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朱棣造反時朱允炆佔據優勢 朱允炆爲什麼還是輸了

朱棣造反時朱允炆佔據優勢 朱允炆爲什麼還是輸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允炆佔據優勢爲啥輸給朱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歷史的發展結果看似必然,但過程卻往往充滿了偶然。明朝的靖難之役就是這樣,從實力、道義等因素來看,朱允炆佔據絕對優勢,身負亂臣賊子之名、實力有限的朱棣成功概率並不大。最終結果之所以出人預料,原因何在?

朱棣造反時朱允炆佔據優勢 朱允炆爲什麼還是輸了

首先明確一點:靖難之役之所以爆發,是因爲朱允炆削藩、加強中央集權。這個決定當然是百分百正確的,畢竟後來朱棣當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同樣是削藩。

而說到削藩,就不得不提西漢的“七國之亂”。當時,漢景帝的一系列操作可謂發人深思。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採取晁錯的《削藩策》,大規模削減幾大藩國的封地。隨後,吳王劉濞立即聯合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公開反叛。

當時,叛軍勢力強大,僅僅劉濞就聚衆20餘萬人,對外還聯絡了匈奴;並且,由於這些藩國曾經對穩定政局、發展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如今無故被打壓,還引起了朝廷內外不少人的理解和同情。

朱棣造反時朱允炆佔據優勢 朱允炆爲什麼還是輸了 第2張

那麼,面對一度不利的局面,漢景帝是怎麼應對的呢?

首先,由於七國起兵的理由是 “誅晁錯,清君側” ,即:咱們不是要造反,只是要清除皇帝身邊的壞人晁錯。

漢景帝迅速以行動作出了迴應:那好,我自己把晁錯清除掉。他讓朝廷中尉以巡邏市場爲名,把晁錯騙到東市、就地腰斬。史載,當時的晁錯毫無思想準備,被殺時還穿着朝服。

漢景帝此舉可謂冷血到極點。要知道,特別是自漢文帝以來,西漢對高級官員一向給予極大禮遇,即使因罪處以極刑,也大多令其自盡,以保全其尊嚴;更何況,當漢景帝還是太子時,晁錯就是他的嫡系親信,二人雖爲君臣,情同師友。如今爲了堵住七國之口、奪回輿論支持,漢景帝幾乎沒有絲毫猶豫,就以最無情的方式處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帝王心術之殘暴令人膽戰心驚

隨後,當七國卻仍不善罷甘休時,漢景帝就有足夠的道義揮師平叛了。不過,即使是名將周亞夫領軍,當時的朝廷軍隊仍然佔據劣勢:“楚兵剽輕,難與爭鋒”。

對此,周亞夫提出了一個方案:“願以樑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這個“委”,就是捨棄的意思,即讓樑國當炮灰、吸引叛軍主力,朝廷軍隊趁虛而入、包抄其糧道。

樑國是啥來頭?是漢景帝親弟弟、樑王劉武的封國。由於處在叛軍與關中之間,樑國被叛軍視爲必須要拔除的釘子,在吳、楚兩國軍隊的輪番圍攻下已經傷亡慘重、損失了幾萬人,當時的樑王正率領餘部固守睢陽、眼巴巴等着朝廷大部隊前來救自己於水火。

然而,漢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方案。隨後朝廷軍隊繞過睢陽、避開叛軍主力。樑王劉武被打得焦頭爛額,多次派人請周亞夫搭救,卻一直被拒絕,隨後他只好找親哥告狀;漢景帝的反應是“使告條侯救樑”,即讓人告訴周亞夫救自己弟弟,但“亞夫不奉詔,堅壁不出”。隨後,漢景帝再無任何表態,箇中意味,無需多言。

劉武沒有選擇,身爲皇帝弟弟,他不可能投降叛軍,於是只好豁出性命、殊死抵抗,竟然在猛烈攻擊下得以頑強支撐。當叛軍精疲力盡時,周亞夫乘虛而入,成功將他們一舉擊潰。

朱棣造反時朱允炆佔據優勢 朱允炆爲什麼還是輸了 第3張

可見,爲了平定叛軍,漢景帝不惜以頭號親信、親弟弟爲代價,打定主意就執行到底。於情而言,這種方式固然讓人難以接受;但結合實際,卻又顯得相當合理有效。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現在我們看看靖難之役。當初朱元璋在位時,爲了抵禦蒙古殘餘的侵襲,在北方邊境線設置了九個藩國,他們無不雄踞一方、兵強馬壯。其中,戰功卓著的朱棣尤其突出,史稱他擁兵十萬,且受朱元璋之命“節制沿邊士馬”。

還在當儲君時,朱允炆就對藩王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危機有所預料;而對他這個年輕的皇太孫,那些叔父輩的藩王們也多有輕視。對此,伴讀東宮的黃子澄信心滿滿,他以西漢七國之亂爲例,斷定藩王們“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屆時朝廷平叛將會是以強擊弱、泰山壓頂,不足爲慮。

