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皇權也能讓:李成器讓皇位讓出了唐朝中興

皇權也能讓:李成器讓皇位讓出了唐朝中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幾乎家喻戶曉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國古代發生在東漢末文學家孔融身上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也許因爲物體價值不同,大凡讓出喜愛之物者多,讓出權力者寡,讓出皇位者更是鮮有人在。但唐玄宗之兄李成器(後稱李憲)就因讓太子之位而讓出了個大唐中興,着實不易。加上後來的皇帝李隆基也十分敬愛李成器,譜寫出了一段令人敬佩而又羨慕的佳話。

皇權也能讓:李成器讓皇位讓出了唐朝中興

據史料記載,李憲(679年-741年),原名成器。唐睿宗李旦長子。母爲睿宗元配肅明劉皇后。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睿宗爲帝,立爲太子。祖母武則天稱帝,睿宗降爲皇嗣,他亦被降爲皇孫。長壽二年(693年),降封爲壽春郡王。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改封蔡王,不受。唐隆元年(710年),進封宋王。同年,弟李隆基發動政變,奉睿宗即位。乃讓太子位與李隆基,授太子太師,領雍州牧、揚州大都督。旋爲左僕射,進司徒。次年改太子賓客。隆基(玄宗)即位,進司空。開元元年(713年),由進太尉,表讓,改開府儀同三司。四年,避昭成皇后尊號改名憲,封寧王。歷澤、涇二州刺史。九年,入爲太常卿。二十一年再遷太尉。通曉音律,尤善擊羯鼓、吹笛。又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預朝政,爲玄宗所信重。二十九年十一月病死,終年六十三歲。被玄宗追諡爲“讓皇帝”。賜天子衣一付。葬惠陵(在今陝西蒲城西北)。其妃元氏於開元二十九年追諡爲恭皇后,附葬惠陵之側。

這段歷史記載得很詳細,勾勒了李成器的讓太子全過程。其實,李成器的“讓”是跟父親李旦學的。公元690年,武則天把持了朝廷,並把自己的幾個兒子殺的殺、貶的貶。到最後,只剩下謹小慎微的李旦在充當大唐帝國的傀儡皇帝。不久,李旦知趣地把皇位讓給了母親武則天。直到武則天快不行的時候,她命人把李旦的哥哥李顯從貶謫地房州接了回來。這意思已經很明顯,母親武則天想把江山交給哥哥李顯。因而,李旦就再讓,請哥哥當了太子。

武則天死後,李顯登基,是爲唐中宗。爲避嫌躲災,李旦不僅堅決不受唐中宗立他爲皇太弟的旨意,甚至辭去了所有職務,過起了與世無爭的平民生活。幾年後,唐中宗被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死,韋后也想仿效武則天臨朝稱帝,被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打着“以相王(即李旦)安天下”旗號,率領精兵將其誅滅。李旦不得已只好登基稱帝。

李旦重登皇位後,很快就面臨立太子的問題。按說,依照立謫長子爲太子的傳統,本應立李成器。況且李成器16年前就是太子了。但若立李成器,其三弟李隆基不僅平叛有功,且已經握有兵權,弄不好可能出現兄弟間兵戎相見、互相殘殺的局面。李旦便左右爲難起來。

朝廷大臣也開始議論紛紛,有的認爲,該立李成器,符合祖上規矩;有的則說,咱們大唐早已沒有規矩(暗指了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和武則天的篡位等事件),只能看誰的功勞大就立誰,當然該立李隆基。兩方大臣的論戰還沒有開始,李成器出場了。他平息這場論戰的方式和讓父親擺脫苦惱的方式一樣:“讓”。

李旦爲有一位如此善解人意的大兒子而快意。李成器“讓太子”的理由充分得讓文武百官五體投地----“太子乃天下之公器,非庸人之所能爲也。天下太平時可以按照立長原則,國難之時,該立有功之人。倘若不如此,天下百姓不服,這就不是社稷之福了。兒臣願以死請求立三弟隆基爲儲君。”

