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上海公交舊話:1平方米能容納12雙腳

上海公交舊話:1平方米能容納12雙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79年4月6日下午3:15,徐家彙。

距離下班的公交高峯時間還有幾個小時,但26路車站已經擁擠不堪。車站如同一個小 型鬥場。車輛一進站,人們就如得到戰鬥訊號,一個個乘客不僅不排隊,還爭先上車。人處其中,如在洪流之中。人們一頭扎進激流,手奮力向前撥開縫隙,手肘則 不動聲色抵擋着後面的人。所謂優雅、精緻、講究的上海人形象,在公交車來臨時全部蕩然無存。車站沒有人維持秩序,老年人擠不上車,只能乾着急。

這一切,都被記者畢品富拍攝進了這一張早年刊載於《解放日報》的照片裏。

今天年紀稍長的上海人,都能回憶起自己沙丁魚一般喘不過氣、彼此前胸貼後背擠公交的難堪經歷。最嚴重的公交擁擠始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 期。公交公司曾專門派人在車廂作過調研發現,當時最擁擠時,車廂1平方米內要容納下12雙腳。而按常規測算,1平方米至多能容納8雙腳。遇到帶着孩子,小 孩子往往被大人高舉過頭,從窗口先塞進賣票員懷裏,大人才能空出手腳奮力“攻克”進車廂。  爲此,上海街頭誕生了一種“新職業”,即許多公交車站都派力氣大的男同志駐守站臺,遇到乘客蜂擁進車廂的時候,就在車門外幫着把乘客往裏面填塞……

上海公交舊話:1平方米能容納12雙腳

曾經寬敞的公交車

上海人對公交車並不陌生,也不曾料想自己有朝一日會爲了坐車而那麼窘迫。

早在租界時代,外商即在租界的勢力範圍內率先鋪路設立無軌電車,之後華商也跟着開設公交線路,使得上海成爲中國最先擁有公交系統的城市之一。電車經過道路時的當當聲,伴隨着一代上海人成長。

一直到解放後上個世紀50年代末,上海的公交經營格局依舊呈三足鼎立之勢,即英商、法商、華商三家企業,經營範圍大致在原英租界、法租界和原南市地區。 1958年,國營企業將英、法商企業合併入華商公交,併成立了上海公交公司,就此開始由一家公司經營全上海公交的歷史

上海公交舊話:1平方米能容納12雙腳 第2張

“老公交”宋士 傑曾在接受相關採訪時回憶自己年輕時代進入汽車二場工作的情景:“我記得很清楚,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車輛很空。即使在上、下班時段,乘客也不見增 多,那時沒有乘客高峯、低谷之分。我現在還記得,那時一到下午5時以後,在常熟路、華山路口,外白渡橋、東大名路一帶已經很少看到有乘客了,馬路上人也很 少。”

  全市調整上下班時間

乘車開始變成難題的情況,在1979年後才漸漸顯現。情況,很快就不容樂觀。

1979年入冬以來,公共汽車、電車的客運量迅速增長,每天高達八百六十萬人次,特別是早晨上班時間,車輛更爲擁擠。六點半到七點半的一個小時內,竟高 達一百多萬人次。儘管公交公司採取了增加車輛,開闢跨線聯運、區間車、大站車、高峯車等各種措施,乘車擁擠情況仍未見緩和。

1979年12月15日,上海專門召開會議經過仔細討論研究後決定,“從今天起市級各局、公司、市區和近郊區一部分工廠、中專、技校錯開時間上下班,以改善市內公共交通擁擠情況。”

錯開上下班時間的具體規定是:

市級各局:冬令期間,上午九時至十二時,下午一時至六時;夏令期間,上午八時半至十二時,下午一時半至六時。市級公司:冬令期間,上午八時半至十二時, 下午一時至五時半;夏令期間,上午八時至十二時,下午一時半至五時半。市區和近郊區的中專技校,上課時間由原來的八時改爲八時半。

工廠則結合用電和線路交通擁擠狀況,原來在八時上班的,一般都推遲到八時半;原來在七時半上班的,一般都提前到七時上班。具體時間根據市裏下發的通知規定執行。財貿系統根據自己的營業特點,作適當的調整。

