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朱允炆佔據着優勢,爲什麼還是不敵朱棣?

朱允炆佔據着優勢,爲什麼還是不敵朱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允炆,即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他繼位後力行削藩政策,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強盛朝代,其國祚的兩百多年時間中,威鎮寰宇。也正因如此,對於明朝,史學界始終都有“遠邁漢唐”的說法。但是,在宏觀的歷史背景下,明王朝還是有着很多的歷史細節值得我們去探究。在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撒手人寰之後,他將這個龐大的帝國,交到了自己的皇太孫朱允炆的手中。但是,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他曾經寄予了無限希望的朱允炆,在位僅僅只有四年的時間,就被他的兒子朱棣趕下了皇帝的寶座,至今朱允炆的下落也是一個未解之謎。

當我們回顧這段“靖難之役”的歷史時,總是會帶着些許疑問的心思去看待。因爲,在這中間有着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需要我們去深挖瞭解。其中,這中間最爲讓人們感到困惑的莫過於,朱棣是如何以一隅而戰全國,並且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朱棣以勝利者的姿態踏入了南京的宮殿之中。那麼佔據優勢的朱允炆,怎麼就敗在了朱棣的手下?

朱允炆佔據着優勢,爲什麼還是不敵朱棣?

首先,這和當時已經離世了的朱元璋有着很大的責任。當時的朱元璋,對於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將是很擔心的。因爲,他看出了太子朱標與皇太孫朱允炆的孱弱,擔心自己有一天離世的話,自己的後代受制於權臣。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能有這樣的想法可以說朱元璋是很未雨綢繆的,但是他開出的藥方,卻將自己的皇太孫帶入了歧途。

朱元璋爲了能夠在自己死後,充分制約權臣,則以大封子孫王侯的方式來牽制,並且對於所封的王侯還授予了相應的兵權。以燕王朱棣爲代表,因爲常年戍守在邊關地區,所以軍隊的戰鬥力是首屈一指的。反觀當時建文帝朱允炆,因爲洪武年間四大案的株連,手下竟然找不出一個能夠對抗朱棣的將領。這就形成了,君有一戰之心,國有一戰之力,奈何沒有肱股之臣的局面,然而間接造成這樣局面的人正是朱元璋。

朱允炆佔據着優勢,爲什麼還是不敵朱棣? 第2張

其次,過於激進的削藩政策,也爲朱允炆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其實,早在朱元璋在位的時候,羣臣就已經看到了分封王侯的弊端,但是羣臣之間大多以沉默來應對這一切。因爲敢於向朱元璋說不的人,近乎被朱元璋殺光了。在建文帝上臺之後,羣臣立馬便向朱允炆痛陳諸王會爲朝廷帶來的影響,朱允炆也恐各地諸王日後做大,威脅到明王朝的統治,於是便下令削藩。

其實,這樣的做法是沒有任何錯誤的。但是,過於激進的削藩方式必然會引發強烈的反彈,這與漢朝初年的七國之亂有着很大的相似程度。尤其是當時明朝的分封的諸王手中,都緊握着兵權,尤其是燕王朱棣。強有力的削藩政策下,怎麼可能會讓當時手握重兵的朱棣坐以待斃呢?雖然當時朝臣中,有人向朱允炆建議過,用懷柔政策徐徐圖之,卻被朱允炆斷然拒絕。

朱允炆佔據着優勢,爲什麼還是不敵朱棣? 第3張

同時,朱允炆的失敗也和自己的性格有着很大的關係。後世在朱允炆的性格之中,也找到了些許的答案。關於他性格的描述,則是仁慈,且缺果斷,尤其是缺少帝王權術。這樣的性格顯然在“靖難之役”期間,導致了朱允炆在局勢判斷,以及用人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失誤。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任用李景隆爲大將軍上,便可以看出端倪。

歷史就是這樣,佔據優勢的朱允炆敗朱棣的手下,並不是因爲單個的原因,他的失敗是衆多原因相互交錯的結果。這所有的一切,最終使得朱允炆在大明王朝的皇帝寶座上滑落了下來,而朱棣奪得皇位之後,也將明朝推向了另一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