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交鈔銅板 交鈔圖片

交鈔銅板 交鈔圖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交鈔,或稱鈔,是中國金朝和元朝政府發行並且廣泛流通的紙幣。

中國金、元、明三代紙幣交鈔、寶鈔的簡稱。宋代始發行紙幣,稱交子、錢引及會子;鈔則爲憑證文券的名稱。金初使用遼、宋舊錢,貞元二年(1151)開始發行紙幣,稱交鈔,與錢並行流通。鈔面幣值分10等,一貫、二貫、三貫 、五貫、十貫5等稱爲大鈔,100、200、300、500、700文5等稱爲小鈔。大定二十九年(1189)後,交鈔改爲不限年月行用,並大量發行。承安二年(1197),鑄造銀幣承安寶貨 ,與交鈔相兼用。由於交鈔發行不當,幣制貶值。

元中統元年(1260)十月,發行中統元寶交鈔,簡稱中統寶鈔或中統鈔,不限年月通用,與銀並行流轉。中統鈔幣麪價值分10文、20文、30文、50文、100文、200文、300文 、500文 、一貫文省、二貫文省10等。當時習慣稱鈔一貫爲一兩,50貫爲一錠,100文爲一錢,10文爲一分 。至元十一年後逐年增印 ,出現貶值。至正十年(1350),變更鈔法,鑄造至正通寶錢,許與歷代銅錢並用;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鈔,鈔的背面印“至正印造元寶交鈔”字樣,每貫當銅錢一千文。十六年以後,公私所積之鈔都不能行用。

交鈔銅板 交鈔圖片

正式的鈔是中國元朝時期由元政府發行並且廣泛流通的紙幣。

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元朝發行過一系列紙幣,統稱爲鈔,包括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等,這些均以當時的年號(中統、至元、至正)來命名,其中幣值最穩定的是中統鈔,而流通時間最長的是至元鈔。元末元順帝至正年間發行的至正鈔,則因發行過量等原因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元朝紙幣的發行量和發行地域均大大超過前代。元政府先後在首都大都和各行省設置了負責管理紙幣印造、發行、兌換、檢驗僞鈔、回收昏鈔等之機構,其中中央的印鈔機構稱印造局,負責印造交鈔庫和定鈔庫等。

位於波斯的伊兒汗國海合都在1294年曾試着仿效元朝發行印有漢字的鈔,試圖擺脫財政危機。不過,此舉受到了伊兒汗國社會各階層的激烈反對和普遍抵制,不到兩個月即告徹底失敗。而海合都本人也隨即被殺。

明洪武八年(1375),印造、發行大明通行寶鈔。鈔額面分6種:即一貫、500文、400文、300文、100文。後又加發10文至50文小鈔5種。寶鈔四周有龍紋花樣 ,上面題有“大明通行寶鈔”6字 。明寶鈔中的一貫鈔,票面長一尺 ,寬六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紙幣。弘治以後,公私收付幾乎全部改用銀(小交易用錢),鈔法無形中廢止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