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唐朝初年的時候,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唐朝宰相、名相——婁師德。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這位宰相深受皇帝信任,在朝堂上地位極高。某天,他的弟弟被任命爲刺史,要外出做官。然而在弟弟出發之前,身爲宰相的哥哥,卻問了弟弟一個奇怪的問題。

‘我是宰相,你也外出擔任刺史,我們家實在太過受寵,會招人嫉妒。我們應該怎樣才能保全性命呢?’

弟弟回答說:“今後即使有人吐我一臉口水,我也不敢還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絕不讓你擔心。”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對於弟弟這個回答,哥哥卻似乎並不滿意,說道:“這恰恰是我最擔心的。人家朝你臉上吐口水,是對你發怒。你把口水擦了,說明你不滿,會使人家更加發怒。你應該笑着接受,讓唾沫不擦自幹。”

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的由來。

婁師德是武則天在位期間,一位著名的宰相,爲官頗爲賢明。他還曾推舉狄仁傑爲宰相,推薦了一大堆人才,對唐朝貢獻很大。

但就是這樣一個好官,卻被後世很多人,稱其是‘安史之亂’的起因。更有人說,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的局面,其實也有很大的責任,要算在他的身上。

要想說清楚這件事,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婁師德,字宗仁,河南原陽縣人。婁師德生於公元630年,當時正是貞觀年間,隨着李世民登基日久,國家開始逐漸從隋末戰亂的陰影當中,擺脫出來,國力開始越發強大。

另外,在婁師德出生這一年,唐朝名將李靖,剛剛在北方擊潰了東突厥主力,一戰滅了東突厥王帳。經此一戰後,唐朝不但徹底解決了北方邊境的安全問題,同時也成了整個東亞地區,當之無愧的霸主。

除了國家越來越繁榮之外,唐朝還繼承了隋朝創建的科舉制,並且在隋朝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科舉制推行之後,普通的寒門子弟,也有機會入朝爲官,甚至可以在朝中擔任大官。

不得不說,婁師德生在了一個正確的時代。

婁師德出身底層寒門,原本按照婁家的家世,婁師德是很難入朝爲官的。就算勉強能夠走上仕途,也絕不可能當上大官。

但科舉制的出現,卻給婁師德這樣的寒門子弟,打開了一條通道。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第2張

婁家雖然是底層寒門,但是卻很重視教育,對幾個兒子的教育,都堪稱不遺餘力。再加上婁師德本人勤奮好學,所以後來,婁師德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正式走上了仕途。

此時的唐朝,已經是李治在位期間,李世民已經去世。而李治登基之後,對於婁師德這樣的寒門子弟來說,又一個好運來了。

李治並非李世民的嫡長子,雖然因爲種種原因,最後被封爲太子,而後順利即位。但李治即位後,自然會出現資歷威望不足的問題。皇帝資歷不足,下面的大臣又都是貞觀年間留下來的功勳老臣,一個比一個猛。如此一來,主弱的局面出現,皇帝的日子自然就開始不好過了。

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李治開始大範圍提拔寒門官員,希望這些寒門官員崛起之後,可以和那些老牌貴族們打擂臺,以此來穩固他的統治。正是因爲這樣的原因,隨着李治逐漸掌權,大量寒門官員開始被提拔起來。原本貴族官員,大量身居高位,阻擋寒門官員上位的局面,被徹底打破。

這個情況出現之後,婁師德這種出身寒門的官員,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雖然沒什麼家世背景,但此後的幾十年裏,婁師德還是步步高昇,從一個揚州市區公安局局長,升遷至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員。

如果不是碰上科舉制開始推行,如果不是遇上皇帝大力扶持寒門官員的時代,以婁師德的家世背景,在和平時代想要升遷到這個位置,無疑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過,到了這個級別之後,婁師德再想往上升,就很困難了。因爲再往上,就是真正的國家統治階層。想要進入這個團體,要麼家世特別硬,身後有足夠的政治力量支持。要麼皇帝看你順眼,直接把你提上去。但以婁師德當時的情況來說,顯然這兩個條件都不具備。

此時的婁師德,已經四十多歲了。在兩種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婁師德還想繼續往上升,該怎麼辦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投軍!

