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趙國兩大名將廉頗和李牧爲何下場都不好呢?

趙國兩大名將廉頗和李牧爲何下場都不好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雖然在戰國後期的實力是諸侯列國中最強的,也以強大的武力使天下諸侯皆畏懼於秦,但除了武力之外,秦國也注重與各國之間的外交戰略,比如秦惠文王時期的張儀曰“上善伐交”。

他雖爲秦相,但任職二十餘年,大多時間都在爲秦國奔走列國遊說,促使各國親善秦國。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秦相范雎,他在入秦面見秦昭襄王時,就提出了“遠交而近攻,得寸得尺則王之寸尺也。”的策略,也是秦國採用“遠交近攻”策略的最早倡導者。

可見外交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提高秦國在諸侯之間的地位,也可以憑藉良好的外交環境,爲秦國統一六國的大業做好前提鋪墊工作,以確保統一進程順利進行。秦王嬴政親政掌權之後,也是根據先代“遠交近攻”的策略,以及大臣們的協助,才最終制定出統一六國的戰略策略。

其中外交方面更是放在秦國開統一六國戰爭之前,也是秦國統一戰略主要內容中的第一步。國尉繚曾向秦王提出“以財物賂六國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也。”的策略建議,被採納實施,這樣就可以破壞瓦解諸侯合縱,繼而秦國便能逐個擊破諸侯,完成統一大業。

秦國採用財物賄賂六國貴族、權臣的方法策略,效果最爲出色的當屬趙國齊國。趙王寵臣郭開和齊國相國後勝都爲秦統一六國進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兩人隨便拿出一人都可抵數十萬兵力。

尤其是趙國大臣郭開,也是本文的主人公。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廉頗和李牧,也是趙國最爲善戰的兩大名將便是間接爲他所害。若是這兩大名將能一直爲趙國征戰,則秦國要想徹底攻滅趙國,起碼也要再付出數十萬的傷亡代價。

郭開曾侍奉於趙悼襄王(趙王偃)和趙幽繆王(趙王遷)兩代趙國君主,在秦昭襄王時期就已被買通,秦國能在長平之戰中成功使用“反間計”,除了提出者秦相范雎之外,趙國大臣郭開當爲首功,以及後來廉頗想要歸趙報效國家未能成行也是郭開在從中阻撓破壞。

除了長平之戰外,秦王嬴政的時期秦滅趙國之戰中,也是郭開向趙王遷進讒言,誣陷李牧意欲叛亂,導致趙王設伏殺害了這位能支撐趙國危局的唯一良將,從而秦國才得以迅速滅亡趙國,可以說郭開又是秦滅趙之戰的首功之臣。

那麼郭開是如何趕走、誣殺趙國兩大名將廉頗和李牧的呢?秦王嬴政又是如何對待這位有功於秦的功臣呢?以及郭開的最終結局如何?

秦、趙長平之戰,郭開讒言使趙換將

在秦昭襄王即位四十三年到四十五年(公元前264年至前262年),秦昭襄王曾命武安君白起和五大夫賁不斷攻打韓國。在這三年時間中,秦國累計攻取了韓國的陘城、南陽、野王等二十餘座城邑,直接切斷了太行山道,以及韓國上黨郡通往本國都城陽翟之間的信道。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攻韓南陽,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白起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史記》

韓桓惠王見秦軍攻勢兇猛,且沒有罷兵停戰的跡象,爲了以息戰禍,便主動將無法聯繫的上黨郡及其治下的十七座城邑一同獻給了秦國,並命馮亭接任不願降秦的原上黨郡守,與秦國交接相關事宜。但馮亭上任後,也不願意這樣做,於是率上黨民衆獻郡於趙國,意欲攜趙國之力共同抗秦,從而保全韓國。

