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秦始皇陵中真有流動水銀做的江河大海嗎

秦始皇陵中真有流動水銀做的江河大海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經有考古隊在1983年第7期的《考古》雜誌上,發表的《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論文中,有關“秦始皇陵地宮埋藏大量水銀”的說法。根據調查研究得知,這很可能是虛構的。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在對於整個封土堆的土壤汞量測定過程中,只有1個點的含量達到1440ppb,其餘53個點的平均含量只有205ppb。據說,距封土2370米處的魚池水庫附近土壤含汞量僅爲5~65ppb,於是得出了封土汞含量異常的結論,進而還認定封土汞異常的原因,是來自於秦始皇陵地宮之中,有着象徵江河大海的“水銀”。

材料一經公佈,立即引起國內外的普遍關注,有些人認爲這是秦始皇陵“以水銀爲江河大海”的史料記載,得到了當代科技手段的肯定,認爲這是地宮建設超越時空界限的鐵證,更有權威人士據此提出:由於有大量水銀的保護,秦始皇本人雖然死了2000多年,但他仍然可能完好無損地安臥在地宮之中。

秦始皇陵中真有流動水銀做的江河大海嗎

網絡配圖

當然,也有一些專家和學者,對“物探”成果的真實性、適應性,提出了合乎邏輯的質疑意見。比如:在1986年的秦俑學術討論會上,有人對“汞異常”的說法進行了全面質疑:如果要使秦俑館方面的觀點得以成立的話,首先就要排除以下幾種外部汞污染的可能性。

要排除陝西省縫紉機廠電鍍車間排出的含汞廢水、廢氣,對秦始皇陵封土所產生的各種污染;二是,要排除秦始皇陵附近的農作物,曾經使用過各種含汞的農藥;三是,要排除長期以來,在驪山進行開山工程爆破過程之中,曾經使用過含汞的起爆劑。

臨潼地區汞污染的現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臨潼縣誌》說:“1978~1980年,對全縣苯、汞、鉛作業工人進行普查,涉及21個工廠(縫紉機廠、鼓風機廠等)中毒人數1193人。”《陝西省志》說:“長安、臨潼、藍田縣,農藥中的汞、砷等有毒物質,大部分殘留於土壤中,並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還必須強調指出,爲了徹底排除外部污染的可能性,還必須在封土頂端1440ppb的汞異常地點,繼續向下、直達墓底,不斷取出土樣,分別測出各個深度的含汞值,如果從墓底直到封土這個垂直方向上的汞含量,“從下到上”呈現出一種逐漸遞減趨勢的話,這樣才能證明封土汞異常的源頭,確實不在封土外部、而在地宮的深處。

所以,對秦始皇陵封土堆土壤汞量測定過程中,除含量達到1440ppb這一個點,確實屬於不正常之外,其餘53個點的平均含量達到205ppb,也都在地殼土壤本體平均丰度0.03~0.3ppm(即30~300ppb)正常值的範圍之內;此處地下水汞含量,也沒有超過80ppb的正常值。可見,有關秦始皇陵封土汞含量嚴重超標的那種說法,是很不真實的。

秦始皇陵中真有流動水銀做的江河大海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要在秦始皇陵地宮中,灌進13000噸水銀,按照明清時期朝貢數量估算,得讓四川的這個“巴寡婦”,生產9萬多年才能滿足要求。要知道,如果在幾十米深處的地宮,有13000多噸水銀,那麼它在封土堆表面形成“污染圈”的汞含量,就可能要達到500000~1000000ppb的特高數值了。

即使有的學者,將地宮中的水銀,壓低到了200噸的數字,也得讓人家生產1330多年的時間。儘管天文數字的水銀,不可能取得;真的大江大海,也不能搬進狹窄的“題湊之室”中,但是古代聰明的工匠,還是有辦法、有能力,用一種特殊手段,營造出“江河大海”的景觀來。

文明的曙光開始照耀中國大地。在黃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中,第一個國家夏誕生了。500多年後,商取代了夏。公元前11世紀,周王朝又以武力征服了天下。由於王位只能傳給一個兒子,其他的兒子們就要得到封地。這樣一代代分封下去,周天子腳下就出現了幾十個國中之國。 從此,這些屬國之間就開始了長達500多年的戰爭。

直到公元前230年,一支來自西北方的軍隊開始橫掃天下。在10年的時間裏,他們吞併了所有的國家,征服了所有的部落。就是這支軍隊,最終結束了500多年的戰亂,在中國第一次創建了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秦帝國。

這是一支創造了歷史的軍隊。然而,多年以來,人們對它的瞭解並不多,它真實的形象一直模糊不清。秦軍強大的根源在哪兒?它靠什麼建立了空前的豐功偉業回望秦軍統一中國的步伐,那是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歷史。

秦始皇陵中真有流動水銀做的江河大海嗎 第3張

網絡配圖

相關介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着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佈爲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銀的分佈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佈位置相符。“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

文獻大多記載,陵園內建立寢殿的制度創始於秦始皇時代,如《獨斷》所記。而目前見到的最早的考古資料,是秦東陵及始皇陵墓側的建築。秦東陵一號陵園的兩座亞字形大墓封土附近,發現4處夯土建築基址,出土有板瓦、筒瓦及部分陶器殘片。《漢書》中記載:“園中各有寢、便殿。

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寢,日四上食;廟,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後漢書》載:“寢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以薦新物。”秦始皇陵園內的寢殿、便殿規模宏闊,寢殿內應當與漢代一樣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

陵園內發現的飤官遺址,是掌管寢園祭祀供應膳食的處所。而且和漢代一樣,每日都要爲寢殿上食及薦新物,並有專人理被枕,像對待活人一樣照料始皇靈魂的日常生活。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