只要在戰爭當中,建功立業。就算沒有背景,也沒有皇帝的支持,一樣可以靠軍功升上去!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第3張

公元678年,在婁師德49歲這一年,他的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吐蕃進犯唐朝邊境,唐朝內部開始徵兵,準備征討吐蕃。得知這個消息後,婁師德馬上以文官的身份,申請參軍入伍。

得知婁師德的申請之後,皇帝李治,非常高興,甚至可以說是十分意外。

因爲當時的唐朝,國力已經強大到一個恐怖的階段,再加上連年對外戰爭的勝利,導致唐朝國內的百姓,都不太願意去參軍打仗。連普通老百姓都是如此,那些文官老爺們自然就更是如此了。能踏踏實實地在國內享福,爲啥要大老遠地跑去高原上打仗呢?

唐朝那會兒的官員,畢竟不像今天這麼有覺悟,這麼選擇也是無可厚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忽然有個文官要申請參軍,而且還是個高級文官,這自然是很讓人出乎意料的。

在這之前,婁師德這個名字,或許並沒有被李治注意過。但這次參軍之後,李治卻一下子注意到了婁師德,當即任命其爲朝散大夫,隨軍出征。

就這樣,當了幾十年文官的婁師德,正式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不過,隨着婁師德真正進入軍隊,開始隨同軍隊一起去討伐吐蕃。婁師德漸漸發現,這次出征似乎有點不太正常。

當時的唐朝,能打的名將並不在少數。比如演義小說裏大名鼎鼎的薛仁貴,比如在朝鮮半島一戰打服日本的劉仁軌,再比如在西域開疆拓土的裴行儉……此時的唐朝,若論名將數量的話,或許比不上名將輩出的貞觀年間。但能打的猛人,肯定也不在少數就是了。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次征討吐蕃,唐朝出動了十幾萬精銳大軍,遠赴高原作戰。但這些能打的名將,一個都沒來!全權負責指揮戰鬥的,是當朝宰相李敬玄,一個做了幾十年文官,之前從來都沒打過仗的人。而在他手下的那些將領,基本上也少有特別能打的猛人,水平都只能算是一般。

如此重要的一場戰爭,爲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第4張

這個問題,當時的婁師德,或許是想不清楚的。因爲這個問題,牽扯的內幕實在是太深,遠不是婁師德能夠接觸到的。就算是今天手捧歷史書的我們,想要說清楚這背後的因果關係,其實也十分複雜。

首先,是吐蕃方面的情況。今天絕大多數人關於吐蕃,最熟悉的恐怕都是文成公主入藏和親一事。但是對於文成公主入藏之後,吐蕃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可能就不太清楚了。實際上,文成公主入藏之後,僅僅只過了不到十年之後,松贊干布就去世了。

松贊干布英年早逝後,因爲他的兒子也死得比較早,所以吐蕃的贊普之位,只能傳到了松贊干布年幼的孫子手裏。如此一來,吐蕃的權力,基本上就都落入到了吐蕃大相祿東贊手裏。

這個祿東贊也是個狠人,控制吐蕃大權之後,帶着吐蕃繼續發展,持續向外擴張。但隨着吐蕃的地盤越來越大,勢力範圍越來越廣,和唐朝的邊境衝突,也就在所難免了。此後,唐朝派名將薛仁貴,率領唐軍前往高原作戰。

薛仁貴率軍前往高原之後,起初進展十分順利,一路戰無不勝。但是後來,因爲唐軍內部出現了矛盾,薛仁貴的副將自詡是名將之後,不肯聽從薛仁貴的調遣,最後導致唐軍補給被吐蕃偷襲。沒了補給,就算薛仁貴有天大的能耐,也沒法再繼續打仗,最後只能兵敗大非川,不得不和吐蕃議和。