喜出望外的趙孝成王欣然接受了馮亭所獻的上黨郡,而趙國此舉自然也激怒了秦國,秦昭襄王聽聞後,當即便派左庶長王齕率兵繼續攻打韓國,並重新逼近趙國接收的上黨,且一舉攻佔了此郡。之後秦國開始趁機進攻趙國,趙孝成王則拜廉頗爲上將,率軍二十萬在長平抗擊秦軍,於是兩國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秦將王齕雖然數次攻破趙軍陣地,取得了一些戰果,還斬殺了一名叫茄的副將,但自廉頗採取堅守戰略之後,秦軍所取得的戰果便越來越少,甚至後來都不得一戰。眼見無法速勝,在無奈之下,王齕只好派人回國將此情況告知於秦昭襄王,秦王當即就召應侯范雎商議計策。

趙國兩大名將廉頗和李牧爲何下場都不好呢?

范雎對秦昭襄王說道:“廉頗做將軍已久,老成持重,他知我秦軍強,不敢輕易決戰。不外乎在於我軍千里跋涉作戰,無法久持,意欲以逸待勞,乘隙而襲。若此人帶兵,我軍未可入趙也!若去廉頗,須行反間之計,用千金入邯鄲賄賂趙王左右,佈散流言。”

“昭王用應侯謀,縱反間賣趙,趙以其故,令馬服子代廉頗將。秦大破趙於長平。”《史記》

秦昭襄王聽後,採納了范雎的計策。之後趙都邯鄲便四處散佈出流言:“廉頗老矣,屢戰屢敗,導致趙軍傷亡數萬人,在秦軍攻勢之下,不日就要出降。秦國怕的只是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素問趙括勇過其父,不可抵擋。”

趙孝成王聽聞這些流言後,起初也不相信,但爲防萬一,還是派使者到長平一線視察,確實如流言那般,廉頗屢戰屢敗。於是就命廉頗反擊秦軍,而廉頗卻依然堅持固守,不肯出戰。趙孝成王開始懷疑廉頗怯戰,加上身邊親信之人又進反間讒言,最終信以爲真,於是召來馬服君之子趙括詢問。

趙括放下豪言,對趙孝成王說道:“若秦國使武安君爲將,臣或許要籌謀一番。而王齕新將之流不足道矣!若遇臣,只如秋風掃落葉,不足當矣!”

趙孝成王聽趙括如此輕鬆,大悅,當即拜趙括爲上將,賜下黃金等諸多禮物,並又徵調二十萬精兵讓趙括率軍前往了長平戰場。而秦軍這邊也暗中啓用了武安君,之後白起佯敗誘使趙括率領主力深入,用兩支奇兵分割包圍,並切斷趙軍糧草供給,最終將四十餘萬趙軍幾乎斬首坑殺殆盡。

長平慘景傳回趙都邯鄲之後,趙國舉國上下一片震驚譁然,而此戰也從根本上削弱了趙國實力,導致元氣大傷,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趙國都無法再單獨和秦國進行爭霸抗衡。而秦國則可以抓住時機,不斷蠶食趙國,不給趙國恢復時間,最終殲而滅之。

那麼趙王寵臣郭開在長平之戰時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呢?

雖然史料中並未記載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使用反間計的具體賄賂人員,但關鍵離不開兩點因素:能被金錢打動,爲秦國所用;或是與廉頗之間有仇怨。那麼郭開是否滿足這兩點的中任意一點呢?

“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爲反間,言李牧欲反。”《史記》

從史料長平之戰後的記載來看,郭開是與廉頗有仇怨,而且還不小,甚至不惜耗費重金讓使者向趙王說廉頗的壞話,目的就是不想廉頗再受到趙王的重用。並且在秦滅趙國之戰的最後階段時,郭開也收下了重金賄賂,爲秦國實行反間計,造謠誣陷李牧有叛亂之心。

