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北宋朱家三姐妹皆爲后妃:被金人俘虜蹂躪致死

北宋朱家三姐妹皆爲后妃:被金人俘虜蹂躪致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兄弟二人娶了姐妹三人

中國歷史上不乏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名媛姐妹,如西漢時期的趙家姐妹,唐代的楊家姐妹,南唐的大小周後,民國時期的宋家三姐妹,等等,莫不或多或少地影響並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她們的傳奇故事,亦爲大衆所喜聞樂見。

然而,北宋末年的朱家三姐妹,以其弱小之肩擔起民族大義的故事,就鮮爲人知了。

北宋朱家三姐妹皆爲后妃:被金人俘虜蹂躪致死

網絡配圖

老大叫朱璉,這個名字不見於正史,但在宋人筆記裏出現過,元丞相脫脫修宋史的時候未予採信,仍然以朱氏相稱。這個朱家大姐很不簡單,嫁了個老公叫趙桓,就是北宋末帝宋欽宗,她亦隨即做了第一夫人,史稱朱皇后。老二叫朱鳳英,嫁給了頗具才情、文采非凡且最受徽宗皇帝喜愛的三皇子鄆王趙楷。還有一位是朱璉的表妹,叫朱璇,也嫁給了宋欽宗,封號叫“慎妃”。

兄弟二人娶了姐妹三人,這在皇帝婚姻裏不算稀奇,若遇太平盛世,或能引發民間“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熱潮。可惜的是,宋欽宗即皇帝位,是在金人鐵騎打到了家門口的時候,朝廷處在風聲鶴唳之下,國破家亡,只在旦夕之間耳,誰還顧得上考慮生男生女和攀龍附鳳?

遭遇百般折磨和蹂躪

果不其然,靖康元年(1126)年底,金兵第二次包圍汴京,朱家三姐妹一同做了金人的俘虜。這一年,朱皇后二十歲,朱鳳英十七歲,朱璇也是十七八歲的樣子。

在兩國交戰的狀態下,俘虜的命運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年輕美麗的女俘虜,一般的要淪爲敵酋的戰利品,遭遇百般折磨和蹂躪。

據相關史料記載,被俘北上到會寧府後,朱鳳英即被送入洗衣院(慰安所),從“傳報朱鳳英、趙嬛嬛並蒙幸御”來看,朱鳳英與柔福帝姬同一時刻被金太宗所御幸,不久因慚而病,病卒。

朱璇則是在途中就被金人強暴致死。

朱皇后作爲第一夫人,一路上倒也平安無事,到了燕京,其剛烈的性情,就讓金太宗感覺頭疼了,“強令陪飲,以死抗,不爲所辱。”在受降儀式上,她還義正詞嚴地破口大罵金太宗及其部下將士的野蠻暴行,後“歸第自縊”,被人發現後救活,她“仍投水薨”。

金太宗無奈,只得下詔虛心假意地讚美一番:“懷清履潔,得一以貞。衆醉獨醒,不屈其節”,追封她爲“靖康郡貞節夫人”。

烈女鼓舞抗金士氣

有人要問了,就這三個女性俘虜,怎麼和道義扯上關係了?哎,還真叫問着了,她們不光與道義有關係,而且有大大的關係。

北宋朱家三姐妹皆爲后妃:被金人俘虜蹂躪致死 第2張

網絡配圖

一是激發了民間抗戰的熱情,這在《靖康紀聞》和《靖康傳信錄》裏有較爲客觀的評價。

以朱家三姐妹特別是朱皇后爲代表的民族女性之悲慘命運與不屈的反抗精神,極大地鼓舞了黃河以北淪陷區人民的抗金激情,也成爲激勵南宋軍隊抵抗金兵南下的一種動力。

雖然被俘北去的女性據說達萬人之多,但朱皇后畢竟是合法的“母儀天下”者,其捍衛民族和女性尊嚴之舉,無疑會產生不可替代的影響力。朱皇后自殺的消息傳佈天下後,百姓多有縞素者,日夜面北“嚎哭相祭”,連傀儡皇帝張邦昌亦“率百官拜皇后靈”,民間有些義軍甚至還豎起“爲朱皇后報仇”的大旗,從者甚衆,皆欲捨命疆場,與金人鬥。

二是豐富了民族救亡圖存的文化基因。

我們的民族可謂多災多難,但是,救亡圖存之民族英雄,歷朝歷代都大有人在,他們前赴後繼,爲國爲民而不惜舍卻生命,爲何會這樣?文化基因使然也。朱家三姐妹以弱小的肩膀擔起了民族大義,以香消玉殞的可貴抗爭,豐富了這種文化基因。

比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道:“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三綱實繫命,道義爲之根”、“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等等,雖爲自明心跡,表達“無畏生死、但爲道義”的決心。

但是,從這些句子中,我們不難發現亦有死難的朱皇后的影子,其“三綱”之句,分明就暗含“徽、欽二帝不難爲天下之綱,而朱皇后卻能以女流之身爲天下道義之先”的意思。

如果說這有些牽強的話,那麼,可以比較朱皇后所寫的《怨歌二首》中的第二首:“昔居天下兮珠宮貝闕,今日草芥兮事何何說?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誓速歸泉下兮此仇可絕!”國仇家恨與爲求速死之心昭然,與文天祥的《正氣歌》何其相似?

晚明之際,亦有學者提及朱皇后爲國死難的事蹟,以激發救亡圖存之民族文化情結,並作詩曰:二帝肉袒惶惶日,有女忠烈入廟宸。社稷蒼生憑誰系?尺素未敢忘斯人。

帶動理學興盛

三是對理學的興盛具發端之功。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不知大家發現沒有,自從二程在宋仁宗年間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理論之後(《遺書》卷二十二下),數十年間,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學者黎庶,響應者幾無,二程亦爲此鬱郁而死。

北宋朱家三姐妹皆爲后妃:被金人俘虜蹂躪致死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句話雖然不是理學思想的核心,但由此生髮開來,綱舉目張,卻可管窺理學之性情與倫理關係之全貌,爲何一直到朱熹出現,這才舊話重提?

如果說“靖康之難”中的後宮嬪妃、宗室婦女被擄往北方爲奴爲娼的歷史,對南宋道學家們如何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保護女性貞潔敲響了警鐘的話,或許能夠說得通,偏偏南宋提出此話的第一人是朱熹,就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朱熹與朱皇后三姐妹的家族淵源了。

朱熹的曾祖父是誰?是朱絢,而朱絢的父親朱振恰好就是朱皇后的親二叔。這樣的直系親屬關係,似乎不能被忽略。

朱鳳英和朱璇的失去貞潔而死,朱皇后爲保住貞潔而“投水薨”,對朱熹本人的切膚影響,可能會大於其他宮室女子貞節不保的噩運。

因此,朱熹重提捨棄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也就順理成章了。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經過反覆說教和統治者的大力宣傳,即帶動了理學的整體興盛。

我們不能說明清之際之女性的社會活動和生存空間日益縮小,應歸罪於朱家三姐妹,但是,理學的興盛始於朱熹之後,卻是不爭的事實,就不能不牽扯到朱皇后等三人。

當女子貞潔也上升爲文化的時候,當貞節牌坊成爲貞潔文化的副產品的時候,文化的雙刃劍也兩面展露其鋒芒了,孰是孰非,只能任由後人評述。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