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在異鄉長大的孩子會拒絕自己的祖籍呢?

爲什麼在異鄉長大的孩子會拒絕自己的祖籍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故鄉,有人會說,它就像流淌的血液,是一輩子不能離棄的生命元素;而對於只是祖籍地的孩子們,他們或心生嚮往,或完全抗拒。

一次在北京出差,和一桌子湖南籍的人士聚餐,大家談論起祖籍,一個性格豪爽的“父親”說:“祖籍毫無意義,我兒子從來不認爲自己是湖南人,他從來只認自己是北京人,不理解爲什麼祖籍是湖南,那跟他沒什麼關係。”

馬上有人附和,說我兒子也是這樣。這時便有人很嚴肅地說:“你們應該多帶他回去住住,讓他多瞭解家鄉。尤其你們要多回家看看父母。”

這位父親馬上神情黯然地說:“我父親過世早,我母親在我兒子剛出生的時候就過世了。哎,家裏沒有了母親就好像少了掛念,回去和兄長們在一起倒還感覺彆扭。”

這話不得不使人想到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還有餘光中的《鄉愁》:“小時候,故鄉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爲什麼在異鄉長大的孩子會拒絕自己的祖籍呢?

鄉情與親情是天然混合的情感,而親情之中父母對兒女無私的愛和兒女對父母的依戀又是最濃厚的,子女們由故鄉而念及父母或由父母而思念故鄉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只是,爲什麼在異鄉長大的孩子會拒絕自己的祖籍呢?我便想到,在古代,中國傳統道德要求“父母在,不遠遊”。成語裏的狐死首丘,安土重遷也證明中國人重鄉土的觀念。

只是,隨着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山重水複的鄉土已經不再是歷盡艱辛才能到達的地方;鄉情也少了過往的濃郁。

離別鄉土在異鄉紮根,成爲故鄉的異鄉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漸漸淡忘故鄉的人和事,鄉情愈益淡薄——有那麼一批爲人父母者便是如此,他們自己都捨棄了那份鄉情,怎麼能奢望他們的子女會重視自己的祖籍?換句話說,父母已經斷卻了孩子們對父輩過往的珍重。

我看重祖籍,我覺得祖籍代表的是生命延續的歷史,是人們追問自身歷史時的慰藉,是一輩人一輩人的情感傳遞符號。祖籍地,人們習慣稱爲故鄉,只是有不少人已經不需要故鄉。不過,更多的人他們忘不了故鄉。故鄉或許是年少時想要逃離的地方,但是一旦成爲故鄉的異鄉人,鄉情卻變得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