朱棣造反時朱允炆佔據優勢 朱允炆爲什麼還是輸了 第4張

可見,朱允炆的幕僚對歷史確實相當瞭解,但這些大儒顯然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這些人的輔佐下,朱允炆的削藩大計一錯再錯。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此時可謂朱允炆剷除政敵、削弱藩王的最佳時機,他完全可以在諸王入京奔喪時把兵力最強、野心最大的朱棣軟禁、處死;可惜的是,飽讀詩書、爲人仁厚的他不屑/不忍這麼幹,反而讓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哭喪,無需來到南京。

後來,朱允炆受人蠱惑,又輕信朱棣病重的謊言,把他身在南京的三個兒子送回燕國。這樣一來,朱棣再無後顧之憂,鐵了心的反叛。

對比當初漢景帝的鐵血做法,朱允炆顯得太過於仁厚、善良。面對冷酷無情的叔叔朱棣,他的這種可貴品性成了致命弱點

在放過了收拾藩王、要挾朱棣的最佳機會後,朱允炆卻按部就班、慢條斯理地削藩。這等同於無視一劍封喉的機會、改用小刀割肉的方式處理敵人,純屬給自己添堵。

而且,黃子澄制訂的削藩方案是先剪除其他藩王、讓燕王孤掌難鳴,即先弱後強。這等同於首先傷害了那些沒有野心的藩王,無形中人爲地擴大了打擊面,既傷及無辜、又廣泛樹敵,還進一步堅定了朱棣孤注一擲的決心。如果集中火力、黨同伐異,抓住燕王朱棣無視君臣之別、多行僭越這一把柄窮追猛打,相信形勢將有很大不同。

公元1399年8月,朱棣正式起兵,他祭出的理由毫無新意、同樣是“清君側”,目標直指主張削藩的黃子澄、齊泰;而且他聲稱自己的目標是平定朝廷的禍亂,即“靖難”,所以當後來他成功後,這一明目張膽的反叛行爲竟成了正義感爆棚的“靖難之役”。

不過,朱允炆不可能像當初的漢景帝那樣手起刀落剁掉黃子澄、齊泰,相反,他幾乎對黃子澄言聽計從。

朱棣造反時朱允炆佔據優勢 朱允炆爲什麼還是輸了 第5張

起先,朱允炆起用老將耿炳文領軍平叛,但在遭遇一次失利後,經黃子澄的推薦,改由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出任統帥。這一動作似乎似曾相識,不禁想起戰國時趙孝成王用趙括替代廉頗的事。

隨後李景隆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北平,期間都督瞿能曾經帶領數千騎兵殺入張掖門,但李景隆爲了搶佔軍功,命令其等待大部隊,結果白白坐失戰機。隨後朱棣挾持着寧王的軍隊前來夾擊,李景隆腹背受敵、倉惶而逃。

公元1400年,李景隆、郭英、吳傑等人集結其60萬大軍與朱棣的10餘萬人在白溝河展開大戰,在一度佔優的情況下,由於李景隆無法協調各部,導致無法取得進一步進展,反而被燕軍抓住機會扳回了局面。

李景隆連戰連敗後,朱允炆改任盛庸上陣。公元1400年12月,雙方在東昌爆發了主力對決,懷有輕敵思想的燕軍連續兩天慘敗,朱棣曾身陷重圍、親信張玉戰死沙場,對其造成極大思想衝擊。

朱棣造反時朱允炆佔據優勢 朱允炆爲什麼還是輸了 第6張

這種拉鋸局面對朱棣極爲不利。雖然他勝多敗少,但作爲叛軍,他名不正言不順,軍隊數量有限、無法及時補充,因此他能打下城池、卻無法長期佔領,能牢牢掌握在手中的僅有北平、保定、永平,如果消耗下去,他必敗無疑。

於是,到了公元1402年正月,探得南京兵力空虛後,朱棣孤注一擲,率領精銳繞行南下、直奔京師。但理想很可觀、現實很殘酷,在齊眉山,他遭到了徐輝祖、平安、何福的強力阻擊,遭遇慘重失利,軍心渙散、命懸一線。

當時如果朝廷軍隊一鼓作氣,朱棣也許就要就地報銷了。可惜,朱允炆竟然聽信一些大臣的主張,認爲京城不可無良將,臨陣召回了徐輝祖一部。隨後朱棣趁機反擊,平安、何福無力抵擋,明軍大敗,數百名將領被俘,勝利的天平從此導向叛軍。曾經佔據優勢的朱允炆,只能吞下失利的苦果。

對比七國之亂、靖難之役我們可以發現,相對於漢景帝,朱允炆原本佔據着更大優勢:西漢七國拉幫結派、聲勢浩大而且擁有一定支持羣體,朱棣無疑是一支揹負叛亂之名的孤軍。西漢的叛軍早有準備、兵力強盛,朝廷兵力見絀;而朱允炆手下的雄師多達數十萬,對朱棣形成碾壓之勢。漢景帝雖有周亞夫,但朱允炆也並非無將可用。

但相對於冷靜、決絕、堅忍甚至冷血的漢景帝,被儒生陪伴着成長的朱允炆太過於仁厚了,不但一再錯過拿捏朱棣的機會,還犯下了輕信、善變、瞎指揮的毛病,白白錯失了獲勝的契機。如果他未被推翻,“仁宣之治”的景象也許會提前到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