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太平公主在歷史上是真的想發動政變嗎?真相是什麼?

太平公主在歷史上是真的想發動政變嗎?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平公主歷史武則天的小女兒,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母親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不知道沒關係,本站小編告訴你。

公元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政變頻繁的唐王朝迎來了建朝以來的第四次宮廷政變“先天政變”,對陣雙方是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親姑姑太平公主,根據史書的記載,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是試圖發動政變者,但她並沒有延續前三次政變時發動者全部獲得勝利的好運,被侄子李隆基擊敗,最終被抓獲並被賜死。

太平公主在歷史上是真的想發動政變嗎?真相是什麼?

後來有很多人評論說是太平公主想做第二個女皇帝,可她和武則天不同,武則天姓武,而太平公主姓李,這個身份明顯限制了她的思維和行爲,所以她最先參與的兩次政變都是擁立的兄長李顯李旦,當然,身上有着武則天基因的她對權力是渴望的,始終不願意放下一切去過田園生活,這也是她最後悲劇的由來。

有史以來的第一公主,權勢滔天,門生遍佈朝野,太子李隆基屈居其下

唐睿宗李旦剛繼位時,在朝堂上的太平公主可謂是權勢滔天,自唐高宗時代就不斷被加封的太平公主當時是位比親王的“鎮國”太平公主、食邑萬戶、可以單獨開府建牙且擁有武裝護衛,太平公主的兒子中有三位封王,唐睿宗任命的七位宰相中有五位都是太平公主的門人,追隨者遍佈朝野。

太平公主能達到如此的權勢是因爲她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唯一存活的女兒,兩位皇帝都對她寵愛有加,在武則天之後,她參與的二次政變中又都站在了勝利者一方,分別成功擁立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上位,尤其是在和李隆基共同發起的誅殺韋后的“唐隆政變”中,太平公主還親自扒下韋后所立之少帝李重茂的皇位,將李旦送上了寶座:

時少帝猶在御座,太平公主進曰:“天下之心已歸相王,此非兒座!”遂提下之。

不過在“唐隆政變”之後,太平公主和另一位擁立睿宗的功臣李隆基有了很深矛盾,兩人都是權力狂,一個成爲皇太子,一個權傾朝野,不可避免的在朝堂上成爲對立的兩派,李隆基要鞏固自己的儲君之位,太平公主也不願意放棄獲得的指點江山的權力,兩人的爭鬥由此展開,並且無法調和:

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頗易之;既而憚其英武,欲更擇闇弱者立之以久其權,數爲流言,雲“太子非長,不當立。”己亥,制戒諭中外,以息浮議。公主每覘伺太子所爲,纖介必聞於上,太子左右,亦往往爲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

太平公主在歷史上是真的想發動政變嗎?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對於李隆基來說,他幸運地得到了父親李旦的支持,李旦第二次登上皇位後,馬上就面臨着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政治鬥爭,李旦在後來能被稱爲“睿”,肯定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大概也能判斷出形勢的險惡,從武則天時期起他就看過了太多的李氏宗親被殺,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也就只剩下他和太平公主。

唐睿宗拒絕女強人再現,跳出圈外的同時,給了李隆基名分上的支持

李旦不願意看到李隆基或者太平公主再次血脈相殘,又或者是不願意親手沾上同胞手足的鮮血,起初一直在雙方之間打太極,太平公主要求換太子他沒同意:“太子請讓位於宋王成器;不許”,李隆基一方要求將太平公主遷移到長安之外居住,他也沒同意:“朕更無兄弟,惟太平一妹,豈可遠置東都!諸王惟卿所處”。

可最後李旦爲何選擇了兒子?從感情的角度來說,他不願意對付太平公主,而且太平公主的主要目標也不是李旦,太平公主要求換掉太子,雖然更換的人選還是李旦的兒子,可經歷過武則天和韋后兩位女強人時代的李旦無法忍受再出現一個女強人,即使他知道太平公主的願望並非是想做皇帝,權力還是由男人來掌握比較好。

兒子和妹妹都不是省油的燈,李旦果斷地撤退了,當太平公主指使的術士以“彗星出西方”的理由跟李旦說皇太子可能要取代你做皇帝時,被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以爲要眷戀皇帝之位的李旦順水推舟的就直接傳位給了李隆基,自己躲到後宮去做了太上皇,太平公主錯看了李旦對權力的慾望,結果弄巧成拙。

李旦的退位不但是在兒子和妹妹的政爭中選擇了兒子一方,重要的是他給了李隆基最正式的名分,都是皇帝了,太平公主一直訴求的換太子就出師無名,可以要求換太子,總不能要求換皇帝吧,那就不是政爭了,而是謀逆。唐睿宗的退位雖然給了太平公主一記悶棍,但又何嘗不是爲了給太平公主生的機會,大局已定,只要太平公主肯妥協。