大非川之敗,不但是薛仁貴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次敗績,更是唐朝和吐蕃關係的一個轉折點。原本對於吐蕃來說,唐朝是一個極爲恐怖的巨無霸,根本不敢違逆。但這一戰之後,唐軍的失敗,讓吐蕃的膽子更大了一些。

此時吐蕃這邊,祿東贊已經去世,權力落入了他的兒子論欽陵手裏。論欽陵是一個比祿東贊更加激進的人,隨着吐蕃在大非川之戰中,戰勝了唐朝,論欽陵開始越發激進,越來越不把唐朝放在眼裏。此後,論欽陵繼續指揮吐蕃,向外擴張,漸漸威脅到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

所以,又過了數年之後,李治纔會再次下令,讓唐軍征討吐蕃,這也就是婁師德參與的這場戰爭。

說到這裏,很多人可能會產生疑惑。既然是如此重要的一場戰爭,唐朝這邊,爲啥又會派一個從來沒碰過軍隊的宰相,來負責這場戰爭呢?當時唐朝又不缺名將,爲啥不調一位名將過去?難道李治就沒想贏嗎?

其實,唐朝這邊的情況,比吐蕃這邊更加複雜。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第5張

唐朝這邊,負責領兵的宰相李敬玄,原本是李治做太子時的伴讀,一直都是李治的心腹。後來李治上位後,李敬玄的仕途也就一直非常順利,幾乎沒有任何波折,就成了宰相。但是,成了宰相之後,李敬玄卻開始和李治產生了一些分歧,甚至可以說是矛盾。

作爲宰相,李敬玄自然希望鞏固自己的地位,讓自己的家族可以成爲一個強大的世家。出於這個目的,李敬玄開始和其他世家聯姻,在朝中廣結黨羽,排斥異己。

而李敬玄的這個做法,恰恰是李治最不希望看到的。

李治上位之初,最頭疼的就是那些世家。如今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宰相,反倒要成爲世家派的領袖,這讓李治很快警惕了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吐蕃進犯唐朝邊境的消息傳來了。

這個消息傳來之後,負責鎮守西邊的名將劉仁軌,便向李治上書。劉仁軌和李敬玄是政敵,所以在這個時候,劉仁軌便上書李治,提議讓李敬玄去帶兵解決吐蕃。恰好李治也想打壓李敬玄,對於這樣一個機會,李治自然是不願錯過的。

所以,李治在明知道宰相李敬玄,從來都沒打過仗的情況下,依然強行下令,讓李敬玄前去征討吐蕃。從一開始,李治就沒打算讓李敬玄打勝仗,所以纔會出現,唐軍內部明明有很多猛人,但是這次卻無人上陣的局面。

當然,要說李治只是爲了擼一個宰相,就把十幾萬唐軍拿出去做誘餌,這自然也是不可能的。在算計自家宰相的同時,李治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在李治看來,吐蕃地處高原,而唐軍想要登錄高原作戰,補給線很長,作戰很困難。既然如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吐蕃主力從高原上引下來!一旦吐蕃主力下了高原,後面唐軍想要擊敗吐蕃,那就容易多了。

所以,李治派去的那些將領,雖然未必多麼能打,但基本上都是行事沉穩的將領。這樣,就能保證唐軍在戰敗的同時,不會受到太大損失,唐軍主力也可以安然從高原上撤下來。而在高原之下,李治早已佈置了重兵,只等吐蕃主力下來。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一石二鳥的計策。既能以戰敗的理由,徹底把李敬玄的宰相之位給擼掉。同時還能把吐蕃主力引下來,重創吐蕃。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第6張

當時唐朝和吐蕃雙方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我們從後世的角度,都要解釋這麼長時間。當時身在局中的那些人,自然就更看不懂這裏面的內幕了。

