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武松打虎並非赤手空拳:哨棒到底是怎麼樣的兵器

武松打虎並非赤手空拳:哨棒到底是怎麼樣的兵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松的哨棒,在《景陽岡武松打虎》一回裏是作者精心設計、重點描繪的一件小道具,據清代文學批評大家金聖嘆統計,短短一回書中前後出現了十八次。這裏不想說哨棒的藝術效果,卻想研究一下哨棒的長短。

舊日看京戲或連環畫,凡看到“武松打虎”一節,經常看見演員、畫家們讓武松手拿一根齊人高的木棍,覺得很順眼,沒什麼異議。《水滸》看多了,特別是作者對武松持棒的不同用詞,就可發現演員們、畫家們有錯。書中提到的十八次哨棒,用了五個“提”、五個“拿”、三個“倚”,及“拴”、“綽”、“橫拖”、“綰”、“掄起”等八個詞。“提”、“倚”、“拿”、“綽”、“掄起”等五個詞看不出哨棒到底有多長。“橫拖”一詞,出現在武松上景陽岡之時,因走的是上坡路,哨棒“提”、“拿”、“綽”在手中,可能會撞碰山路或路邊的樹木,行走不便,故作者特用“橫拖着哨棒”來表現其上山的動作。由此可見哨棒有一定的長度,是否如京劇或連環畫裏所拿有一人高呢?尚難確定。

武松打虎並非赤手空拳:哨棒到底是怎麼樣的兵器

“拴”,《辭海》裏解釋爲“縛住”、“綁住”,《現代漢語詞典》說得更清楚,是“用繩子等繞在物體上,再打上結”。《水滸》裏“武松縛了包裹,拴了哨棒,要行”,包裹縛在哪裏?哨棒拴在何方?交代不清,但從緊接着“提了哨棒”看,包裹應是縛在背上,哨棒不是拴在手上,就是拴在腰間。如果是像京劇裏或小人書上畫的這條木棍有一人高的話,這長棒拴在身上就不方便,形象也不美。加之背上又縛了包裹,再把這根長棍縛在身上也不好綁,所以筆者認爲這根哨棒是根短棒。何以見得呢?一是武術兵器裏,短棒稱棒,長棒稱棍,齊眉高的稱齊眉棍,雖是哨棒就必定是根短的棒;二是武松走到山神廟前看過印信榜文後,酒正涌上,“便把氈笠掀在脊樑上,將哨棒綰在肋下,一步步上岡子來”,請注意“綰”這個動作,“綰”是“系盤結”的意思(見《辭海》),這就說明這哨棒的一頭還有繩子,放開繩子纔可以系在肋下,“綰在肋下”,就是將棒頭上的繩子打一個繩圈,套在肩上。既然可系在肋下,就充分說明了這根棒的長短,如像京劇裏的那麼長,肯定不會系在肋下,即使繫上了也在地上拖着,難看得很。

武松的哨棒既然可“綰在肋下”,頂多是根一米左右的棒,最長不超過一米二三,不然拴在腰間、拴在手上走路時就多有不便了。哨棒,顧名思義,它一頭是空心,應有眼,可吹響報警。也正因一頭是空心的,它只能做出行時的一件輔助工具,嚇嚇野獸,挑挑東西,累時當手杖用,做武器就不太頂用了,所以武松打虎時,一掄起它,就打斷了。但不管怎麼說,它比京劇裏、連環畫上的齊眉棒要短多了。話又說回來,京劇裏、連環畫上讓武松拿着齊眉棒出現就顯得得體、舒服,表演起來更好看,演員也自如,如果讓武松拿上一根短棒上場表演,既難看又不倫不類。再說《水滸》裏所寫的八種拿棒方式並不要求去表演,看戲或看連環畫時,一般人主要看情節,看藝術效果,誰又會去管哨棒的長短呢?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