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揭祕:孔子一家三代都有過離婚或再嫁經歷

揭祕:孔子一家三代都有過離婚或再嫁經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宋代以來,《論語》確定了作爲儒學核心經典的地位,可是,這部經典中卻沒有絲毫談論到孔子的夫人,《史記·孔子世家》中也沒有相關的記載。給人的印象是孔子一直獨來獨往,除了兒子孔鯉偶爾友情客串一下之外,他的家庭似乎是殘缺的。

在孔聖人留下的言說中,除了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可能牽扯到他的老婆外,就沒有任何關於孔夫人的信息了。《論語·陽貨》中,孔子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叫:“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在這句話中,孔子將女人與小人歸爲一類,並抱怨到:和女人走近了,女人就不講規矩,遠離女人吧,她又成了怨婦。史書說,孔子十九歲時娶了宋國的亓官氏爲妻,一年後生下兒子孔鯉,在嫁給孔子的48年後,亓官氏去世。

這廖廖數語幾乎就是關於孔子妻子亓官氏的所有描述,而亓官氏是個怎樣的人,她和孔子的關係怎樣都語焉不詳。不過史書載,“孔氏三世出妻”,其中就包括孔子本人。

揭祕:孔子一家三代都有過離婚或再嫁經歷

孔子緣何休妻,有一種說法是因爲妻子“口多言”,古人休妻有七大理由:不順父母,爲其逆德也;無子,爲其絕世也;淫,爲其亂族也;妒,爲其亂家也;有惡疾,爲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爲其離親也;竊盜,爲其反義也。孔子顯然是利用了其中的一條,而孔子是何時休妻,則並無記載。

《禮記》有這樣一段文字講到了亓官氏死後的情形: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伯魚,即孔子的兒子孔鯉,在喪期後還哭死去的母親,孔子聽到了就很不高興地說:太過分了。可見孔子對離了婚的前妻確實是沒有感情了,甚至還充滿了嫌惡。

而他的兒子、孫子繼承了他的傳統,都把自己的老婆休了,他的孫子子思更過分,甚至不讓兒子子上去爲休妻守喪,理由是:既然她已經被休了,就不是我的老婆了,當然也不是子上的母親了。

冷漠無情溢於言表,儒家所提倡的“孝道”竟是這般具有兩面性的,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他對前妻充滿了怨恨,難道是聖人們眼裏就沒有好女人?先秦儒家所理解的夫妻關係應該像朋友那樣輕鬆和平等——要是咱倆合不來,“分開就分開”。

早期儒家對夫妻關係的持有“理解之同情”,這一點也體現在孔子允許兒媳婦再嫁人這一點上。《禮記·檀弓上》記載:“子思之母死於衛”,漢儒鄭玄注:“伯魚卒,其妻嫁於衛”。子思是伯魚的兒子,也就是孔子的孫兒。

伯魚早死,他死後其妻並沒有樹立貞節牌坊,而是自然地改嫁,伯魚死於公元前483年,這一年孔子69歲。白髮人送黑髮人,兒子早逝,孔子自然悲切,但他沒有因爲疼愛兒子而阻止兒媳婦再嫁,顯示出一種通達的氣象。

這一點也正如孔子離婚那樣,自然而然,毫不造作,絲毫沒有後世宋明道學家的虛僞氣息,孔子的孫兒子思,喪父之後母親又再嫁,心中留下了一些傷痕。根據儒家原始文獻記載,他後來也有過離婚經歷。

揭祕:孔子一家三代都有過離婚或再嫁經歷 第2張

《禮記·檀弓上》記載:“子上之母死而不喪”,鄭玄注:“子上,孔子曾孫,子思伋之子,名白,其母出”。由此可見,孔子本人曾有過離婚經歷,自己的兒媳改嫁,而自己的孫兒子思也離過婚。可是,文獻並沒有記載子思離婚的原因是什麼,只能根據記載進行推測。

《檀弓上》的記載中,子思提出,這個女人作爲我妻子,也是我兒子的母親,如果現在不是我的妻子,當然就不是我兒子的母親,因此我兒子不必爲她行喪母之禮。在對待離婚問題上,子思顯得沒有孔子豁達,對前妻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怨氣。

不知這源於自己母親改嫁的記憶,還是和前妻感情不和,但無論怎樣猜測,孔子一家祖孫三人,都有過離婚或再嫁的經歷,確實顯示出早期儒家對男女和婚姻上較爲豁達的態度。

早期儒家認爲,男女之間正常的慾望是完全符合自然法則的,實際上,除了自由離婚和改嫁之外,早期儒家甚至還提出過類似於現代“試婚”的觀點。《禮記·曾子問》中記載,新婚妻子三個月後纔到男子家廟去拜見祖先,如果三個月之內雙方不和諧,這婚姻仍可取消,這種對待婚姻豁達而自然的態度,是宋明道學家所不敢想象的。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