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皇帝是衣食住行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皇帝是衣食住行到底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清朝皇帝是如何吃飯、穿衣與寢居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朝代,一是距今最近的封建王朝,一是女真族1644年入關建立的朝代。

清朝自1644年入關到1911年退出歷史舞臺,一共經歷了267年10位皇帝,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和末代皇帝溥儀。

這些皇帝在紫禁城內居住、生活、娶妻、繁衍子嗣、處理政事等,享受着九五至尊至高無上的凌駕於萬人之上的特權。

清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皇帝是衣食住行到底是什麼樣的

(乾隆皇帝)

如今他們雖已歸於塵煙,但幾百年前他們用過的食具、穿過的衣服及住過的寢宮等依然保存完好,成爲歷史遺蹟供遊客們參觀。

而當處於巍峨的紫禁城內時,內心不免充滿好奇,這些來自白山黑水的女真族皇帝是怎樣在紅牆黃瓦的紫禁城裏吃飯、穿衣和就寢的呢?他們與普通百姓差別有多大?

簡單說下大清最初的歷史.....

清朝皇帝起源於白山黑水間,祖先是明代女真人。當年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曾是明朝的官員,因被明軍誤殺,努爾哈赤便帶兵反抗明朝,最後統一了女真各部。後來他的八子皇太極稱帝,統一了整個東北,並進行一系列改革。

皇太極去世後,1644年,九子福臨成爲入主中原的第一個滿族皇帝,爲此大清王朝開啓了它的非凡歷史......

此後清朝皇帝們的生活不斷變化,他們的吃飯、穿衣、寢居等都令人充滿了好奇。今天就給大家簡單揭祕下。

清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皇帝是衣食住行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紫禁城)

一、食:民以食爲天,王者食天下

常言,民以食爲天。那清朝皇帝究竟是怎麼吃的呢?他們來自白山黑水的東北大地,自1644年清人入關之後,他們也將滿族的食風、飲食方式等帶入了北京城。

爲民族大融合,他們需要學習漢文化等,但飲食還是保持滿族傳統,食材以東北產的糧、肉、蛋、菜等爲主。

到了年底,仍然例行關外流行風俗“狍鹿賞”等,還會賞賜東北野味給滿漢蒙八旗軍的功臣們,讓遠離故鄉的將士們也能吃到家鄉風味。

當然他們也會被北京的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等薰陶,畢竟作爲一個皇帝都有食遍天下美食的強烈願望。

比如在吃“關東貨”時,也效仿明代宮廷徵收天下貢品,最有名的是當時江蘇的鰣魚。

江蘇鰣魚是一種風靡當時又十分珍貴的鮮魚。它進貢到北京非常難,一是保鮮難,打撈上來後必須馬上水旱並進送到北京,路上還要冰塊保鮮。二是運送難,江蘇到北京天遙地遠有三千里路,但爲了魚的“鮮”味,必須在44小時內快馬加鞭送到北京,有時甚至還跑死了人、跑死了馬......

如此,天下美食盡入皇宮,清朝皇帝的飲食在逐漸發生變化。

如清初順康兩朝主要吃各類野獸肉、家禽、家畜等,烹飪方式也很簡單,如大塊煮燉等,用大盤裝等,後來逐漸變成多層次加工。

到乾隆時,清王朝發展進入鼎盛時期,糧食富足,商業繁榮,清宮飲食服御發生巨大改變。

清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皇帝是衣食住行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在制度上如《國朝宮史》等規定了宮廷飲食等級標準及份額。如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享受是最高標準飲食,每次進全份膳48品。皇后以下妃嬪等遞減,皇貴妃、貴妃食半份膳即24品,妃以下再減半份膳即12品。

雖說清朝皇帝“王天下者食天下”,但對各地貢品也是有選擇食用的。比如哪些是專用,哪些是改善膳食結構的等。

清宮的飲食管理機構是內務府與光祿寺,內務府是管理皇族的總機關,下設御膳房、御茶房等專門管理皇帝飲食的機構。

那麼清宮皇帝在一天裏是如何用膳的呢?

依滿族傳統,清代皇帝每天吃早、晚兩膳,早膳在早上六七點,晚膳在十二點到下午兩點。這樣看起來很少啊,不像我們現在有一日三餐,但其實早晚膳之外,皇帝在晚膳前後還有一次晚點。

皇帝用膳之地也不固定,多在寢宮或辦公之地。

雍正以後的皇帝多在養心殿批閱奏章、進膳,每次皇帝想吃飯,一聲“傳膳”下去,立即就有3張膳桌一字排開。傳膳太監魚貫而行,將飯菜擺在長桌上,長桌擺滿後首領太監就請皇上用膳。

乾隆是有名的養生皇帝,他一年四季在早膳前都要吃一碗冰糖燉燕窩,早、晚膳也會加燕窩在膳食裏,他還很喜歡吃肉,並要精選細烹。

還有一個清宮習俗,如公主出嫁、皇子成婚等,皇帝都要賞賜整桌飯菜,如道光女兒出嫁賞賜的就是兩桌飯菜。

清宮皇帝的膳食廚師有三類:一是入關後帶來的盛京滿族廚師,二是明代宮廷留下的山東廚師,三是按皇帝、后妃飲食喜好選用的廚師。如乾隆南巡時喜食江南食品,就帶回來了蘇杭廚師等。

而1911年清王朝覆滅後,末代皇帝成爲遜帝雖仍居在紫禁城裏,但卻打破了祖宗傳統,喜歡上了吃西餐。

清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皇帝是衣食住行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4張

