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古代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是諷刺明朝的作品?

古代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是諷刺明朝的作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此是一篇絕大文字,莫將此作畫圖看。張擇端慨南宋偏安,直把杭州作汴州矣。因從夢寐中,懷想舊京,繪出鳳舸龍樓,九衢三市,黍民視人,玄駒爲馬,纖屑萬狀,悉棲神明。觀者方駭其繁豔,孰知無窮佳境,皆在冷風焦土中。昔人謂畫中有詩,此豈特黍離之歌,直痛哭流涕長太息也。數百年後閱之,尚爲生感,不知昔日南渡諸君,於殘山剩水之間,展玩至此,其情又何似耶? 清/陸次雲 《北墅緒言 題“清明上河圖”》 解說/劉黎平

該如何觀《清明上河圖》?清朝陸次雲說它不只是畫,更是文字,是一篇用意很大的文字。畫者張擇端南渡後,感慨南宋偏安,杭州當了汴州,於是跨越時空界限,冥想中攝取往日信息,輸送到畫筆上,將故都搬到了畫紙上。樓閣儼然,船舸林立,街市繁榮,道路交織,人物如黍米,馬匹似黑蟻,纖細中描繪萬狀,用筆如有神。

觀畫人觀感如何?首先從觀感上驚歎畫面的繁複、華豔,昔日汴梁市民未嘗不指指點點:我曾在畫中此處飲酒;彼處街巷曾是我三舅所居之處;那個趕馬的,不就是我的街坊嗎………觀畫人情感如何?觀感刺激情感,情感主要爲傷感。想故都無窮佳境,如今是焦土,在冷風中蕭瑟。昔日愈繁華,今日愈傷心,昔日愈豔麗,今日愈暗淡,故國不堪回首畫圖中。《詩經》描繪西周故都長滿萋萋黍米,引人傷悲,而世界超級繁華都市毀於女真戰火,其傷痛又勝黍離之悲,直讓人痛哭流涕嘆息。

古代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是諷刺明朝的作品?

  表面傷宋實爲傷明

數百年後觀畫又如何?還是糾結不開,“數百年後閱之,尚爲生感”。過了南宋,過了元朝,過了明朝,已到康熙,幾百年的沖刷,靖康之恥已是歷史天空的一抹淡煙,傷感卻不淡化。陸次雲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參加博學鴻儒考試,此時離明亡不過35年,如果當年的他已有35歲,那麼應該算是前明的人了;如果不足35歲,但故老猶在,故國的信息還在清朝的空氣中散發,好像一套舊傢俱在新居中散發木頭的香味,嗅到的人焉得不傷感?陸次云爲《清明上河圖》傷懷,其實是爲明朝的滅亡傷懷。此畫其實作於北宋,陸次雲將創作時間扯到南宋來,用意深焉。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