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大明最後一支禁軍驍勇善戰卻無法挽救明朝滅亡

大明最後一支禁軍驍勇善戰卻無法挽救明朝滅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明最後一支禁軍驍勇善戰,卻無法挽救明朝滅亡明朝末年內憂外患,遼東滿清政權虎視眈眈,內部農民起義的烽火遍及整個中原地區。作爲帝國武裝力量的明軍問題重重,明末崇禎皇帝最不能忍受的是將領的日漸跋扈。爲打破內外交困之局,崇禎需要一支忠誠敢戰的軍隊,大明帝國最後的禁軍勇衛營應運而生。

大明最後一支禁軍驍勇善戰卻無法挽救明朝滅亡

網絡配圖

▍兵強馬壯,戰鬥力強悍

明朝的軍制中有一支直屬於皇帝、由內廷負責指揮的禁軍,這支軍隊被稱爲騰驤四衛。這支軍隊的選拔標準是“天下衛所官軍年力精壯者及虜中走回男子”,最初的人數只有數千人,後來逐漸擴充爲四衛人數也逐漸增多,在嘉靖年間經過整頓,將這支禁軍編爲勇士營和四衛營,管理機構爲御馬監。

到了崇禎時期,這兩支軍隊戰鬥力已經不行了。崇禎決定整頓,遂任命自己信任的原“信邸舊人”曹化淳爲司禮監掌印太監兼御馬監印務總督勇衛營。曹化淳受命將原先的四衛營整訓爲新的勇衛營。由於曹化淳位高權重,不可能專門只掌管勇衛營,爲了實際控制這支軍隊,曹化淳選用自己派系的盧九德和劉元斌出任監軍,從而奠定了這支軍隊直屬於內廷的屬性。

爲切實提高新軍戰鬥力,曹化淳選任人才極爲用心。兩位監軍都是內廷知兵的人才,而進入勇衛營的將官更是曹化淳精心網羅的忠誠勇敢之士,如出身京營的孫應元,出身遼東久歷戰陣的黃得功、周遇吉。這些善戰的武人加入後,勇衛營的戰鬥力迅速提升。崇禎對於這支軍隊寄予厚望,給官兵開出的待遇極爲優厚。

▍剿寇戰清,屢立戰功

崇禎九年清軍入塞寇邊,剛組建的勇衛營就參與到了這場戰事中,孫應元和黃得功的表現尤爲突出。黃得功先後轉戰於良鄉,涿州,戰果累累戰後被提升爲都督,孫應元被升爲副將。這一戰中身爲京營遊擊的周遇吉也因戰功被選入勇衛營,出任先鋒營副將。通過這次戰事的檢驗,勇衛營不負衆望、脫穎而出成爲崇禎手中的一把利劍。接下來圍剿“流寇”的戰爭中,勇衛營更是大出風頭,成爲明軍“安內”戰場上的救火隊。

大明最後一支禁軍驍勇善戰卻無法挽救明朝滅亡 第2張

網絡配圖

崇禎十年,起義軍進入河南,聲勢浩大。這時孫應元、黃得功就向崇禎請戰,崇禎甚爲感動,應允了他們的請戰要求。崇禎十年八月二十五日,崇禎親自檢閱南下的勇衛營以鼓舞士氣。這時的勇衛營經過擴充和整補,兵力已經達到了一萬兩千人。在出徵河南的行動中勇衛營表現出異於其他軍隊的軍紀,一路上秋毫無犯。

在戰場上這支軍隊卻如下山猛虎,十二月剛到河南就在鄭州,密縣兩戰中大獲全勝,斬首一千七百級。第二年正月更是在短短四天之內三戰三捷,斬首二千九百級,成爲 “剿寇”戰場上戰績最佳的軍隊。起義軍在河南受挫之後轉向江北,監軍劉元斌、盧九德率主力直趨潁州護衛鳳陽,孫應元,黃得功率騎兵自南而北大破起義軍。

在這樣的打擊之下起義軍再也承受不住紛紛就撫,這其中就包括張獻忠。在明朝財政極爲緊張的情況下,崇禎也毫不吝惜的大肆封賞屢戰屢捷的勇衛營。

這時清軍的再次入塞,勇衛營又回到了抗清前線。在抗清的戰事中,勇衛營同樣表現出異於其他軍隊的進取心,在各部明軍紛紛避戰之時,黃得功卻率軍與清軍大戰於吳橋。

清軍的入寇,給了起義軍復起的機會。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再次起義。面對這個局面,明王朝只得集結兵力南下討伐,勇衛營自然在派遣之列。

在這一輪的較量中由於督師楊嗣昌的錯誤指揮,明軍在戰場上屢戰屢敗,連秦良玉的白桿兵也全軍覆沒,但勇衛營卻在周遇吉的率領下在豐邑坪大破羅汝才,成就了荊湖戰場上的第一功。

