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邙山之戰爲隋末唐初發生在河南洛陽附近邙山的一場戰爭,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大業十四年(618年)初,歷經兩年多的努力,此時的李密不僅擁兵三十餘萬,麾下更是擁有着裴仁基羅士信程咬金、秦叔寶、王伯當、徐世績、魏徵等猛將謀士,而且佔領了隋朝最大的糧倉洛口倉,連敗隋朝各路兵馬的他,奪取東都洛陽亦是指日可待。

作爲隋末梟雄,此時的李密可謂風光無限,兵多糧廣、猛將如雲的他,可以說是天下最爲有力的爭奪者之一。然而,在擊敗宇文化及十萬驍果軍之後,兵威正盛的他卻在“邙山之戰”中慘敗給了王世充的兩萬人馬,就此退出了爭奪天下的行列,而瓦崗軍也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戰爭背景:李密大敗宇文化及,王世充洛陽政變

大業十三年(617年)春,李密率軍攻破隋朝最大的糧倉洛口倉(也稱興洛倉),開倉放糧大肆擴張勢力(吸收了很多起義軍),實力大振的李密開始圖謀另一個糧倉回洛倉,企圖進一步圖謀隋煬帝之孫、越王楊侗駐守的洛陽。

同年七月,爲了徹底撲滅李密,隋煬帝以涿郡留守薛世雄爲主將,抽調江都通守王世充、河內通守孟善誼等六路大軍救援東都洛陽,由於薛世雄在進軍途中被竇建德所殲滅,於是隋煬帝命王世充繼任援洛大軍的總指揮,王世充等各路援軍於同年九月齊集洛陽,使得洛陽的兵力達到十餘萬。

此後,爲了爭奪洛陽地區的控制權,王世充與李密先後交戰數十次,卻始終不分勝負。後因隋煬帝催促甚急,王世充不得不渡過洛水與李密決戰,結果慘遭戰敗,損失數萬人,導致洛陽守軍實力迅速下降。

就在洛陽岌岌可危之時,李密與原瓦崗軍首領翟讓發生火併,李密雖然最終殺死翟讓成爲了真正的瓦崗首領,卻也讓瓦崗軍元氣大傷,更爲此後的瓦崗內部分裂、邙山之戰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大業十四年(618年)正月,完成內部整合的李密率三十萬大軍攻佔金墉城,直逼洛陽上春門。然而正在此時,宇文化及卻突然發動“江都兵變”,殺死隋煬帝,並率領十萬驍果軍北上。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第2張

消息傳來,王世充、段達、元文都等人擁立越王楊侗爲帝,是爲隋恭帝。楊侗爲擺脫專橫跋扈的王世充,遂派人招降李密,承諾只要平定宇文化及,便讓其前往洛陽輔政,而李密爲了避免兩線作戰,遂接受了招降。

同年七月,李密與宇文化及在童山大戰,雙方苦戰一天,缺乏糧草的驍果軍潰散,將領陳智略、樊文超、張童兒等投降李密,宇文化及率領殘餘兩人逃往魏縣,後被竇建德所殺。而瓦崗軍此戰同樣損失極大,李密的嫡系部隊,八千內軍損失過半,就連其本人也身受重傷。

就在李密與宇文化及大戰之際,王世充卻在洛陽悄然發動了政變。王世充對楊侗招降李密本就不滿,結果李密在前線只要打了勝仗,就派使者向皇帝楊侗邀功,元文都、段達等則天天向楊侗慶賀,這簡直就是在不斷折磨王世充的神經。最終,不堪忍受的王世充,乾脆殺了元文都等人,徹底將皇帝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戰爭準備:李密內部分裂嚴重,王世充爲決戰準備充分

李密先經歷了與翟讓的內耗,緊接着便與宇文化及發生大戰,其實力損失極爲慘重,因此在擊敗宇文化及後,李密對於投降過來、戰鬥力絲毫不弱於自己內軍的驍果軍極爲重視,對他們大加賞賜、極盡拉攏,大有讓他們補充自己內軍的架勢。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第3張

