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漢末時期諸侯混戰局面是如何造成的?真相是什麼?

漢末時期諸侯混戰局面是如何造成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末時期諸侯混戰局面是如何造成的?真相是什麼?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到諸侯爭霸,再到三國紛爭,一個強大的漢帝國就此衰落,因爲黃巾起義爆發於漢靈帝劉宏執政時期,所以,大多評述都把三國亂世的起因歸咎於漢靈帝執政不當,指責他在位期間寵信宦官、奢侈荒淫、賣官鬻爵。

漢末時期諸侯混戰局面是如何造成的?真相是什麼?

黃巾起義的主因和誘因要是探究起來,值得寫上一大篇,漢靈帝是國家的最主要執政者,當然有責任,但歸根結底是土地的分配不均造成的,而大量的土地並不是皇族佔據,而是世家和豪強,所以,把責任全推給漢靈帝是錯誤的。

可沒辦法,漢靈帝只能背這個鍋,誰讓他在位期間確實重用宦官和外戚,壓制世家,而寫東漢至三國史的全是魏晉時期的文化人,當時的文化人只能是世家出身,普通人根本沒本事學習和傳承相關知識,對世家不怎麼友好的漢靈帝能有中肯的評價?

不過,漢靈帝的功過也不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本文主要是想探究東漢如何從一箇中央還保持着一定權威,卻逐漸變成軍閥混戰的原因,實際上,這個話題也夠龐大的,小編非專業人士,無法深究,只能談一些淺薄的概念

三國亂世以黃巾起義爲開端,黃巾起義前面說了,主因是土地分配問題,而之後形成的軍閥混戰局勢,就是權力爭鬥和政策問題,導致這個局面出現的,最主要有三個人有意或無意的推動,分別是漢朝宗室劉焉、世家子弟袁紹和西北軍閥董卓

劉焉:促成“廢史立牧”,地方割據局面形成

兩漢時,在各州設立刺史一職,雖然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和改進,刺史的權力一直在增加,甚至有了帶兵征戰的權力,但刺史最主要的職責還是幫助朝廷監督地方官吏、豪強和士族,有犯罪的行爲,就舉報他們,從職責上來講,刺史和地方勢力是對立的。

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本在朝廷任職太常(管理宗廟禮儀和皇家祭祀)的劉焉看到天下大亂,朝中的權力鬥爭也越來越厲害,於是,劉焉試圖讓自己從漩渦中脫身,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他想了個辦法,就是向漢靈帝建議,改刺史爲州牧:

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爲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爲牧伯,鎮安方夏。”焉內求交阯牧,欲避世難。

漢靈帝同意了這個建議,不過,劉焉想躲得遠遠的,去當交州牧的心思沒成功,被派到益州去當了益州牧,到益州也算是得償所願,益州是天府之國,同樣也是封閉之處,劉焉在那躲過了大半個軍閥混戰時期,益州牧還傳承了下去,直到若干年後,他的兒子劉璋投降劉備。

劉焉爲一己之私建議“廢史立牧”,他本人得到了好處,可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本來刺史是中央派到各州去監視地方勢力的,改成州牧後,掌握一州軍、政、稅收大權不說,職責的性質也從監視地方勢力,變成了要治理地方。

掌握軍、政和稅收大權,就有了對抗朝廷的基礎,而治理地方,就讓各州的最高長官從監視地方勢力變成了要和地方勢力和諧共處,在兩漢時期,治理地方怎麼也離不開地方豪強和世家的支持,當刺史無所謂,得罪地方勢力是朝廷鼓勵的,但牧守一方就不行。

而且,州牧就是土皇帝啊,誰都想把這個位置坐穩,還能傳承給子孫,因此,從“廢史立牧”開始,各個州牧爲了牢牢掌握住一州的所有權力,不讓朝廷能隨便調動自己離任,開始和地方勢力大肆勾結,爲自己和地方勢力的利益,對朝廷陽奉陰違,促成後來軍閥混戰的基礎,即地方割據的局面由此造成。

袁紹:鼓動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爭鬥,世家從中得利,從此一家獨大

“廢史立牧”讓地方勢力獲利,而地方勢力中掌握主導性力量的就是世家,皇權和朝廷對地方上的控制弱了,他們就能借機壯大,除此之外,世家們還把目光盯向了朝廷的主導權,而要拿到這個主導權,和世家並立的兩大權力集團,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就必須要削弱或消滅。

在漢靈帝執政時期,這個權力平衡還是掌握得不錯的,他藉助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壓制世家,又在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中搞平衡,皇權始終超然,在漢靈帝晚年,還組成了一支獨屬於皇帝管轄的精銳軍隊,即“西園八校尉”,大部分校尉是由世家、豪強中選出,比如袁紹、曹操都是,但掌握這一支力量的是宦官蹇碩。

漢靈帝死後,形成了宦官蹇碩掌中央軍權,世家之首袁隗(袁紹、袁術的叔叔)和外戚之首何進爲輔政大臣,掌握政權的局面。何進是個屠戶出身,因爲妹妹何氏入宮受到寵愛,還成爲皇后,才得以被重用,他的出身和外戚的身份,其實已經註定了他和世家不是一路人。

