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始皇陵含有大量水銀,這些水銀是怎麼來的呢?

秦始皇陵含有大量水銀,這些水銀是怎麼來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作爲千古一帝所留下來的東西都是對後世影響非常大的,就連他的陵墓也是充滿着各種的謎團,其中有着深大三十五米的地下水,但這裏面卻含有大量的水銀,那麼大量的水銀是從哪裏來的呢?

秦始皇陵含有大量水銀,這些水銀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都知道水銀的毒性很強,這也是爲什麼秦始皇陵部分不對外開放並且這些秦始皇沒有被挖出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後期的時候秦始皇爲了自己的長生不老也是想盡了很多的辦法,其中水銀其實也算是一種方法,在古代有很多的皇帝也喜歡用水銀來煉製自己的長生不老丹藥。

在秦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巴寡婦的女子,她找到了一個富含丹砂的洞穴。在當時這個寡婦利用自己的丹砂行業讓自己成爲了秦朝一個比較大的富豪,在當時人們也是通過煉丹來讓自己長生不老的,雖然這個方法最後我們都知道是不靠譜的,但是當時的人們就是相信這樣會讓自己長生不老。

而秦始皇對於煉丹也是非常感興趣的,當然了秦始皇更感興趣的是能否讓自己長生不老,在統一六國之後這是他最關注的問題。所以在當時他專門請到了這個巴寡婦來到了自己的宮中,還專門把這個女子封爲清妃。當然了秦始皇最主要的目的是讓這個人可以爲自己煉丹。

而在後來人們驚訝的發現,丹砂燃燒提煉出來的東西就是水銀,因此他們相信水銀就是能讓自己才行省不老的東西,然而在那個時候秦始皇已經快不行了。所以當時巴寡婦只好把所有的水銀都放進了秦始皇的陵墓之中,以希望他在那邊可以過的長久一點,這就是爲什麼秦始皇陵墓裏有水銀的原因。在加上當時巴寡婦把所有的存貨基本上都放進了秦始皇的陵墓之中所以堆積起來有將近35米之深。

在後世的墓葬中,也常見有以水銀防腐的現象,尤其是遼宋以後,也常見有在棺底使用水銀的情況,並曾記錄於正史之中。比如,《宋史·李宸妃傳》中便曾講到:“宸妃當以後服殮,用水銀實棺……以水銀養之,故不壞。”說的便是李宸妃下葬時,曾在棺內注滿水銀,以防止屍體腐爛。

查閱相關文獻可知,古人以水銀防止屍身腐爛的記載很多,或以水銀浸泡屍體,或在屍體中注入水銀。不過,像吳王闔閭和秦始皇這樣的帝王陵墓,大量使用水銀,除了防止屍身腐爛以外,還有更爲重要的目的:以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而據現代考古和科技檢測證明,秦始皇陵墓封土中,汞的含量確實嚴重“超標”,足以佐證地宮中卻有大量水銀。不過,由於地宮尚未打開,故而難以窺得詳情,是否真如司馬遷所講的那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證。

那麼,既然歷代常有以大量水銀隨葬的行爲,那麼我們的先人又是如何提煉水銀的呢?

在近代科學中,水銀稱之爲汞,而我國古代則寫作“澒”【音gǒng】。在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前,《淮南子》一書中即有關於汞的記載。但若要談及水銀的提煉,還不得不再講一下它的“孿生兄弟”——丹砂。

丹砂也被稱作硃砂,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東西。儘管在化學研究中,硃砂與水銀差別很大,可在古人眼中,兩者的功效卻多有相近之處。比如,在使用水銀隨葬之前,自新石器開始,便有在墓葬中使用硃砂的情況,而後世以水銀隨葬,也與這種葬俗有着密切的聯繫。

而隨着古代生產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使得人們意識到,將硃砂加熱蒸餾,即可獲得液態的汞,這種方式曾是過去人工提煉水銀的主要途徑。不過,這種提煉方式最早始於何時,尚有較大爭議,一般認爲至遲在公元前五世紀便已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書於宋代的《七返靈砂論》中曾講到,以硃砂提煉水銀時:“光明砂一斤抽汞可得水銀十四兩;白馬牙砂一斤,抽汞得十二兩;紫靈砂一斤,抽汞得十兩。”古代以十六兩爲一斤,覈算下來,原料最好的光明砂,提煉比例竟可達87.5%。

秦始皇陵含有大量水銀,這些水銀是怎麼來的呢? 第2張

然而,這麼高的提煉比率,實際上是因爲所得之汞尚不夠存。因爲,就現代化學工藝來看,如果提煉純水銀的話,理論上的最大提煉比率也不過在86%左右。從這一點來講,宋代的水銀純度,尚不及我們所用的工業水銀。自然,秦始皇陵地宮內的水銀純度,還當要更低。

只不過當時的人並不知道水銀是有毒的,如果知道了的話秦始皇估計能氣死,自己的身體很有一部分是因爲水銀所傷害的。但是在當時的秦始皇肯定是不知道的,因此估計在自己陵墓裏放置大量的水銀有可能還是秦始皇的意思。不過在後來的皇帝雖然知道水銀是有毒的,但是還是相信這個是會讓自己長生不老的,所以一直受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