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晉祠爲什麼又稱唐叔虞祠?

晉祠爲什麼又稱唐叔虞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祠其實現在已經不能把它統稱爲唐叔虞祠,唐叔虞祠依然還在,在晉祠的北側,晉祠就是唐姓總祠堂。晉祠是晉水的發源地,晉祠在北魏前就已經開始修建了,是爲了紀念週武王第二個兒子唐叔虞,而修建供奉他的。唐叔虞是唐姓的一位始祖,唐叔虞死後,他的兒子燮繼位,因爲有晉水,所以把唐國改名爲晉國,所以叫晉祠,也可以叫唐祠。

關於唐叔虞,《史記·晉世家第九》中記載,邑姜夢到天對武王講:“餘命女生子,名虞,餘與之唐”,後來邑姜生子,手中有文“虞”字,便取名爲“虞”。武王崩,成王立,唐地反叛,被周公誅滅。成王年幼時曾與叔虞戲耍,削桐葉爲珪,交給叔虞,說道:“以此封若”,史官聽到後,請成王擇日立叔虞。成王說:“吾與之戲耳”。史官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就把叔虞封到了唐。因唐地有晉水,叔虞子燮改國號爲晉。這就是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

宋代之前,晉祠就是指唐叔虞祠,而且其位置就在今日之聖母殿。《水經注·晉水》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宋太平興國九年趙昌言撰《新修晉祠碑銘並序》載:況復(唐叔虞祠)前臨池沼,泉源鑑澈於百尋;後擁危峯,山岫屏開於萬仞。整個晉祠內,唯有今日之聖母殿的位置能夠符合這兩個文獻的描述。到了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弋彀撰《重修汾東王廟記》時,唐叔虞祠已經改在今日坐北朝南的方向上了。唐叔虞究竟爲何失去了在晉祠的主神位?

晉祠爲什麼又稱唐叔虞祠?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唐叔虞其實是一個有“前科”的神。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任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爲副,時逢隋朝江山風雨飄搖,狼煙四起。是年,馬邑校尉劉武周據汾陽宮舉兵反隋,李淵與王威、高君雅商議將集兵平叛,此時李淵已早有奪取天下之心,於是命李世民與劉文靜及門下客長孫順德、劉弘基去招兵買馬,不到半個月,李世民便募集了一萬兵馬,李淵又遣密使召建成和元吉二子來到太原。王威和高君雅見形勢不對,唯恐李淵造反,便想借請李淵赴晉祠祈雨的機會拿下他。晉陽鄉長劉世龍得知此事,密告李淵。五月,李淵將此二人斬首之後,在唐叔虞祠下誓師,第二年奪取了長安。唐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重回晉陽,次年詣晉祠,寫下不朽名篇《晉祠之銘並序》,這通碑如今還保存在晉祠博物館的唐碑亭內。唐叔虞固然沒有辜負李淵的期望一路保佑他順利地奪取了天下,但自己也背上了一個保佑造反的惡名。但如果認爲趙宋朝廷是因此將唐叔虞請走的,那何以在重修晉祠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一層,甚至在太平興國碑中,仍舊不遺餘力地稱頌唐叔虞“澤及民生”之德呢?

晉祠爲什麼又稱唐叔虞祠? 第2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經過充分籌備,第三次下河東。四月二十日,趙光義親抵晉陽城下,駐馬“汾東行營”(今太原市晉源區龐家寨東北,也就是後來的平晉縣所在),親自督軍日夜不息攻打晉陽。五月,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降宋,城內糧草斷絕,人心渙散。五月初五日,劉繼元終於納表投降。但晉陽的苦難並沒有就此結束,劉繼元投降之後,晉陽百姓還在繼續抵抗,尤其是民間的習武組織“弓箭社”更是給宋軍制造了不小的麻煩,老百姓甚至拿磚頭瓦塊攻擊宋軍。趙氏兄弟費盡心機和氣力打下晉陽,本就怒火難平,百姓的抵抗更是火上澆油。趙光義大罵晉陽人是“盛則後服,衰則先叛”的頑民,竟然下令將晉陽所有百姓驅逐出城,在五月十八這一天,一把大火將千年古城化爲灰燼。老幼不及出城焚死者甚衆。

第二年,趙光義再次引汾、晉二水灌晉陽廢墟,終於連廢墟的痕跡也沒有留下。宋朝將太原府治移到北面20公里的唐明村,也便是現在的太原市,同時在“汾東行營”邊上築起一個周邊不過四里的小城平晉縣,禁止當地百姓返回晉陽故城居住,並將趙光義指揮作戰時駐紮過的行營改建爲統平寺,後來真宗趙恆將其改名爲崇聖寺,立“崇聖寺碑銘並序”碑於寺中,誇耀其平定北漢之功。平晉縣城建成70多年,晉陽人仍舊不肯進去居住,更多的人流落到河南等地。而那個帶有示威意味的統平寺也因多次被人暗中燒燬,終於罷祀了。趙光義攻下晉陽之後,還仿照李世民的《晉祠之銘並序》在晉祠立了一通“新修晉祠碑銘並序”碑,俗稱“太平興國碑”。傳說這塊碑的碑文被當地人逐字逐句地鑿掉了,現在晉祠勝瀛樓下立着一通光禿禿的“無字碑”,據說就是當初的“太平興國碑”。太原縣從明至清共五個版本的縣誌,只有嘉靖《太原縣誌》錄了這通碑文,其他縣誌對此隻字不提。而唐叔虞也正是在北漢被征服之後的最初這段時間被請出了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