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武則天后期變得懶政了,跟這兩個男人有關

武則天后期變得懶政了,跟這兩個男人有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武則天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武則天爲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爲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爲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爲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可以說,武則天的人生光彩奪目,可是,隱藏在她傳奇經歷之下的,也有不少骯髒且荒唐的祕辛。“男女平等”這一思想在當時是非常叛逆的,所以,武則天登基後,自然無法像正常皇帝一樣,蒐羅一些俊俏小夥充入後宮。

武則天后期變得懶政了,跟這兩個男人有關

不過,畢竟武則天已在政壇摸爬滾打多年,身心俱疲的她,肯定是需要一些情感寄託,所以,她便以其他名義召些“男寵”入宮。

馮小寶本是洛陽城內一個賣藥的夥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受到武后的垂青,自此身價倍長飛黃騰達。男寵入宮的流程自然與嬪妃入宮不同,爲了掩人耳目,武則天將馮小寶的名字改爲“薛懷義”,讓他剃度當了和尚。藉着僧人的身份,薛懷義得以自由出入後宮,陪伴武則天。

以現代人的思路來琢磨,這薛懷義應該是個白臉“小鮮肉”,實則不然。薛懷義是個孔武有力的精壯男子,還曾被武則天任命爲行軍道總管,率唐軍遠征突厥,立下赫赫戰功。爲了自己的老情人武則天,薛懷義在民間不遺餘力地進行着宣傳工作。

武則天后期變得懶政了,跟這兩個男人有關 第2張

他派人在民間散佈“女皇下凡”的謠言,爲武則天造勢。之後,經過以薛懷義爲首的和尚的刻苦攻關,終於在浩如煙海的佛經裏找到一部《大雲經》,經裏記載:“女主統治國家,最後又成佛。”這就是名正主順地爲武則天當皇帝提供了經典依據。

不過,薛懷義的人品非常糟糕,他恃寵而驕,飛揚跋扈,在洛陽城召集了一羣地痞當和尚,每天與這羣惡僧相伴,橫行霸道。因爲,他的身份非常特殊,所以,文武百官大多給他三分薄面,就連武氏外戚見了薛懷義都畢恭畢敬。

當然,朝廷裏不乏剛正之輩,他們亦不會給薛懷義這個跳樑小醜面子。

某次,薛懷義在朝堂上辱罵宰相蘇良嗣,蘇良嗣何嘗受過這種奇恥大辱?當即將薛懷義按在地上一頓暴打。薛懷義被揍得鼻青臉腫,跑到武則天面前告狀。此時的武則天深明大義,她並未袒護自己的情人,反而告訴薛懷義要好好做人。

爲了讓薛懷義不再飛揚跋扈,武則天命人將他手下那羣地痞流氓全部收押,斬了薛懷義的羽翼。因爲這件事,薛懷義在武則天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再加上,武則天又找到了新歡,所以,她對薛懷義的感情愈發冷淡。薛懷義受到冷落,惱羞成怒,竟在皇宮中點火燒房子。

原本武則天本着“好聚好散”的原則,想要與薛懷義“和平分手”,如今,兩人的關係降至冰點,武則天自此不再搭理薛懷義。至於薛懷義的結局,一說是他死在太平公主手上,另一說則是被武三思除掉。總之,經“薛懷義燒明堂”一事後,這個人再未出現在史料中。

那麼,使薛懷義受冷落,令武則天移情的男寵又是誰呢?

他就是御醫沈南繆。沈御醫做人謹慎,步步爲營,每天陪在女皇帝身邊唯唯諾諾,生怕會招致禍端。因爲薛懷義在皇宮中放了把火,這個膽小的太醫竟被嚇壞了,臥病在牀,沒過多久就歸西了。史料中對沈南繆的記載更少,僅寥寥幾句,不過後世的編劇卻喜歡給沈南繆加些戲份。

但是,相比於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薛懷義和沈御醫只能算作小兒科。因爲薛、沈二人雖然受寵,但是,他們從未走上外廷干涉朝政。張昌宗、張易之則不然,他們仗着女皇寵愛混進了政治場。兩兄弟一個吹簫、一個伴舞,將過了花甲之年的武則天哄得高興,竟默許二人蔘政。

並且,在這兩兄弟來到外廷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空閒的官位明碼標價,靠賣官賺了一大筆銀子。隨後,張氏兄弟還藉着自身的便利條件替文武百官們辦事,只要大臣們肯拿出銀兩,兩兄弟定會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可以說,在“拿錢辦事”這方面,這哥倆頗有“職業道德”。

武則天后期變得懶政了,跟這兩個男人有關 第3張

某次,一個姓楊的大臣向張氏兄弟行賄,打算向上爬。然而,健忘的張易之卻忘記了這傢伙的名字,爲了不違背“拿錢辦事”的原則,張易之竟將所有姓楊的大臣都升了一級。兩兄弟在朝中風頭無兩,甚至,就連李旦、李顯兩位皇子都想通過巴結張氏兄弟獲取利益。

據記載,李旦、李顯曾跑到武則天面前,請求女帝將張氏兄弟封王。到了後來,武則天整日與兩兄弟廝混在一起,甚至,連朝堂都不去了。直到武則天被逼退位,張氏兄弟被殺,這對禍亂朝綱的兄弟才終於伏法:張昌宗、張易之、張昌期、張同休,最終,都在天津橋被斬首示衆。

所以,史學界普遍認爲,武氏之所以由勤政變得懶政,完全是因爲張氏兄弟的蠱惑。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歷朝歷代經常會發生男皇帝寵幸美人而“不早朝”的事,對於女皇帝武則天來說,也不過是這種情況的翻版罷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