但是,婁師德看不懂內幕,卻並不妨礙他可以事先做出一些準備。

接下來的戰爭,就如同之前雙方預料的一樣。李敬玄率兵進入高原後,根本不敢傾力迎戰。李敬玄雖然不懂軍事,但也知道小心謹慎的道理。但如此一來,唐軍想打贏就更難了。

此後,唐軍的劉審禮所部,在當年薛仁貴戰敗的大非川地區,和吐蕃主力遭遇。雙方遭遇後,李敬玄出於小心謹慎的原因,根本不敢貿然支援,最後導致劉審禮所部徹底潰敗。在這一戰之後,李敬玄開始率領唐軍後撤,差點被吐蕃主力圍攻全殲。多虧了唐軍將領黑齒常之,作戰勇敢,夜襲吐蕃軍營。李敬玄這才帶着唐軍主力,從高原上撤了下來。

唐軍主力從高原上撤下來之後,李敬玄返回後,被李治直接罷免了宰相之位。與此同時,吐蕃軍隊則是趁勢進攻,從高原上走了下來。在這之後,唐軍將領李瑾行,率部重創吐蕃主力,斬敵數萬。其他幾個地方的唐軍,也都略有斬獲。

經此一戰後,吐蕃被徹底打痛,不得不暫時退回高原。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婁師德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我們不知道,婁師德在被李治派到軍中之前,是否曾帶有李治的祕密囑託。但在唐軍主力從高原上撤回來的過程當中,婁師德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收攏了潰敗的唐軍散兵,與高原之下的唐軍,組成了新的防線,這纔有了後面重創吐蕃的戰事。

在這之後,婁師德作爲軍中少有的高級文官,又奉命出使吐蕃,與論欽陵的弟弟論贊婆,會盟於青海日月山。會盟期間,婁師德宣揚唐朝威信,陳述利害,再加上之前吐蕃的大敗,終於讓吐蕃重新簽訂和約,再次對唐朝表示臣服。

不管內幕如何,總之,在這一戰當中,婁師德是立下了大功!

在這一戰之後,婁師德改任爲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兼管屯田事務。此後的十多年時間內,婁師德一直駐守在西線邊境,防備吐蕃進犯,並且負責在當地進行屯田。

在這十多年時間裏,婁師德雖然一直鎮守在邊疆,遠離朝堂,卻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682年,在李敬玄主持的那場大戰結束四年後,吐蕃再次襲擊唐朝邊境。這一次,婁師德率軍在青海湟源縣南部,與吐蕃大戰,八戰八捷,大獲全勝。此戰之後,婁師德升任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公元690年,婁師德升任爲德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

在邊疆鎮守的十多年時間裏,除了防備吐蕃這件事之外,婁師德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屯田。

簡單來說,就是指揮軍隊,在駐地進行耕種。

屯田這件事,還真不是唐朝發明的,之前歷朝歷代都曾有過。但婁師德的這次屯田,對於唐朝後面的歷史發展,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第7張

故事講到這裏,我們得再打個岔,簡單說一下唐朝的軍事制度。要不然的話,我們很難理解,婁師德這次屯田的影響有多大。

衆所周知,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本就是隋朝的高級貴族。所以唐朝開國之後,絕大多數的制度,基本上也都是照抄隋朝的。而在軍隊方面,唐朝也照抄了隋朝的府兵制。

什麼叫府兵制呢?