然而,李密此舉卻引起了瓦崗舊部的強烈不滿,瓦崗元老、翟讓曾經的嫡系徐世績將弟兄們的怨言稟告了李密,結果卻被李密懟了回去。緊接着,李密的心腹賈閏甫亦幾次三番前去勸阻,但李密仍然我行我素。結果,李密此舉直接爲接下來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洛陽的王世充爲了接下來的大戰,讓皇帝楊侗給李密下了一道聖旨,表示想用洛陽的布料換取李密的糧食(畢竟此時洛陽城外的糧倉都在李密手中)。李密由於不知洛陽城中已經發生政變,因此在邴元真的勸說下,最終同意了交換條件,雖然幾日後李密便發現了不妥,急忙停止了這種交換,但王世充卻已經獲得了大量糧草。

與此同時,王世充利用李密與翟讓舊部的不和,暗中離間李密與翟讓舊部的關係,進一步導致了瓦崗軍內部的分裂。

不久,王世充讓楊侗下旨召見李密,然而已經得知洛陽落入王世充手中的李密,又豈肯自投羅網,他率領瓦崗軍主力駐守金墉城,拒絕入朝朝見,並準備恢復一段時間元氣後,再對洛陽發動進攻。

王世充見李密並不上當,趁着瓦崗軍疲憊之機,親率精兵兩萬、戰騎兩千,於大業十四年(618年)九月直逼偃師,準備與李密在野外決一死戰。臨行之前,王世充在洛水之濱祭祀周公,對全體將士表示:最近周公託夢給自己,只要儘快討伐李密便可立下大功,否則全軍將會因瘟疫而死。

這番話雖然可笑,但由於王世充麾下將士多出自楚地,反而對此極爲迷信,結果一番動員下來,王世充軍隊士氣大漲。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第4張

王世充的計劃是,先與已經被策反、駐守興洛倉的邴元真裏應外合,拿下興洛倉斷絕李密糧道,然後再回軍一舉擊潰李密。然而,當得知王世充抵達偃師後,李密也怕糧道被斷,於是急忙讓王伯當駐守金墉城,徐世績駐守黎陽倉,自己則親率秦叔寶、程咬金、裴仁基、裴行儼、單雄信等直撲偃師,擋住了想要繼續東進的王世充。

戰爭經過:李密輕敵且內部不合,軍陣混亂驍果軍倒戈

當時王世充統率兩萬人馬在南,李密的十萬大軍在北,李密將軍隊分爲兩部,其中一部是由李密親領的內軍和剛剛歸附的驍果軍,駐紮於北邙山南麓;另一部則是由單雄信統率的瓦崗軍舊部,駐紮於偃師城北。兩路兵馬互爲犄角,王世充如進攻一部,另一部便可出兵夾擊。

戰前,李密召集衆將商議作戰方案,裴仁基認爲王世充精兵盡出,洛陽必然空虛,可留一部牽制王世充,然後出精兵直取洛陽,王世充必然疲於奔命,如此便可輕鬆將其擊敗。

謀士魏徵則提出,我方兵多糧廣,可以利用城池固守,如此王世充必然進退兩難,不出十日必然軍心動搖,到時必然可一戰而下。

然而,剛剛歸附的驍果軍將領陳智略、樊文超等卻急於立功,主張利用兵力優勢主動出擊,表示王世充不僅兵少,且屢戰屢敗,兩軍交戰豈是我軍對手,而單雄信、程咬金等也主張力戰。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第5張

李密由於與王世充已經多次交戰,一直以來都是勝多敗少,如今不僅佔據着絕對兵力優勢,且看上去士氣高漲,於是便沒有聽取裴仁基和魏徵的建議,反而認同了陳智略等人的方案。裴仁基力勸,李密不聽;魏徵希望長史鄭頲勸說,但卻被鄭頲給頂了回去。

同年九月十日,雙方的決戰打響,王世充先派數百騎兵攻打單雄信,李密則派程咬金、裴行儼等前去救援,然而甫一交戰裴行儼便被流箭射中,程咬金連殺數人上前救援,殺退敵軍後抱起裴行儼便往回跑,結果程咬金又被一枝長槊刺穿,幸好程咬金勇猛,竟然回身折斷其槊,又連殺數人,這才護着裴行儼返回了軍陣。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第6張