以此可見,郭開是兩點兼得,既能被金錢打動,爲秦國所用,又與廉頗之間有嫌隙。因此郭開在長平之戰時,應該就是秦國在趙國賄賂實行反間計的大臣之一,甚至是主要實行之人。

或許郭開與廉頗之間的仇怨,就是因長平之戰時爲秦國實行反間進讒言所結。故而郭開不想廉頗再受趙王重用,從而避免危及自身。

“應侯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史記》

正如長平之戰後,秦相范雎被趙國使者遊說,收受賄賂,建議秦王撤兵休養罷戰類似,與主張一舉攻滅趙國的武安君自此結下間隙,之後范雎向秦王進讒言,一代名將白起最終被秦昭襄王賜劍自殺。

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孝成王或許也認識到自己識人不明的錯誤,於是又重新啓用廉頗。幾年後,廉頗作爲趙軍主將,參與指揮了趙、燕“鄗代之戰”,在鄗城、代地大破兩路燕軍,隨後乘勝追擊,直接包圍了燕都薊城,迫使燕國割城求和。而廉頗也因戰功被任命爲代理相國,並封號信平君。

“孝成王十五年,燕丞相慄腹將而攻鄗,卿秦將而攻代。廉頗爲趙將,破殺慄腹,虜卿秦、樂間。以尉文封相國廉頗爲信平君。趙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奔魏之大梁。”《史記》

但好景不長,趙孝成王死後,其子趙王偃繼位之初,就免去了廉頗的代理相國和將軍之職,改派武襄君樂乘取代而掌軍。廉頗對於燕國降將樂乘將取代自己,以及受到排擠而大怒,便率領私兵攻打樂乘,此舉也讓他無法在趙國再待下去,之後廉頗便去了魏都大梁,侍奉於魏王。

想來這又是出自郭開的手筆,畢竟兩人有仇。廉頗作爲趙國能征善戰的名將,如果沒有特殊情況,趙王偃沒有必要棄用廉頗而轉用來自燕國的降將樂乘,原因很有可能就是有人向新王進了廉頗的讒言,而這個人便是與廉頗有怨的郭開。

至於郭開是不是再次收受秦國賄賂而行事,答案也是有可能的,畢竟趙國有能征善戰的將軍勢必會影響到秦國統一大業的進程。而且當時嬴政和呂不韋,一個剛繼位不久,一個也成爲了大秦相邦,而兩人又都與趙國有仇,再行反間,除掉名將廉頗,爲將來攻打趙國做準備也情有可原。

並且趙國新君更替之際也是一個不錯的契機,畢竟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後又重用廉頗,而廉頗也立有大功,爲此在趙孝成王在位時期要想除掉廉頗難以成功。

廉頗去趙投奔魏國後,很長時間都沒有得到魏王的信任和重用,於是就想重新回到趙國得到任用,而此時由於秦軍不斷攻打趙國,趙王也有重新起用廉頗的想法。不過君臣兩人雖心有靈犀一點通,但卻被郭開所阻。在上文中也有提到,郭開曾買通趙王使者說廉頗壞話,指的便是此時。

“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史記》

儘管廉頗刻意在趙王使者面前“秀肌肉”,以表明自己還堪重用,但前去魏都大梁探望的使者早已收受了郭開的重金賄賂,又怎麼會爲廉頗說好話呢!於是在向彙報趙王時說道:“廉頗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很好,也能穿盔甲上馬,只不過和臣會見時,一會就入廁三次。”

趙王聽後,認爲廉頗已經老不堪用,也就沒有再徵召他回國起用。後來楚王暗中派使者將廉頗接到楚國做了將軍,最終在楚都壽春抑鬱而終,臨終之前還想回到趙國的廉頗終歸未能如願。

繼長平、邯鄲之戰結束後,秦昭襄王也到了晚年,於數年後去世。而先後繼位的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又在位時間不長,轉瞬之間便來到了秦王嬴政時期。而嬴政在正式親政掌權後便積極推行統一戰略,經過準備於一年多後,便以武力開啓了統一六國之旅,第一個進攻對象便是嬴政早年受辱的趙國。

