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除夕之夜,沒有鞭炮之聲、煙花之色,年味該是多麼冷淡

除夕之夜,沒有鞭炮之聲、煙花之色,年味該是多麼冷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臘月的最後一天,宋人謂之“除夜”。這一天,士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這套習俗,至今在潮汕一帶仍得以完整保留下來: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灑掃門庭,叫做“掃除”;都要貼門神、春聯、年畫;都要在除夕這天祭拜祖先、社神、天地,這叫“團年”。

除夕之夜,沒有鞭炮之聲、煙花之色,年味該是多麼冷淡

宋代的“桃符”,其實就是今人所說的“春聯”,因爲以前的春聯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寫在桃木板上,故有“桃符”之名。王安石有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便是:在熱鬧的炮竹聲中,舊年的最後一天即將結束,人們祈望新年生活更美滿,家家戶戶都忙着換上新的春聯。可惜今天城市中許多商品房的設計,連貼春聯的門楹都給省掉了,買副春聯都不知貼哪裏。

吃過年夜飯之後,宋朝的城市迎來了徹夜不眠的大年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孩子們跑到外面,繞街唱兒歌:“賣癡呆,千貫賣汝癡,萬貫賣汝呆,見賣盡多送,要賒隨我來。”這叫做“賣癡呆”,兒童以此相戲謔,也寄託人們希望來年變得聰明的意願。

南宋詩人范成大有一首趣味十足的小詩,描述吳中民間“賣癡呆”的習俗:“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買。二物於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餘;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近代廣州仍有類似風俗,不過不是“賣癡呆”,而是“賣懶惰”。

除夕之夜,沒有鞭炮之聲、煙花之色,年味該是多麼冷淡 第2張

除夕之夜,怎能沒有鞭炮之聲、煙花之色?宋代時,火藥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節日慶典,人們利用火藥製成響亮的炮仗、璀璨的煙花,在節日裏燃放,圖個熱鬧與喜慶。除夕夜,宮禁之內,炮竹最響,“禁中爆竹山呼,聞於街巷”。皇室使用的炮仗不但響亮,造型也非常華麗,製成人物、果子的樣子,甚至做成屏風,“外畫鍾馗捕鬼之類,內藏藥線”,點燃後可連響百餘聲。民間市井,也是燈燭煙花“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

我的家鄉一直保留着除夕放鞭炮煙花的習俗,童年時除夕之夜噼噼啪啪響個不停的鞭炮聲,是我記憶中最濃郁的年味。沒有鞭炮的春節,年味該是多麼冷淡。不過現在的城裏人已經很難理解這樣的習俗了,他們甚至義憤填膺地要求城市在春節期間禁絕煙花炮竹。

今天在城市裏燃放鞭炮煙花,確實會產生噪音、火患、煙霧等諸多外部性,但這些外部性是不是可以容忍、克服?而政府的“禁炮令”又是不是基於權力之僭越而侵犯了社會自發的習俗、冒犯了另一部分器重傳統的市民燃放鞭炮的權利?這些,都是值得辯論的公共話題。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