漢末時期諸侯混戰局面是如何造成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因此,何進在和宦官集團爭權奪利的同時,實際上應該防範世家,世家勢力是所有的外戚集團的對頭,但何進爲了儘快壓制住宦官集團,採取了接受世家勢力幫助的舉措,他同時提拔和接納了包括袁紹、逄紀、何顒、荀攸等在內的衆多世家子弟成爲自己的助手。

可何進並不知道,他其實就是世家集團利用的對象,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如果聯合,或者哪怕不聯合,只要同時存在,世家就無法控制朝廷大權,因爲這兩者都是依附皇權而生的,他們和皇權的利益是一致的。

而要除掉他們,最好辦法莫過於挑撥兩者爭鬥,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兩敗俱傷,世家就能從中漁利,根據《後漢書》中的記載,在何進成爲輔政大臣後,最先站出來挑撥他和宦官集團關係的,就是世家子弟袁紹:

袁紹亦素有謀,因進親客張津勸之曰:“黃門常侍權重日久,又與長樂太后專通姦利,將軍宜更清選賢良,整齊天下,爲國家除患。”進然其言。

因爲袁紹的進言,以及何進贊同的行爲,讓掌握“西園八校尉”的蹇碩對何進起了殺心,但事情泄露,反被何進所殺,“西園八校尉”成爲何進的囊中之物,宦官勢力遭到重大打擊,但就此還不夠,蹇碩死了,宦官集團中還有十常侍存在,不過,何進的妹妹何太后卻想保宦官,何進因此猶豫是否斬草除根。

於是,世家子弟袁紹又站出來了,根據《後漢書》中記載,袁紹不但鼓動何進直接對宦官集團下死手。還勸說何進召外地兵馬入京,用兵諫的形式逼何太后妥協,一鼓作氣幹掉宦官勢力:

紹以爲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爲患。而太后母舞陽君及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后,爲其障蔽。詈紹等又爲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

袁紹的兩條建議直接造成了後來的董卓進京,也造成了何進和宦官集團不死不休的局面,著名的“十常侍之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何進在帶着袁紹、曹操等進宮誅殺十常侍時,卻被宦官們騙進皇宮中反殺,何進的部下爲給他報仇,殺進皇宮,大亂開始。

而袁紹也藉機跟他的叔父袁隗矯詔,帶着世家子弟兵在皇宮中大肆屠殺宦官,史載:“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到此時,外戚集團因何進身死式微,不在成爲世家集團的對手,而宦官集團更是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不管最終的結局如何,世家勢力一家獨大是可見的。

董卓:強勢入京,擅自廢立,讓皇帝權威蕩然無存

本來,袁紹代表的世家勢力的謀劃相當成功,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都一蹶不振,但事情總有意外,在何進的部下和袁紹進皇宮大肆屠殺時,部分宦官帶着漢少帝劉辯跑了,還落到了在袁紹的建議下,被何進召到京城的董卓手上,至於袁紹,雖然怒火沖天,卻因畏懼董卓的兵威,不敢反抗。

董卓這個西北軍閥強勢進入洛陽,世家集團消滅了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但好處卻被董卓收入囊中,此後,董卓先用增兵計嚇住了在洛陽的百官,又收買呂布,幹掉了跳出來試探的丁原,徹底掌握住洛陽的軍政大權,把蠢蠢欲動的世家集團壓得死死的。

但董卓威望不足,畢竟他此前只是一個地方上的土包子,還是西北貧瘠地區出身的武夫,世家們不會對他心服,爲獲得絕對的權威,董卓想到了廢立,廢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這個行爲的對錯不論,但起碼造成了一個惡果,就是皇權的權威蕩然無存,地方勢力開始各行其是。

漢末時期諸侯混戰局面是如何造成的?真相是什麼? 第3張

綜上,本來,即使黃巾起義爆發,東漢朝廷給了地方豪強募兵征討黃巾起義的權力,讓地方勢力做大,但朝廷的權威還在,外戚集團、宦官集團還在,朝廷中的政治平衡還在,天下亂不了,地方勢力只要不是聯合起來,就算單個做大,也無法跟朝廷抗衡。

但首先是劉焉的建議,再次加大了地方勢力的權力,讓地方豪強和世家失去了監督,他們擁戴的州牧能幫助他們跟朝廷抗衡,然後是世家勢力鼓動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死鬥,雖然最後沒能摘取到勝利果實,但皇權依仗的兩大勢力集團全部被重創,不管是世家勢力掌權,還是董卓掌權,皇權都無法實際掌控權力了。

最後就是董卓的擅自廢立,區區一個地方軍閥都能對皇權指手畫腳了,皇權的權威還能存在?本來地方已經漸漸做大,加上皇權的徹底衰落,諸侯爭霸的局面就不可避免的到來了,到這個時候,就是看誰的謀略和規劃厲害了。東漢末年諸侯混戰以及三國亂世的產生,劉焉、袁紹、董卓三人有意或無意的推動功不可沒。

後來冒頭的曹操、劉備、孫堅等小勢力,明面是上趁着鎮壓黃巾起義入局,實際上是藉着後來的諸侯爭霸崛起,反而是代表主流世家勢力的袁紹、袁術兄弟倆成爲最早的被淘汰者,當然,脫穎而出的魏、蜀、吳三國的成長,還是要依靠地方勢力,三國歸晉到底還是世家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