此時趙國雖然沒了名將廉頗,但卻又迎來另一名將李牧,比起老成持重的廉頗,李牧更加善戰,無論是攻,還是堅守,都同樣極爲出色。不僅率軍阻擊了意欲滅趙的秦軍,還給秦國造成了十分慘重的傷亡,宜安之戰(肥之戰)和番吾之戰便是最好的例子。

李牧在這兩次戰役大破秦軍於宜安和番吾,成功遏制住了秦國兩次大舉進攻,這也導致秦國從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32年,四年之間發動三次大舉進攻都未能攻滅趙國。李牧也因功受封和秦將白起一樣的稱號,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者,才謂“武安”之盛譽,以此也能看出李牧的軍事才能和戰功赫赫。

不過繼廉頗之後的名將李牧對趙國是幸事,也是支撐趙國危局的又一良將,但對秦國而言卻是不幸,有李牧坐鎮的趙國,即便同爲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秦將王翦也無法迅速攻滅趙國。爲此秦國在公元前229發動第四次大舉進攻趙國時,又採用了反間故計,而爲秦國實行此計之人還是趙王寵臣郭開。

在上文中也有提及,秦國送給郭開很多黃金財物,讓他在趙王遷面前進讒言,誣陷李牧欲勾結秦軍,背叛趙國。而趙王遷比其祖父趙孝成王更加昏聵不堪,都沒有派人查證,就直接命人去前線取代李牧掌軍。不過李牧並沒有像廉頗那樣聽命行事,而是爲了國家社稷和趙國軍民生計,繼續率軍對抗秦國。

但趙王遷顯然沒有看到李牧爲國爲民之忠心,只認爲李牧不肯接受命令,更加確信李牧要叛亂,於是派人暗中設伏殺害了這位不懼生死的忠臣良將。李牧遇害後,加上趙國不久前發生的大面積饑荒,秦將王翦僅用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便率軍攻克了趙都邯鄲,邯鄲之地被秦國初置爲邯鄲郡。

可以說戰國四大名將之二,趙將廉頗鬱鬱而終和李牧遭遇冤殺,都是間接拜同殿爲臣的郭開所賜。那麼趙國滅亡後,秦王嬴政又是如何對待這位有功於秦的趙臣郭開呢?

秦王嬴政是如何有功與秦的郭開的?

郭開對趙國而言自然是背國的佞臣,但對秦國來說確實是立有大功之臣,秦王於功也沒有處罰郭開的理由,而且也不能處罰郭開。

趙國兩大名將廉頗和李牧爲何下場都不好呢? 第2張

固然對秦王而言,處死郭開不過是舉手之勞,但此時還有燕、魏、楚、齊四國未滅,秦王嬴政爲了給剩餘諸侯君臣做表率榜樣,減少各國臣民阻礙,從而避免秦軍出現更多的傷亡,比如後來同樣與功有秦的齊相後勝。爲此也無法處死郭開,而且還要予以重賞,以郭開之功封爲秦國之上卿也不爲過。

畢竟之前齊人茅焦勸諫秦王重新迎回生母太后趙姬,以盡孝道,也被封爲了上卿。此舉也是爲秦王博取一個好名聲,以便令天下之人信服,減輕六國百姓反抗呼聲。那麼秦王封有大功於秦的郭開爲上卿也屬實正常。

當然秦王重賞郭開的主要目的是爲了給諸侯君臣做表率,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各國臣民的抵抗之心,從而用更小代價完成秦國幾代先君和數以萬計秦人付諸百年努力尚未完成的統一大業!只有天下一統,終結分裂亂世,才能徹底避免天下百姓因戰禍所帶來的災難和困苦。

相比於此,留下郭開不值一提!

結語:

不過郭開最終恐怕也無法善終,畢竟燕趙自古多有慷慨悲歌之士,這些豪俠之士又如何能容忍,陷害廉頗、李牧兩大忠臣名將的賣國之賊郭開安然留在世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