▍大明覆滅,諸將領奮戰至死

不久之後劉元斌又率勇衛營在霍山大破起義軍。但由於明軍整體的失敗,勇衛營的處境也越來越艱難。崇禎十五年,勇衛營大將孫應元與起義軍激戰於羅山,由於孤軍無援力戰而死,成爲勇衛營殉難將領中的第一人。在荊湖戰場上屢建奇功的周遇吉也被調離了前線出任山西總兵。至此勇衛營留在“剿寇”戰場上的大將就只剩黃得功了。黃得功是遼東開原衛人,年少時就膽略過人,曾持刀混在明軍行伍中取得斬首兩級的軍功,之後成爲經略的親兵,一直積功至遊擊。與起義軍作戰時,黃得功的軍隊由於“軍士畫虎頭於皁布以衣甲”,被稱爲黑虎頭軍,深爲義軍所忌憚。隨着李自成在河南戰場上屢戰屢勝,尤其是在殲滅孫傳庭的秦兵集團之後,官軍的戰局已經不可扭轉了,勇衛營的將領卻爲大明王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大明最後一支禁軍驍勇善戰卻無法挽救明朝滅亡 第3張

網絡配圖

周遇吉是遼東錦州衛人,年少時就以勇敢有力而聞名。在進入軍中後,戰輒先登。一路積功至京營遊擊。進入京營後,周遇吉依舊嚴格要求自己,不與勳貴子弟同流合污,後因戰功被選入勇衛營。在調任山西總兵後周遇吉加強軍備,以防禦大順軍。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東渡,沿途明將降者如雲,唯有周遇吉堅決抵抗。二月代州包圍戰中失利後,周遇吉帶着殘兵防守寧武關。在寧武關周遇吉與李自成所率領的大順軍大戰數日直到彈盡糧絕。起義軍攻破城牆之後,周遇吉又進入城中與起義軍進行巷戰,周遇吉在格殺起義軍數十人力竭被俘,英勇就義而死。周遇吉的夫人也佔據公廨登屋而射,與起義軍進行巷戰,最後被起義軍縱火燒死。

周遇吉的頑強抵抗竟使李自成一度對攻取北京的計劃產生了懷疑,後來宣府,大同兩個總兵的降表才又使李自成堅定了東征的信心。此時,崇禎苦心經營多年的勇衛營,卻因故未能在京師護駕。

面對着實力發生了本質變化的起義軍,勇衛營名將黃得功卻毫無畏懼。崇禎十五年黃得功於潛山再次大破張獻忠,在這一戰中黃得功與劉良佐合兵出擊擒斬闖世王馬武、三鷂子王興國。戰鬥中黃得功被流矢射中臉頰,但依舊指揮軍隊發起追擊。崇禎大喜過望之下令黃得功繼續追剿張獻忠,但這道命令卻使明朝失去了最後的預備隊。所以當李自成兵臨北京時,僅用不到兩天的時間就攻陷了。

▍弘光政權:勇衛營最後的輝煌

北京陷落後,經過一番角逐,福王在軍頭們的擁護下進入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權。爲了酬謝擁立之功,也爲了抵擋南下的大順政權和滿清政權,弘光政權在江北設立四鎮。黃得功被弘光封爲靖難侯出鎮廬州成爲四鎮之一。

可惜,南明危急存亡之秋時,江北四鎮卻迅速軍閥化,只有黃得功是一個另類。黃得功的軍隊“進止惟朝廷命”,馬首是瞻。

弘光政權建立不久就遇到了左良玉以清君側爲名的反叛,面對着來勢洶洶的左良玉軍,朝廷自然依賴黃得功。黃得功也不負衆望在銅陵大破左良玉軍,解除了弘光政權的重大危機。

在黃得功抵禦左良玉的叛軍時,清軍南下了!

明朝的江北防線迅速崩潰,寄予衆望的三鎮兵馬也分崩離析,在這樣的情況下黃得功卻堅持抵抗。南京陷落後,弘光皇帝也逃入黃得功軍營,可見對於黃得功的信任。

弘光皇帝

荻港之戰時黃得功受傷,但依舊佩刀坐在小舟上督戰。當時清軍攻擊不下,遂命令已投降的劉良佐到陣前勸降黃得功。黃得功氣急之下於陣前叱罵劉良佐,這時早就待命的清軍弓箭手迅速發箭狙殺黃得功,箭矢命中黃得功喉嚨偏左處,黃得功中箭之後,知道事不可爲,就“擲刀拾所拔箭刺吭死”。

黃得功死後,弘光皇帝也被俘虜,弘光朝就此覆亡。馳騁晚明戰場、四處滅火的勇衛營,也隨着黃得功的身死而退出了歷史舞臺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