乘車人數持續上漲  但之後,乘車難的情況,並未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上海公交舊話:1平方米能容納12雙腳 第3張

1980年12月29日,一輛71路公共汽車在延安路外灘終點站裝客時,車輛誤點,這時有百餘名乘客擁在候車欄杆外候車。當661-640號車緩緩進站 準備裝客時,有些乘客不遵守秩序,相互推搡,結果一位30歲左右的男乘客被擁倒在車輛底下,經車輪軋過當場死亡。而這是1980年一年內由於站頭秩序不好 而發生的第八起死亡事故

媒體爲此呼籲:“爲了搞好交通秩序,確保乘客乘車安全,在上下班高峯時,公交公司雖已增派了五百餘人,在近百 個重點站維持秩序,但有些乘客不遵守交通規則,爭搶座位,有的憑自己年輕力壯,‘捷足先登’;有的未等車輛停靠就攀門隨車而行,給候車乘客帶來很大威脅。 有關部門希望廣大乘客密切配合,共同搞好車站秩序,確保安全。”

然而,再多的呼籲也難以緩解乘車難的事實。面對必須準點上班、上學的硬性需求,再有修養的人也不能再矜持了,最終練出一身“吊車門”、“扒車窗”的全掛子本事。

而乘車的人數還是持續上漲。到了1981年冬,每天公共車輛的乘客人次已達到一千多萬。

從“推下車”到恨不得“抱上車”  由於“乘車難”已成爲日益突出的問題,社會各方面反映十分強烈。1982年12月15日,《解放日報》專門發表記者調查《市區車輛爲什麼這樣擁擠?》。 並在標題中提出:“希望各施工單位加快進度,縮短工期”、“希望認真執行錯開上下班時間的規定”、“希望行車人員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這樣三個意見。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據當時市公交公司調度室的同志的說法,1982年11月與上年11月相比,本市公交車輛的運輸能力增長了7.2%,而客流量卻只增 長3%,11月份公交日均行駛公里72.2萬公里,比上年同期增長5.9%,運量與運能基本上是相適應的。那麼,爲什麼乘車仍然會十分擁擠,秩序仍然相當 混亂呢?除冬季原因外,主要是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車輛雖然不斷增加,但道路條件改善不多,車輛通行困難。1982年公交增加了230輛鉸接車,但由於道 路差,車輛受阻嚴重,有時甚至發生十多輛車子排成長蛇陣,嚴重影響了行車速度。公交公司曾於12月6日上午十點到十點半對16路電車成都路至新北門一段通 行狀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車輛行駛的速度每小時僅爲6.25公里,照此推算,該線全程10.636公里需行駛102分鐘,而計劃行駛時間是45分 鍾。

其次,當時上海道路有18個路段正在施工(像四平路、天目中路、河南中路、光新路、軍工路等都是交通要道),直接影響改道的線路有 43條,佔市區線路總數的36.75%,間接影響的線路更多。再次,市政府原規定全市623個工廠和機關錯開上下班時間,但是當時仍有196個單位沒有執 行。另外,記者瞭解到,當時公交公司行車人員不認真執行行車制度,服務態度比較差。有時同時開來幾輛車子都比較空,但有些司機就是不肯停車開門,甚至還在 乘客快要跑到車門時故意揚長而去。

上海公交舊話:1平方米能容納12雙腳 第4張

可以想見的是,每天在這種極度緊張、聲嘶力竭的狀態中工作,司售人員的心情也難以良好。

1989年3月17日,報紙登載了這樣一則新聞:3月16日上午8點15分,一輛211公交車停靠延安中路美麗園車站時,後門售票員突然越窗離車而去, 置大批乘客於不顧。過了一小時他纔回來,一會兒推說到靜安寺蹲坑去了,一會兒又說肚子瀉。之後,在車隊負責人命令下,方纔將車子開到終點站,這時已經是9 時50分了。自然,在當時的情況下,此舉激起民憤。

一直到1996年,全市各家公交公司全部獨立覈算,自主經營。公交企業要自己賺錢,公交職工也要自己賺錢。司售人員從過去“最好將乘客‘推’下車”,轉變爲“恨不得把乘客‘抱’上車”。之後,隨着高架以及地鐵的出現,上海人忍受多年的乘車難現象,開始緩解。(原文來自東方網)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