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安史之亂安祿山一年後就死了 該動亂爲何還持續八年之久

安史之亂安祿山一年後就死了 該動亂爲何還持續八年之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安史之亂爲何持續八年之久,接下來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安史之亂起於755年12月16日,結束於763年2月17日,整整長達八年時間,給唐王朝帶來沉重的打擊,也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

安祿山死於757年1月2日,也就是安史之亂8年時間,安祿山在其中只領導了一年多就去世了。按理說,主將一死,軍心就渙散,失去戰鬥力。而爲何安祿山死之後,叛軍依然叛亂達6年之久,並依然保持着強大的戰鬥力?

對於叛軍很不利的一點是,頻繁的更換最高領導人。

安祿山死於自己兒子安慶緒之手,安慶緒死於史思明之手,史思明死於自己兒子史朝義之手。安史之亂,叛軍就接連換了四位領導人,這對叛軍是很不利的。更不利的是,有兩次都是兒子殺害父親,這樣的行爲是很失人心的。

安史之亂安祿山一年後就死了 該動亂爲何還持續八年之久

安史之亂地圖

這裏說兩場戰爭,就可以說明叛軍的強悍。

一是,香積寺之戰

公元757年九月二十七日,一場決定大唐王朝命運在長安附近的香積寺打響,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慘烈的一場大決戰。

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李俶、副元帥郭子儀率兵15萬,與安慶緒率領的10萬叛軍兵鋒相對,雙方從中午殺到傍晚。叛軍被斬首達到了驚人的6萬人,這是中國戰爭史單日戰死的最高紀錄,叛軍最後不支,退出了戰鬥,唐軍死傷同樣慘重,無力再追。

這意味着叛軍雖敗,但在戰爭中顯示出了空前的決心和強大的戰鬥力,不然戰死者就不會達到全軍的60%之多。

二是,九節度圍相州。

758年秋九月,鑑於安慶緒不斷的敗退,唐王朝想畢其功於一役。唐肅宗命令朔方郭子儀、河東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統帥大軍60萬,討伐安慶緒。

安慶緒所在的相州自然是被圍成了鐵通,安慶緒的軍隊並不多,數萬人而已。安慶緒只得向史思明求助,史思明帶兵13萬,前來救援。

759年春三月,唐軍對相州發起了總攻,史思明並沒有帶全軍,而是挑選了5萬精兵,衝擊唐軍。60萬唐軍竟然被史思明5萬人人馬擊潰,死傷無數,四散逃離。

叛軍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這個時候,我們回到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爲何安史之亂爲何能夠持續八年之久,那是因爲叛軍的戰鬥力十分強悍,多次在戰場上重創唐軍。

安史之亂安祿山一年後就死了 該動亂爲何還持續八年之久 第2張

那麼,叛軍的戰鬥力爲何這麼強悍呢?

這裏就要說說唐軍的徵兵制度。唐朝初期,兵制的形式還是繼承北周、隋的府兵制府兵制。

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爲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

那農民爲什麼心甘情願的自帶糧食,自帶武器去打仗呢?那是因爲政府免費給了農民土地啊。這本質上是一個雙方互惠互利的方式。

但是這個方式到了開元年間已經實行不下去了,因爲國家沒有土地拿出來分了。那麼沒有分到土地,肯定就沒人去爲唐王朝打仗。

唐玄宗爲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徵賦役。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節省了府兵往來與路途的消耗,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國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

不過,募兵制中間有一個問題。募兵制招來的士兵以當兵爲職業,成爲了職業兵。當兵的人屬於家中青壯年,他當兵的俸祿是家裏的主要收入來源。一些失去土地的流民也被吸進了軍隊,這樣減少了社會的動盪。

而另外一個方面,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如果不進行調動,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係,導致軍閥的形成。

安史之亂安祿山一年後就死了 該動亂爲何還持續八年之久 第3張

這個時候,就可以回到我們的問題了,叛軍的戰鬥力爲何這麼強悍呢?因爲,這些士兵是靠當兵生存,靠當兵養家。只要安慶緒、史思明能夠給他們足夠的待遇,他們就可以作戰,何況叛亂本身就可以給他們帶來豐厚的搶奪收益。而安慶緒、史思明在前面的戰爭中積累了大量財富,運回了後方,也能夠支付給他們足夠的俸祿。所以他們的作戰也很英勇,在他們那裏,沒有什麼正義,讓自己和家中的妻兒老小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正義。

他們不認什麼李唐王朝,也不管什麼道義,只要能夠讓自己和一家老小活下去,他就願意去幹。就這樣,他們在戰爭中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

需要提到的一點是,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後,安史之亂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些叛軍將領,被重新任命爲節度使,他們手握兵權。而叛軍的普通軍士也被安排到各地,他們依舊有着強大的戰鬥力,依舊是唐王朝的心頭大患,直至唐朝滅亡,他們依舊活躍在歷史舞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