儘管,李隆基聞知此事後,馬上進宮跟李旦說,自己也堅決不做太子。但他給出的理由卻是:李成器是長子,按照傳統,就應該立他。李旦是“老江湖”,一聽李隆基這話,就知道了李隆基並不是真不想做太子,只不過是逢場作戲、表明姿態罷了。這時,既然兒子們已將戲演到如此程度,作爲父親也應該大聲叫好纔是。三天後,李旦下旨說:立三兒子李隆基爲太子;念大兒子如此仁義,特封其爲雍州牧、 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別加實封二千戶,賜物五千段、細馬二十匹、奴婢十房、甲第一區、上好的田地三十頃。

“太子之爭”就這樣在一片平靜中結束了,李成器讓出了太子之位並離開京城。沒過多久,老皇帝李旦也再一次讓出了皇帝之位,由太子李隆基登基。實際上,不管怎樣讓,江山還是在李家手裏,只不過是從左手換到了右手而已。可喜的是,這次讓位,使得李隆基極爲感恩,在右手拿到了想要的東西后,並沒有砍掉已無用處的左手。李隆基徹底掌握政權後,將李成器從蒲州接回長安。他握着這位讓給他太子之位的長兄手說,從此後,我們就該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了。

李成器與李隆基的親密關係,總讓後來的諸多皇帝生出嫉妒羨慕之心。李成器是個非常熱愛音樂的人,對戲劇也非常有研究。他曾指導過楊玉環音樂,也就是皇帝老婆的老師。他經常與李隆基擺酒設宴,狩獵,打馬球和鬥雞作樂。他也喜歡政治,常常寫些心得。但他和李隆基之間有着一種很微妙的默契,即他從不與李隆基討論當前的政務,也不跟任何人拉幫結派。這種弟兄之間的親密關係是溫暖的私交關係,是兄弟情深的最好見證,也是除了兄弟之情沒有任何其他感情的單純關係。

就這樣,李成器過了近三十年的幸福安寧生活,有人將這功勞推給了李隆基,說是他的大度與寬厚所致。其實,倘若沒有李成器的“不以萬乘爲貴”和“淡薄名利”,李隆基又如何來顯示自己的孝悌之術呢?

公元741年11月,63歲的李成器不幸病故。李隆基聞知後號啕大哭,任誰都勸阻不住。悲痛萬分之後,李隆基爲紀念已經亡故的李成器,下詔曰:“能以位讓人,有上古之高風。生則成全其氣節,死當表彰其賢德。按諡法推功善尚曰‘讓’,德性寬柔曰‘讓’,敬追諡爲‘讓皇帝’。”其安葬禮儀完全按照王禮安葬,墓稱爲惠陵。

一般來說,皇權意味着什麼,凡人皆知。李成器之所以能“讓皇帝”,與他審時度勢、認清局面有關,更與他“不以萬乘爲貴”和“淡薄名利”有關。拋開古代封建朝廷的特殊環境看,他的抉擇與做法,還是頗爲值得我們深思的。

勇於讓賢和嫉賢妒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境界、兩種行爲。尤其是面對高官厚祿的誘惑、面臨無上尊貴的考驗時,更是極爲不易做到做好的。正是因爲權力權威權勢,能夠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能夠體驗衆多大不相同的感受,故纔有趨之若鶩的投機者、樂此不疲的鑽營者、見風使舵的搖擺者、溜鬚拍馬的跟隨者等等,演繹着一幕幕一場場遍及古今中外的“官場現形記”。

我們在李成器身上看到了讓賢的驚喜,也看到了讓位的收穫。若僅就個人得失看,或許讓掉了權力地位金錢美色,但從大局全局看,也許“讓”來了事業輝煌江山永葆的新面貌新收穫。這種讓,就是值得敬佩、值得學習的。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