們就即刻出發。

曾國荃的回信寫了啥,除了曾國藩沒有第二個人看到。因爲,曾國藩收到這封信,看了一眼就燒了,並寫了一封回信將九弟曾國荃,一頓聲色俱厲的痛罵。

可以想見,這封信的內容一定是很特殊,所以曾家後人一直深藏不露,曾紀澤等人收集出版的各種曾國藩的文集都沒有收錄。直到20世紀80年代嶽麓版的《曾國藩全集》才公開此信。

我們只有根據曾國藩的回信,來推測曾國荃的那封信的大概內容。曾國藩給弟弟的回信,在所有的家書中,口氣之嚴厲絕無僅有:

初九夜所接弟信,滿紙驕矜之氣,且多悖謬之語。天下之事變多矣,義理亦深矣,人情難知,天道亦難測,而吾弟爲此一手遮天之辭、狂妄無稽之語,不知果何所本?

恭親王之賢,吾亦屢見之而熟聞之。然其舉止輕浮,聰明太露,多謀多改。若駐京太久,聖駕遠離,恐日久亦難盡愜人心。

僧王所帶蒙古諸部在天津、通州各仗,蓋已挾全力與逆夷死戰,豈尚留其有餘而不肯盡力耶?皇上又豈禁勝之而故令其不盡力耶?力已盡而不勝,皇上與僧邸皆浩嘆而莫可如何。

分兵北援以應詔,此乃臣子應盡之分。吾輩所以忝竊虛名,爲衆所附者,全憑忠義二字。不忘君,謂之忠;不失信於友,謂之義。

帶兵北上勤王本來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性格暴躁、草莽出身的曾國荃,正在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方式,把安慶圍得如鐵桶一般,城內已經斷糧,眼看快勝利了。

因此一接到大哥的信,當時就炸了。

“八里橋之戰”中咸豐的主力軍爲什麼會全軍覆沒呢? 第2張

他心裏的不滿,其實和曾國藩差不多,但是“心裏想”和“說出來”是兩回事。曾國藩收到他的回信,“且懼且惡”,這封信如果泄露出去,不但曾國荃要掉腦袋,恐怕曾氏一族都要被滅門!

從曾國藩的回信看,他的回信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對朝廷來說全是“大逆不道,滅九族”的言論。

1、堅決不能同意撤安慶之圍。咸豐這個命令,就是瞎指揮。如果大清真亡了,太平天國說不定早都平定了。

2、妄議咸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誰更有才幹,甚至誰更適合當皇帝。

3、批評咸豐皇帝不會用人,才導致洋人打進北京,才導致自己北逃,真是活該。現在還要連累我放棄馬上就拿到手的戰功,可恨!

這裏面的任何一條,都夠得上是欺君之罪。曾國藩怎麼能不害怕?我們大膽猜測,裏面很有可能想勸大哥取清朝而代之。可是曾國藩在心理沒做好準備,實際情況也不具備可行性。

當曾國藩和咸豐的來往書信,在驛道上傳遞時,果然傳來消息:八里橋之戰清軍慘敗,京師淪陷,咸豐逃往承德,恭親王奕牽頭,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果然,朝廷來信,不必派兵北上了!

僅僅過了不到一年,安慶被湘軍攻破。“外長外行,內戰內行”的曾國藩,對城內同胞毫不留情,展開大屠殺,城中一萬多名軍民無一倖免。

這也是曾國藩被罵漢賊,遭人詬病之處。

拿下安慶後,太平天國首都金陵,就成了一座孤城,太平天國的滅亡指日可待。曾國藩激動地給遠在熱河的咸豐,寫信報喜。可惜,這封捷報還在路上,咸豐就把自己作死了。

這個咸豐也是個苦命的皇帝,從他登基第二天,太平軍就開始造反,後來又有捻軍、天地會等大型叛亂。各地小股起義不斷,十八個省,有十四個戰火不斷,後來被英法聯軍燒燬圓明園,割地賠款,還丟失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一連串密集的打擊,把剛愎自用的咸豐打折了,他恨不得早一天死去。可悲的是直到死,他都沒得到太平天國戰爭,勝局已定的消息。

2年後,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南京攻陷。這場長達12年之久,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內戰,以清廷勝利結束。從防止中國的中世紀化來說,的確是曾國藩的大功一件!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