簡單來說,就是兵農合一。沒有戰爭,士兵們就回家種地。農忙的時候種地,農閒的時候訓練。一旦要打仗了,這些農民們馬上放下鋤頭,去前線當兵打仗。

府兵制始創於西魏時期,這套府兵制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提高國力。在降低軍費開支的同時,讓士兵們進行耕種,提升國力。時間長了以後,實行府兵制的政權,國力自然越來越強,自然也就可以打敗敵國了。正是靠着這套制度,後來關隴集團統一了天下,陸續建立了隋朝和唐朝。

在唐朝初期的時候,府兵制更是李家能夠統一天下的重要法寶。正是因爲這套制度,李家佔據關中之後,不但擁有足夠的土地和糧食,而且可以輕易徵召充足的軍隊,所以最後唐朝才統一了中原。

但是,從貞觀年間開始,隨着唐朝徹底統一中原,並且開始逐漸和中原之外的敵人交戰,府兵制的不足開始凸顯了出來。

按照府兵制,一旦邊疆有了戰事,國內的農民就需要放下鋤頭,趕赴戰場。以往的西魏和北周,都只是偏安一隅。農民放下鋤頭後,最多半個月,就能趕到邊境戰場,參加戰爭。等到一場仗打完之後,再回家繼續種地也來得及。

但是等到唐朝統一天下之後,唐朝國內的百姓,再想趕到邊疆,可就不是十天半個月能夠做到的了。尤其是到了李治時代,唐朝版圖達到了極盛時期,地盤甚至擴張到了鹹海。到了這個時候,一旦唐朝政府要在中亞那邊開戰,按照府兵制的管理辦法,需要先從國內徵兵,然後逐漸匯聚到長安、洛陽等地方,最後統一趕往中亞那邊。

從西安到哈薩克斯坦,就算是今天,這個路程也是相當遙遠,開車過去估計需要好久好久。放到唐朝那會兒,這個距離就更加難以想象了。如此長的距離,路上來回的時間,再加上打仗的時間,估計一年都不夠。等到那些農民回家,農田早就荒蕪了。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第8張

當然,以唐朝當時的國力來說,運兵這個問題或許還有辦法解決。比如在當地設置常駐軍團,三年輪換一次,這個問題似乎也就可以解決了。但相比運兵這個問題之外,更大的問題,其實是運糧!

運送補給的難度,其實遠比運兵更大!

大家其實可以想一下,唐朝的一個士兵,從長安趕赴中亞作戰,路上大概要花多少時間。而運送這個士兵所需要的糧食、草料、武器等各種補給,又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再比如和吐蕃開戰,吐蕃地處高原,想要把補給運到高原上面去,跨越千里無人區,保證唐軍補給線的安全。這期間的難度,自然可想而知。

唐朝那會兒不像現在,如果需要的話,找幾列火車很快就能完成運輸工作。但是在當時,運送補給的成本,可能是補給本身的幾十倍,甚至是上百倍!

這個成本,就算是強大的大唐王朝,也根本無法承擔。

不過,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屯田。直接在邊疆開墾軍屯,讓那些當地的戍防軍隊,就地進行耕種。種出來的糧食,一律充作軍糧。如此一來。有戰爭的時候,邊疆軍隊馬上去打仗。沒有戰爭,這些士兵就在邊境種地,國家也免除了運輸糧草的巨大成本,可謂是一舉多得。

當時婁師德所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在這十多年時間裏,婁師德一直坐鎮西線邊境,同時負責軍屯一事。在這十幾年時間裏,婁師德摸索出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軍屯制度。而他所在的這個地方,也成了當時唐朝的一個試點。在這套制度成熟之後,很快,就被推行全國。

所以,婁師德在這其中的貢獻,自然也就顯而易見了。他所解決的,正是唐朝此時最爲頭疼的問題。不過,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婁師德的這個貢獻,卻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甚至間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出現。

讓邊軍去開墾農田,進行軍屯,固然可以解決補給運輸的問題。但同時,也會導致中央對邊疆軍隊的控制,進一步減弱。一支常年駐守在邊境的軍隊,手裏又有足夠的糧食,自身獨立性就大大加強了。正是因爲婁師德進行軍屯期間,太過成功,所以後來,唐朝乾脆將這套制度推行全國。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第9張