雖然初戰失利,但李密畢竟實力優勢巨大,因此倒也沒有放在心上,大不了整軍再戰便是。與此同時,李密由於輕視王世充,竟然不設壁壘。王世充見狀,於是趁夜派遣200餘騎潛入北邙山,埋伏於溪谷之中。

次日凌晨,王世充動員部隊,趁着李密尚未整軍完畢,搶先發動猛攻,李密雖然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畢竟兵力佔優,一時間雙方竟然殺了個難解難分。

關鍵時刻,王世充找了個像李密的人捆了起來,押至雙方陣前,讓士兵們大喊,“李密已被活捉”。與此同時,王世充預先埋伏的兩百騎兵亦從山上殺出,居高臨下衝入沒有營壘保護的李密後陣,到處放火焚營,一時間李密大軍亂作一團。

前文說過,李密內部本就有着不穩定因素,如今得知李密被俘,頓時軍心動搖,原本僵持的戰場就此變成了一邊倒,眼看難以再戰,剛剛歸附的驍果軍更是果斷反戈。與此同時,作爲翟讓嫡系的單雄信本就與李密不和,當李密遭受攻擊時他竟然選擇了在一旁隔岸觀火,如今見李密戰敗,單雄信竟然也就此投了王世充。

戰爭後續:李密黃煥如喪家之犬,王世充實力迅速擴張

“邙山之戰”,李密可謂慘敗,不僅十餘萬大軍僅剩下了一萬餘人,更有心腹裴仁基、鄭頲、祖君彥等人被俘。王世充取勝後,立即率軍圍攻偃師,偃師守將鄭頲的士兵則暗中叛變,將城池獻給了王世充。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第7張

李密本想退守洛口倉城,收攏殘兵與王世充再戰,然而身在洛口倉的邴元真卻早已暗投王世充,竟然派人給王世充送信,希望能夠前後夾擊李密。

李密得知此事後,則採取了將計就計的策略,於洛水設伏,意圖等到王世充半渡洛水時發動突襲。然而,由於內奸作祟,等到王世充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洛水,李密設下的暗哨卻仍未發送信號,結果導致李密再度戰敗,只得率領殘餘人馬逃往虎牢,邴元真隨之將洛口倉獻於王世充。

敗退虎牢關的李密雖然損失慘重,但並不死心的他,意圖繼續退往黎陽倉,與駐守在那裏的徐世績會合後再做打算。聽聞李密計劃,有人勸道,“當初殺死翟讓時,徐世績亦差點被殺,如今跑去投奔他,豈不是羊入虎口?”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第8張

正在李密舉目四顧心茫然之際,得知王伯當已經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只好率領軍隊跑去與王伯當會合。

雖然兩年多來的努力一戰灰飛煙滅,但李密並未徹底灰心喪氣,畢竟自己當年跟隨楊玄感時,比之今日還要悽慘。重新打起精神的李密,很快便提出了一個可行性極高的戰略,即“南守黃河,北守太行,東連黎陽,再取東都”。

然而,此時諸將的情緒早已沮喪到了極點,大家都認爲此時已是大勢已去,李密這才意識到人心已經徹底散了。無奈之下,李密在與王伯當等商議之後,最終率領着兩萬多殘部西入關中,轉投了李唐王朝。

李密在邙山之戰中擁兵十萬,爲何敗給王世充兩萬人馬? 第9張

“邙山之戰”後,曾經統率數十萬大軍,麾下猛將如雲,擁有爭奪天下實力的李密,就此退出了逐鹿天下的資格。而俘獲了十餘萬瓦崗軍,又得到李公逸、裴行儼、羅士信、周法明、程咬金、秦叔寶、杜才幹、徐圓朗、周文舉、王當仁、劉黑闥等猛將謀士的王世充,則成功取代李密,加入了爭奪天下的行列。

縱觀此戰,李密戰敗的一個重大原因便是內部不和,其雖然實力雄厚,但內部卻是分裂爲了四部,即翟讓嫡系、李密嫡系、吸收的起義軍和投降的驍果軍,沒能及時完成內部整合,結果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內部迅速崩潰,最終慘遭戰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