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當戰國諸侯紛紛稱王時 他爲何他不願稱王?

當戰國諸侯紛紛稱王時 他爲何他不願稱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323,韓、燕皆稱王。趙武靈王獨不肯,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國人謂己曰君。

戰國時期諸侯稱王,主要有以下幾個時間點:開始時各諸侯國中僅有楚國、越國及魏國(前344年魏惠王)僭越稱王;公元前334年,魏國因屢敗於齊國,魏惠王被迫在徐州拜見齊威王,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齊國稱王,史稱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立爲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爲王;公元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相互稱王(五國相王)。

當戰國諸侯紛紛稱王時 他爲何他不願稱王?

網絡配圖

總之一句話,到公元前323年,天下諸侯不論大小強弱,幾乎都已經稱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國、宋國等當時的二流國家。而在各國之中,獨有趙武靈王不稱王。

趙武靈王(前340年—前295年)本名趙雍,他在世時,人們或稱其爲趙君、或稱其爲趙主父,就是沒有人稱其爲大王,趙武靈王是趙雍死後,追加的諡號。換句話說,趙雍終其一生不稱王(趙武靈王在五國相王后曾短暫稱王,但很快又去掉王號)。讀史至此,不禁要問:連中山國、宋國這樣的二等諸侯都已經稱王了,趙武靈王爲何不稱王?

從前期來看,趙武靈王不稱王,可能的確是因爲他自己所說的“無其實”。

其一、趙武靈王於公元前326年繼位,時年十五歲。按現在的說法,當時的趙武靈王還只是個未成年人,所以,國家大政居多委託於肥義等大臣,趙武靈王本人“無其實”。即便是按照《史記》的說法,趙武靈王當時也不過是位二十三歲的小夥子。

其二、從國家實力來說,趙武靈王繼位前後,趙國的國力相當弱。正因爲國家實力不濟,因而趙肅侯(趙武靈王的老爹)去世時,發生了“五國會葬”之事。

當戰國諸侯紛紛稱王時 他爲何他不願稱王? 第2張

網絡配圖

所謂“五國會葬”是指趙肅侯去世時,秦、楚、燕、齊、魏五個國家各派出精兵一萬人同來參加葬禮。這五個國家各派出精兵一萬人前來,不是因爲趙國強盛大家給面子,也不是因爲趙肅侯有何公德大家給面子,而是因爲五國都想在葬禮上趁機發難,牟取利益。五國敢於藉機出兵趙國,主要原因是趙國實力不濟,在諸國眼裏,當時的趙國是可以任意拿捏的軟柿子。

其三、戰事不利,處處被動挨打。據史料記載,在趙武靈王宣佈不稱王前後,趙國與其他諸侯國發生的較大戰事主要有五次,而這五次戰事,最終都以趙國戰敗告終。這五次戰事分別是:趙肅侯二十二年(前328),趙疵與秦軍交戰,失敗,秦軍在河西殺死趙疵,奪取了趙國的藺和離石兩地;趙肅侯二十三年(前327),韓舉與齊軍、魏軍作戰,戰死在桑丘;趙武靈王九年(前316),趙國與韓、魏一起進攻秦國,結果被秦國打得大敗;同年,齊國在觀澤打敗趙軍;趙武靈王十年(前315),秦軍奪取趙國的中都和西陽。

另外,趙國在此期間還不時受到周邊的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的騷擾,即便是鄰境較小的中山國此時竟然也敢時常進犯。

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對趙國來說簡直就是如鯁在喉,是趙國的心腹之患。但此時的趙國不僅沒有實力拔去這根骨刺,反而還不是被這根骨刺調戲。

當戰國諸侯紛紛稱王時 他爲何他不願稱王? 第3張

網絡配圖

所有這一切表明,趙武靈王當時說“無其實,敢處其名乎”絕不是簡單的一句謙遜之詞,而是他切實認識到趙國當時的狀況,因此堅決不稱王。

不過,令人困惑的是,趙國在經過胡服騎射之後,國力逐漸強盛,軍事實力上也超過同期的魏韓燕等國,甚至隱隱然能與強秦相抗衡,趙武靈王爲何還是不稱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