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歷代科舉考試如何防範考生夾帶這種作弊行爲?

歷代科舉考試如何防範考生夾帶這種作弊行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爲止,經歷了1300年。

科舉考試本來是一項非常公平的選拔人才的形式,特別是對於寒門學子來說是改變命運的最有效途徑,但隨着科舉考試的實行,作弊行爲也應運而生,縱觀歷代科舉考試,有三大作弊形式:賄賂考官、夾帶、代考。

賄考、代考一般適用於有錢人家,夾帶則是一種普遍通行作弊形式。

針對考生的作弊行爲,歷代統治者都有相應的防範與懲罰措施,今天,我們着重談對考生夾帶行爲的防範與懲罰!

歷代科舉考試如何防範考生夾帶這種作弊行爲?

網絡配圖

 夾帶的形式

夾帶常見的方法有將經文藏在衣服鞋襪裏,或索性密寫在衣物、身體上。其他各式隨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蠟燭等等都曾被用作夾帶。

對於夾帶的防範

唐代科舉考試時,除了監考官,另外設有兵衛,以期起到一種震懾作用,來阻止夾帶作弊。

自宋朝起,規定考試在貢院內進行,貢院內考生之間是以牆壁隔開的,稱爲號舍。考生不可以喧譁、離場,以防止傳卷或傳話。但是夾帶經文這作弊方法始終是屢禁不止,層出不窮。

明清時增加了專門的科舉保安,制度十分嚴格,要求達到“片紙隻字皆不得帶入試場”的程度。除了在進場前由兵衛仔細搜查外,乾隆時更曾下詔詳細限定考生帶入場各式物品的規格。

例如:硯臺、木炭、糕點的大小厚度;水壺、燭臺的用料;以至毛筆、籃子的款式都有明限。

歷代科舉考試如何防範考生夾帶這種作弊行爲? 第2張

網絡配圖

因爲過度的檢查讓讀書人覺得有辱斯文,於是朝廷想出另一種絕妙的方法來:開考前,讓考生脫去自己的衣服進入沐池沐浴,浴畢則讓考生換上統一的考生禮服,然後有貢院差役帶領進入考場,參加考試。如此一來,考生預先打好的小抄或作過暗記的微型小書也就不能被夾帶進考場作弊了。

對於作弊行爲的懲罰

被發現有作弊行爲者按刑律,除了取消資格外,更要帶枷示衆,發配充軍,還可能累及父師,此外對檢舉夾帶者有賞格。

無論防範有多嚴格,總有心存僥倖的鋌而走險者,因此科舉制從實行到終止,科場舞弊始終未曾徹底有效地根除。

歷代科舉考試如何防範考生夾帶這種作弊行爲? 第3張

網絡配圖

2005年在天津發現了一套完整的清朝考試作弊工具,僅火柴盒大小,共9卷本,均長4.5釐米,寬3.8釐米,厚0.5釐米。每卷本內約有10餘篇文章,共10多萬字。讓人稱奇的是卷本內文字約有1毫米見方,通過牛角刻版印刷而成,可見當時作弊手段的高超,並形成了規模。

河南洛陽發現的一本《五經全注》,被譽爲世界之最的微型書。這本小書有342頁,共30萬字,書長6.5釐米,寬4.8釐米,厚1.5釐米,宣紙印刷,細絲線裝訂,書中刊載着《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五經,並附有註釋和序言。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