二:大清皇帝的錦衣裘服

古代天子的衣、冠一般爲黃裳、玄冠,即黃衣黑帽,寓意來自“天地玄黃”。此後數千年的皇帝都將玄、黃二色作爲正統顏色。

清朝女真族是出生於白山黑水之間、長在馬背上的民族,因此滿族的着衣習俗貫穿了清朝的始終,如清代皇帝服飾的披領、箭袖、腰帶等都保留了滿族風格。

清朝皇帝官服有3種:禮服、吉服和便服。

一是:禮服

朝服是禮服的一種,明黃色,由上衣下裳組成通身長袍,再配箭袖與披領。衣身繡34條金龍,兩袖各繡1條金龍,披領繡2條金龍。

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着裝,與滿族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食肉、皮衣是他們的主要方式,滿洲貴族多穿動物毛皮縫製的衣服,爲了便於騎射,還會將寬大長袍衣袖等收窄。

清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皇帝是衣食住行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5張

如1632年,皇太極闡明:

“服制是立國之經,我國家以騎射爲業,不能改變國初之制”以及“凡改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

但入關之後,滿族生活環境變化,長袍箭袖已失去實際作用,服裝又將改制。如乾隆時改爲漢唐衣冠,但不久又改回去了。

總之,清代服飾滿族特點保存得較多。如長袍箭袖得到保留並定爲國家最尊貴的禮服,還載入了典制。

什麼是“箭袖”?這裏簡單說下,箭袖又叫馬蹄袖,而一遇行禮又能快速將袖頭翻下,無論行全禮還是全禮都很方便。這種行禮場景,我們在清宮劇裏都能看到。

如此清代官服箭袖形式,一直保持到清亡。

當然清代服飾除了保持滿族特色外,也吸取了歷史皇帝的服裝紋飾,如十二章墨線圖,就是繪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12種東西的服飾,如此寓意滿滿。

如日月星辰象徵普照天下,山表示高山仰止、取其仁德,粉米是五穀之一可以養人,華蟲則寓意文采昭著,等等。

清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皇帝是衣食住行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6張

二:吉服

什麼是吉服呢?

凡遇宮中遇喜慶之事,皇帝是要穿吉服的,吉服又叫龍袍,是用最高級的明黃色製成的。通身繡“九龍十二章”,着吉服時,外面再罩衰服,掛朝珠,掛吉服帶。

故宮保存的皇帝龍袍,還在金龍、十二章、彩雲中加上了雙喜字的文飾。顯然這就是皇帝結婚時穿的。凡遇皇帝大婚,宮廷內的吃穿用度等都以龍鳳雙喜爲圖案。

如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時,蘇州織造就繡了一大批龍鳳雙喜的牀帳物品等。

三:便服

顧名思義,便服是皇帝日常穿的服裝,又叫常服。它是皇帝穿得最多的服裝,有常服袍和常服褂兩種,顏色和紋飾等也都沒有特殊規定。

但從故宮收藏的皇帝便服顏色與紋飾則寓意滿滿。

如入關之初,滿洲貴族穿寓意清淡、明快的天藍、寶藍,畢竟“清”與國號字同音,如此天藍和寶藍就成了當時的流行色,一直到道光朝。

此外還有木紅色、棗紅色,以象徵天下富足、生活紅火等。

還會繡團龍、團鶴等紋樣,寓意幸福長壽,用“卍”(音wàn)字或萬年青花與靈芝頭組成的紋飾,寓意“萬事如意”等;

而“卍”字加葫蘆頸上系綵帶,寓意子孫萬代,因爲葫蘆是爬蔓植物,連續結果有連綿繁衍子孫、永遠不斷的意思。

清代服飾還規定,穿不同的服裝,要戴相就應的冠帽。皇帝穿朝服時要帶朝珠,根據不同的場合戴不同質地的朝珠。

皇帝還要系相應腰帶,每種衣服搭配不同腰帶。穿朝服就着朝服帶,穿吉服就着吉服帶,帶上拴着滿族喜歡的飾物-荷包。

清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皇帝是衣食住行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7張

三、住:清朝皇帝究竟住哪裏

紫禁城裏居住過明清兩代24位皇帝,雖然裏面宮殿無數,但皇帝住的只有養心殿與乾清宮,清代皇帝多以養心殿爲寢宮。

大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就經常住在養心殿,後來也死在了養心殿,只有康熙住在乾清宮西暖閣,雍正繼位後又一直住養心殿。

明代至清初,皇帝住乾清宮,與之相對應的,皇后住坤寧宮。

《周易》裏記:“乾,天也,故稱乎父。坤,進也,故稱乎母”及“乾爲天,爲圜,爲君,爲父......坤爲地,爲母”。

“乾清”意爲天下清明、大地安寧,而用此命名則喻帝后家庭幸福、國家清平安寧,因而明代帝后分別住乾清宮與坤寧宮。

而由於嘉靖皇帝差點被十多名宮女縊殺,因此乾清宮自那起成了不被後世皇帝看好的宮殿。

而養心殿與乾清宮相比,開間與進深等嚴謹很多,想必這是雍正移居養心殿的原因之一吧,而此後的清人皇帝都沒再遷出過養心殿。

清朝作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皇帝是衣食住行到底是什麼樣的 第8張

(養心殿)

養心殿有“朝”與“寢”的功能。

如皇帝批閱奏章、召見大臣等都在養心殿。如皇帝不在後妃處過夜,則由敬事房讓皇帝在晚膳時翻牌,后妃當晚被召幸後就寢在養心殿旁的東西圍房等。

總之,清朝皇帝的衣、食、住雖然極盡奢華,但都在規定與限制之中,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般幸福與美好。

高處不勝寒。當一代皇帝享受到了至高無上皇權的同時,也被賦予了拯救天下蒼生的責任,所謂能者居之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