太平公主拒絕下野,李隆基搶先動手,“鎮國”公主毫無抵抗之力

李隆基登基了,是名正言順的登基,可太平公主依舊沒有妥協,繼續掌控着朝堂,這當然是李隆基不能忍受的,雙方僵持之下,背後的支持者也在不斷的鼓動和獻策,曾在武則天時期因刺殺武三思獲罪的王琚(唐玄宗時期名臣,因參與“先天政變”而“眷委特異”,後被李林甫扳倒)找上門來不斷地給李隆基灌輸太平公主該殺和先下手爲強的道理:

太平公主在歷史上是真的想發動政變嗎?真相是什麼? 第3張

琚曰:“韋庶人弒逆,人心不服,誅之易耳。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兇猾無比,大臣多爲之用,琚竊憂之。”太子引與同榻坐,泣曰:“主上同氣,唯有太平,言之恐傷主上之意,不言爲患日深,爲之奈何?”琚曰:“天子之孝,異於匹夫,當以安宗廟社稷爲事。蓋主,漢昭帝之姊,自幼供養,有罪猶誅之。爲天下者,豈顧小節!”

在王琚的帶動和引薦下,張說、劉幽求、郭元振等贊同對太平公主採取強硬態度的名臣陸續聚集到李隆基麾下,此時的李隆基不缺人出謀劃策,也不缺名分,唯一缺少的是理由,太上皇李旦肯定不希望用鮮血決定最後的勝負,即使雙方勢同水火,李隆基也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對太平公主下手,史書裏面倒是給出了三條理由:

第一: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

第二: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晙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晉,德良之孫也。元楷、慈數往來主第,相與結謀。

第三:秋,七月,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亂,令元楷、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懷貞、至忠、羲等於南牙舉兵應之。

有了理由,王琚建議“事迫矣,不可不速發!”,於是在李隆基登基的第二年七月初三,他搶先動手,在或許是太平公主準備發動政變的前一天,李隆基指使親信部下王毛仲率300禁軍以牽取皇宮中閒置的馬匹爲由,突然進入到皇宮中,先後將在皇宮和中書省裏面的太平公主親信常元楷等四人斬殺,而在皇宮中得知李隆基已經動手消息的太上皇李旦只能默認,並於第二天搬家到皇宮側殿,徹底不管閒事了。

試圖發動政變的太平公主在李隆基的攻擊下,幾乎是毫無抵抗能力,第一反應是趕緊的跑,史載:“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家”。所謂的政變很輕鬆的就被李隆基反殺,太平公主黨羽全被誅殺,只有一個兒子薛崇簡因爲反對她和李隆基爭鬥被賜李姓後免死,李隆基還順手發了財,抄家獲得的財務“收之數年不盡”。

太平公主要發動的政變疑點頗多,早已喪失先手

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太平公主原來是隻紙老虎,僅僅在皇宮中的幾位親信被清除就只能落荒而逃,這一結果怎麼看都不像是勢均力敵的鬥爭雙方在PK。其實這起政變也有頗多疑點,太平公主要想發動政變掀翻李隆基,最合適的時間應該是李旦剛宣佈讓位的時候,而不是在李隆基繼位已經一年且地位、權力都穩固後。

並且精心準備政變的太平公主爲何會一個回合都沒有擋住就失敗了?權傾朝野可不是隨便說說,她有足夠的支持者,也有專門的公主護衛,皇宮中的親信是被殺,不是被審,李隆基並沒有切實的證據證明太平公主要謀反,最多是未遂,即使是仿效“鄭伯克段於鄢”也需要太平公主先動手,可整個過程看起來都是皇帝李隆基在發動,而不是太平公主要政變。

太平公主在歷史上是真的想發動政變嗎?真相是什麼? 第4張

史書裏面記載的是宰相魏知古向李隆基告密說太平公主要發動政變,魏知古是從李旦還在做相王的時候就跟隨着的親信屬官,不是太平公主陣營裏面的人,而且是太平公主一方需要嚴加防備的人,他又是如何得知太平公主要搞政變的?史書上並沒有任何記載。這起政變實在不像是政變,而是皇帝有意誅殺臣子,真相到底如何?早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公元713年時太平公主的死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真正結束,即影響唐朝政治數十年的女權時代的結束,前後歷經武則天、韋后、太平公主三位女強人,李隆基在“先天政變”後徹底關上了女強人干政的大門,此前幾年,在“唐隆政變”時,他還幹掉過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三位女強人,算是唐朝政治迴歸本源的大功臣。

至於太平公主是真要發動政變推翻李隆基?還是李隆基假借政變之名剷除政敵?這些都不重要,歷史從來都是勝利者來書寫,女強人太平公主遇上了有爲之君李隆基,除非在李旦登基後立刻下野去鄉間享受清福,否則生死之戰遲早要來。在太平公主之後,各朝代出現的女強人全是有子爲帝的那種,以公主之尊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是最後一個,即使她的姓名在史書上都不能確定,可又有誰敢說她不是青史留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