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蟠龍菜”明代聞名遐邇 源於保嘉靖皇帝登基有功

“蟠龍菜”明代聞名遐邇 源於保嘉靖皇帝登基有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龍是我國民間備受歡迎的“動物”。自古以來,人們既尊崇它,又親近它;既把它當神靈供奉,又用它來美化生活,創造出多姿多彩的“龍文化”。在餐飲美食上,人們也常將龍的形象、龍的精神賦予美味佳餚,烹製出各式各樣的“龍菜”。

我國各地以龍命名的菜餚很多,如山東的“龍眼鳳肝”,江蘇的“龍鬚魚面”,福建的“龍身鳳尾蝦”,黑龍江的“飛龍湯”,北京、遼寧等地的“游龍戲鳳”……都是久享盛譽的名菜。這些菜之所以聞名,固然因其本身品質優良、烹飪技術高超,但由於都沾上了“龍澤”,便豐富了形象、提高了品位,也更加富有魅力。

也有的“龍菜”,是古人崇尚的“龍肉”。儘管在今人看來,龍是想象中的“動物”,但古人卻認爲,龍不但真實存在,而且龍肉是絕佳的“美味”。《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就記載說:夏代,有一個叫劉累的人,曾跟豢龍氏學“擾龍”。後來一條雌龍死了,他便將龍肉醃製後獻給了夏後。夏後一嘗覺着龍肉味美無比,沒有吃夠,便打發人又向劉累要。劉累拿不出來,害怕夏後怪罪他,便偷偷地逃到了魯國……《晉書·張華傳》中也講了一件吃龍肉的事:有一次,西晉大文學家陸機用別人送的一條“鹹魚”招待張華等文友。張華揭開鍋,先嚐了一口,說道:“這是龍肉!”

“蟠龍菜”明代聞名遐邇 源於保嘉靖皇帝登基有功

見衆人懷疑,張華又說:“你們若不信,就在上面澆上酒,必定會有神奇的變化。”有人立即將酒澆在“鹹魚”上,果然發出了五色光芒。陸機隨即向送“魚”人打聽“魚”的來歷,那人便說:“這條‘白魚’是從園中茅草下撿來的,形狀很特殊。把它醃成‘鹹魚’,味道極爲鮮美,所以將它送給您……”這些傳說雖有些荒誕,卻承載着歷史的厚重與多彩,在豐富了“龍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飲食文化。

還有的龍菜,既是美味佳餚,又有政治內涵,甚至還關係到帝位之爭和江山更替。如湖北鍾祥縣的“蟠龍菜”,明代就聞名遐邇,是明宮“皇菜”之一。這道菜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明武宗臨死前,曾傳旨給封到外地的兩個兒子,誰先進北京誰繼承帝位。封在湖北鍾祥縣的興王朱厚熜爲免去晉京路上的許多麻煩,決定扮成欽犯進京,並下令城中廚子連夜製作一種吃肉不見肉的食品。

有位廚子受紅薯的啓發,把魚、肉剔骨去皮,剁碎混在一起,加上各種作料,製成外包雞蛋皮的“紅薯”。朱厚熜一路吃着這樣的“紅薯”,又有營養,又節省時間,因而搶先進了北京,登上皇位,成了“嘉靖皇帝”。因這道“紅薯”菜保皇有功,故被嘉靖皇帝欽賜“蟠龍菜”,從此聲名鵲起。明代詩人樊國楷曾寫詩讚美此菜:

山珍海味不須供,

富水春香酒味濃。

滿座賓客呼上菜,

裝成卷切號蟠龍。

後來,蟠龍菜又有新的發展:以瘦豬肉、肥肉膘、鮮魚片、雞蛋清、綠豆乾粉、蔥白、胡椒、食鹽等爲原料,剁成餡,紗布過濾後加其他作料拌和,再用蛋皮包裹,最後盤成龍形,入籠蒸熟即成。因此菜色澤鮮豔、造型生動、肥而不膩、香味綿長,深受人們歡迎,故作爲特有名菜佳餚列入《中國菜譜》,享譽海內外。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