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蘇東坡受邀品嚐“西施乳”後發表哪四字評語?

蘇東坡受邀品嚐“西施乳”後發表哪四字評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此畫描繪了在繁華似錦的庭院中,文人雅士們秉燭夜飲,別有幾分灑脫和飄逸。畫中的學士們有的不勝酒力,已然激情昂揚;有的酒興未盡,猶在豪飲,神態盡現風流倜儻。雖然取材於唐代的典故,表現的卻是正宗的宋人風貌。

宋代雖然疆域不廣,而且南宋只有江南半壁江山,但兩宋文化卻達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峯,現出高度的古代文明。較之唐代,一方面大量的庶族士人經科舉進入政府的管理機構,形成良性的用人體制。另一方面城市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大量人口進入城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宋代的飲食即是在這種前提的交相作用下產生了飛躍式的發展。

蘇東坡受邀品嚐“西施乳”後發表哪四字評語?

網絡配圖

在此背景下,宋代飲食文化的一個有趣特點在於許多文人士大夫參與其中,創造了別具一格的飲食“雅”文化。

宋人在飲食方面,富於想象,多有創造,新意迭出,窮極精妙。宋代的士大夫都很有學問,做官的薪水很高。他們也喜歡談論飲食,往往頗有趣味,甚至可以上升到哲理的層面,而以此名編。比如趙德麟有《侯鯖錄》,命意即自漢代王氏五侯爭相爲樓護送上珍饈,樓乃合而爲鯖,是名“五侯鯖”,《侯鯖錄》通俗說就是“見聞雜燴”。

蘇東坡的一生歷經沉浮,飽嘗憂患。但他生性曠達,隨遇而安,成就了一代文豪,也留下了許多關於飲食的美談。他的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膾炙人口。他創制的“東坡肉”,今日仍廣爲流行。

他被貶到瘴癘之地的廣東惠州,還樂觀的作詩說“羅浮山下四時春,廬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他喜歡吃河豚。河豚有劇毒但味道極美,俗諺說“冒死吃河豚“。吳地的人喜歡稱河豚的肚子爲“西施乳”,是最鮮美的部位。在常州時,有個當地的官員家裏善烹河豚,請東坡來家品嚐。官員的老婆孩子都藏在屏風後面,希望聽到大文豪的一句品評。河豚端上來,只見東坡一個勁兒的大嚼,一聲也不吭,全家人都很失望。這時,東坡突然放下筷子,說:“也值一死。”於是大家十分高興。

蘇東坡受邀品嚐“西施乳”後發表哪四字評語? 第2張

網絡配圖

東坡還有和朋友用飲食開玩笑互相打趣的故事,朱弁的筆記《曲洧舊聞》中有一則“毳飯”,說東坡曾經和好友劉攽提起當年在學校和弟弟蘇轍一塊兒攻讀經典、準備科舉的時候,一日三餐都是“三白”,覺得味道極美。劉攽問什麼是“三白”。東坡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劉攽聽了大笑。過了幾天,劉攽請東坡到家吃“皛飯”,東坡不知道“皛飯”是什麼,心想劉攽讀書多,肯定有出處,便去了劉家。到吃飯的時候,桌上只有鹽、蘿蔔、白飯,這才明白劉攽是用“三白”(皛)戲弄自己,只好笑着吃光了這頓飯。臨上馬,對劉攽說:“明天到我那兒,我拿‘毳飯’招待你。”劉攽估計東坡也會戲弄自己,但不知道“毳飯”是何物。第二天還是去了,到了飯時,劉攽肚子餓了,可桌上什麼也沒有。劉攽催了幾次,東坡都說“稍等”,劉攽實在餓得不行了。這時,東坡緩緩地說道:“鹽也毛,蘿蔔也毛,飯也毛,不是‘毳’麼?”市語說“無”,音“模”,再轉爲“毛”,如今廣東話還是把“無”讀成“毛”。東坡是借同音字回敬了劉攽。

這類文人之間的玩笑打趣在古代稱爲”雅謔”。它需要參與的人學問廣博,爲人超脫,有禪心,懂幽默。如果是隻想着媚上欺下,奔競貪墨的官員,是不會有這份閒情逸致的。

蘇門四學士之一,常與蘇軾並稱爲“蘇黃”的黃庭堅(號山谷)也有關於飲食的妙論。《侯鯖錄》載有黃山谷品食的一段文字,說:

黃魯直雲:爛蒸同州羊羔,沃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筯,抺南京面,作槐葉冷淘,糝以襄邑熟豬肉,炊共城香稻,用吳人鱠松江之鱸。既飽,以康王谷簾泉,烹曾坑鬥品。少焉,臥北窗下,使人誦東坡赤壁前、後賦,亦足少快。

蘇東坡受邀品嚐“西施乳”後發表哪四字評語? 第3張

網絡配圖

同州是山陝沿河交界的要衝,在漢朝隸屬左馮翊,還是梆子戲的發源地,當地的羊羔味道鮮美。把羊羔蒸得酥爛,澆上杏仁酪,吃的時候用刀切,不用筷子。把槐葉搗碎,和南京(指河南商丘一帶,屬應天府,曾爲趙匡胤舊藩,大中祥符七年,建爲南京)麪粉,做成冷麪,顏色翠綠,再拌上著名的襄邑(今河南雎縣)熟豬肉。用共城(今河南輝縣市)特產的香稻蒸米飯,請吳地的師傅炮製松江鱸魚的生魚片。飽餐一頓之後,用唐代茶神陸羽品鑑過的天下第一泉——廬山康王谷簾泉烹泡最上等的建溪茶——增坑鬥品。吃飽喝足,臥在北窗之下,聽人朗誦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

有特色的地方風味、上等飲食與境界開闊、文辭優美的《赤壁賦》的結合,昭示出宋代士大夫的一種精神品味。熔西部的粗放與江南的文雅於一爐,集文章之妙品與食物之珍奇爲一境,因品食而至論道,由口腹而至精神,可以體味宋人玄談的風範。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