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揭祕:清朝科舉考試有哪些作弊套路?

揭祕:清朝科舉考試有哪些作弊套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清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短短兩句話,道出了科舉考試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對於大多數古代學子來說,科舉考試是他們他們改變命運的最佳機會,甚至是唯一機會。因此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學子比比皆是。每次科舉考試都會抓出一批又一批的作弊考生,但科舉作弊現象還是屢禁不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清朝科舉考試有哪些作弊套路,其中有不少招數可能會讓我們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揭祕:清朝科舉考試有哪些作弊套路?

一、科舉移民

清朝時期,江南一帶的經濟、文化非常發達,遠勝過帝國其他地區。所以江南的考生在教育程度、知識水平等方面自然要高於其他地區的考生。如果完全是按擇優錄取的條件,那顯然江南考生就佔有壓倒性優勢。

爲了解決這一矛盾,清朝的科舉考試在錄取名額上是按地區劃分,確保文化水平較弱地區的考生也有充足的機會躋身帝國精英階層。如此一來就出現了“科舉移民”現象。比如江南地區因考生競爭激烈,所以一些有能力的家族會在像是西南一帶文風不盛的偏遠區域設一個戶籍,然後經由收養或寄籍,將家族中特別有希望的學子遷到該戶。他們在寄養家庭中金榜題名的機會遠大於在自己的出生地。

由於“科舉移民”雖不合理,但卻合法。所以朝廷對這一現象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科舉移民”的考生最終還是要在考場上憑實力說話,因此這個招數對科舉考試公平性的影響不是很大。

二、夾帶小抄

與“科舉移民”的高端套路相比,夾帶小抄的作弊招數就算是low爆了。不過此招雖然上不了檯面,但其危害和影響卻很大,因爲夾帶小抄是所有作弊套路中普及程度最高的。雖然科考現場防止作弊的措施層層加碼,但總是有不少漏網之魚能將小抄成功帶進考場,並在考試中“下筆如有神”。

清朝有一部“作弊寶典”叫《五經全注》,全書有342頁,共30萬字,裏面刊載着《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五經,並附有註釋和序言。然而令人感到吃驚的是,這部鴻篇鉅製的“寶典”竟然只有6.5釐米長,4.8釐米寬,1.5釐米厚。只要考生能成功將此書帶進考場,“學渣”秒變“學霸”。

揭祕:清朝科舉考試有哪些作弊套路? 第2張

三、勾結考官

清朝統治者爲了確保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做了許多努力,其中就包括了杜絕考生勾結考官情況的發生。每當科舉考試結束後,所有考生的卷子都由衆多抄寫員謄抄一遍,然後再將謄抄的卷子交給考官批改,以防改卷的考官從筆跡中認出考生身份。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有門路的考生還是跟考官事先約定好在試卷中寫入特定的字詞或文句,考官依照這些“暗號”還是能輕鬆識別出考生身份。

四、請人代考

請人代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請“槍手”,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是替考人直接下場執筆代考;有的是考生與替考人同時入場參加科舉考試,但彼此交換身份,達到混淆視聽的效果。不過,請人代考的作弊方式在低階科舉考試(如童生試、鄉試)中比較常見,在最高階考試(殿試)中一般不會出現,因爲殿試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試,欺君罪名實在擔當不起。而且即便金榜題名,將來再見到皇帝也不好矇混過關。

清朝法律在針對科舉考試作弊現象的處罰很重,一經發現,立即要革除之前取得的功名,並視情節處以杖責、發配充軍等處罰。但由於當時人們對科舉考試抱着近乎病態的追求,因此不惜以身試法者大有人在。科舉作弊現象總是屢禁不絕。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