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古代兵器史:春秋戰車決鬥 明朝火銃作戰

古代兵器史:春秋戰車決鬥 明朝火銃作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界認爲,所有兵器都是從用於生產的農具衍生而出,東西方文明概莫能外。同濟大學教授陸敬嚴在《圖說中國古代戰爭戰具》一書中指出,“兵器”作爲一種專門的工具獨立出來製造、使用、發展,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這一時期又被稱爲新石器時代晚期,是國家和階級成形的階段。通過戰爭等方式,華夏大地先民們實現融合,進而形成了共同體。

古代兵器史:春秋戰車決鬥 明朝火銃作戰

網絡配圖

在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就展出了這一時期的兵器。比如無錫、蘇州出土的石鉞,薄如鍛造,表面光滑,穿孔圓潤,體現了新石器時代已經完全成熟的制石工藝;再看館裏不遠處一件海安出土的陶斧,這是當時的人們用陶塑把斧子做成模型:木質把柄的頂端穿了三個孔,用來與單孔的石鉞固定。還記得“盤古開天地”嗎?那位巨人就是拿着大斧劈開混沌,創造了世界。神話是現實的反映,陸敬嚴認爲,斧子的原形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正是人類誕生的時期。

而南博這兩件斧鉞,則可以與我們的“人文始祖”黃帝聯繫在一起。這位部落首領活躍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此時人類“銅石並用”,但黃帝部落並沒有走在時代前沿,仍使用石斧這類的石質兵器;反觀他們最大的對手蚩尤部落率先掌握冶銅技術,大量裝備金屬兵刃、盔甲,被稱爲“銅頭鐵額”。不過在華北的“涿鹿”,黃帝利用天氣變化等自然條件,並在“械鬥式”的部落戰爭中創新戰術,最終全殲蚩尤部。此戰決定了華夏民族的命運,也告訴後世兵家,武器裝備自古就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

高超車戰技巧成就楚王霸業

文物:青銅戈、軎(wèi)轄(春秋) 地點:南京博物院

今天我們習慣用核彈頭的數量簡要衡量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那麼封國林立的春秋時代,戰車的價值就等同於核武器。成語“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中的“乘”指的就是以戰車爲核心的“百人隊”: 4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黃帝複姓“軒轅”,有觀點認爲,橫木爲軒,直木爲轅,戰車也是黃帝發明的。到了周代,戰車的使用已經發展到鼎盛時期。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戰車可以高速行駛衝散敵人陣型,步兵再跟上“收割”。直至二戰,步坦協同的戰法仍沿用這個原理。

古代兵器史:春秋戰車決鬥 明朝火銃作戰 第2張

網絡配圖

江南的土壤偏酸,木頭埋藏2000多年早已爛光,很難有北方發掘的車馬坑中出土形狀完整的戰車。不過歷年考古,江蘇也發現不少與戰車有關的文物。在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就有鎮江出土的青銅戟。“戟”是戈、矛的合體,既能直刺又可橫擊,裝在長木杆上,是典型的車戰兵器。館中還有南京六合和鎮江等地出土的青銅軎轄,這種空心青銅圓柱套,裝在車輪軸承兩個頂端,用來固定車輪。春秋末期,江北的六合屬於楚國,加上軎轄精細之至、風格柔美的紋飾,很可能就是楚國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的體現。

楚人先民在商代時從中原遷徙到尚爲荒蠻的漢江平原建國,文化上漸漸不從周禮,被稱爲“荊蠻”,自己也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雙方衝突不斷。莊王時,楚國調整政策,吸收中原文化,國力增強,其勢力已經衝出湖北、江淮,進入河南干預中原政局。城濮之戰失敗後,楚國再次挑戰老牌中原霸主晉國,雙方在今河南滎陽北的“邲”會戰。開戰前,楚軍三名士兵駕一輛戰車衝向晉軍方陣,殺一人取其左耳,生俘一人而還。途中戰車上的弓箭手射殺一頭鹿,獻給身後追趕的晉國將領,最後全身而退。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玉堂在央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中指出,楚國士兵高超的車戰技巧令人歎爲觀止,而表現出的翩翩風度,則宣告着楚國開始按周禮行事,不再是蠻夷國家。邲之戰的全勝也讓“三年不飛,一飛沖天”的楚莊王登上霸主地位,並得到中原各國的承認。

古代兵器史:春秋戰車決鬥 明朝火銃作戰 第3張

網絡配圖

在春秋時代的戰場上,開戰前兩軍往往會出一輛戰車在陣前“單挑”,這一儀式意味強烈的環節被稱爲“致師”。陸敬嚴在《圖說中國古代戰爭戰具》中認爲,戰車上的士兵都來自貴族地主階層,而徒步作戰的士兵都是戰前徵召的農民,甚至奴隸,車戰主導的春秋戰爭更像各國解決政治糾紛的比武、決鬥,畢竟大家都是貴族,都是周天子的大臣,只要你認輸沒有必要你死我活。但到了戰國時,有你無我的兼併戰爭取代了點到爲止的爭霸戰,各國徵召更多平民以擴軍,同時騎兵也漸漸發展起來,漢代時戰車就已從戰場上消失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