到了唐玄宗時代,唐玄宗爲了縮減軍費開支,更是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在邊境設置十大軍鎮,給予軍鎮極大的自主性。同時,唐玄宗還大肆裁撤國內軍隊,讓唐朝內部變得極爲空虛。而經過唐玄宗這樣一改革之後,唐朝中央徹底失去了對邊疆軍鎮的控制,最後釀成了安史之亂。

不過,安史之亂畢竟是之後很多年的事情。剛剛進行了十多年軍屯,解決了唐朝大難題的婁師德,此時也算是有巨大貢獻的。而且,就在婁師德坐鎮邊疆這十幾年時間裏,唐朝中樞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先是李治去世,武則天開始以太后的身份掌權。此後的幾年裏,武則天以太后的身份,開始清除異己,掌握更多的權力。終於在數年之後,搶了自己兒子的皇位,正式登基爲帝。

武則天登基的時候,婁師德還在邊境上種地呢!而武則天登基之後,一方面是出於對婁師德的賞識,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拉攏這位邊疆重臣,這纔將婁師德提升爲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

那麼,當時手握重兵的婁師德,爲何沒有爲李唐政權挺身而出,反抗武則天呢?

這個問題,其實就不是個問題。因爲婁師德出身寒門,而武則天之前恰好是代表寒門官員的利益。武則天掌權,只會對婁師德這樣的寒門官員更好。既然是自身有好處的事情,婁師德爲什麼要反對呢?相反,作爲邊疆重臣的婁師德,之前也沒少受武則天的栽培。婁師德此前升官的政令,都是武則天簽發的。所以,駐守在邊疆的婁師德,只會全力支持武則天,自然不會反對武則天了。

武則天登基兩年之後,公元692年,婁師德終於被調回京城,擔任夏官侍郎、判尚書事,正式成爲統治集團的核心決策者。又過了一年之後,武則天又再次提拔婁師德,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正式擔任宰相。

這一年,婁師德已經64歲了。

對於婁師德,武則天可以說是非常的信任和青睞。一方面,婁師德出身寒門,對武則天足夠忠誠。另一方面,婁師德本人能力很強,做官期間不貪不佔,努力爲國家辦實事。這樣的人才,恰好正是武則天最需要的。所以此後的幾年當中,婁師德一直被武則天委以重任,成了真正的國之柱石。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第10張

公元694年,婁師德奉命巡視邊疆,負責敦促各地的軍屯進展。兩年之後,公元696年,婁師德又奉命領兵,與武則天時代的名將王孝傑一起,再次征討吐蕃。可惜這一次,因爲唐軍是在高原作戰,再加上婁師德和王孝傑兩人,都不擅長在高原指揮大兵團作戰。所以最後,唐軍大敗,婁師德也遭到貶黜,被貶爲原州員外司馬。

雖然打了敗仗,但婁師德在武則天心中的地位,卻是一點都沒下降。僅僅一年之後,婁師德就被再次召回京城,再次擔任宰相。此後,恰逢北方契丹進犯,婁師德又被委以重任,率軍前去擊退契丹,安撫河北地區的百姓。

從河北迴來之後,婁師德又前往河西之地,負責當地的屯田事務。在河西種了一年的地之後,又逢北方的後突厥入侵,婁師德再次帶兵前去平定。同年九月,婁師德因爲年齡實在太大,最終病逝於甘肅靖遠,終年七十歲。

就這樣,武周時期的一代名相,徹底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毫無疑問,婁師德這個人,既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好官。在擔任宰相期間,他的弟弟外放山西擔任刺史,他勸弟弟唾面自乾,而不是以宰相的身份,仗勢欺人。在地方屯田期間,婁師德爲人寬厚,對待下屬也不擺架子,甚至還親自開荒種地,起到了一個良好的模範帶頭作用。

而且,在中樞任職期間,婁師德還曾多次爲武則天舉薦人才,這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狄仁傑。然而婁師德舉薦狄仁傑之後,卻從不以此誇耀,甚至狄仁傑都不知道此事,後來還因爲工作原因,將其外放做官。然而對此,婁師德卻絲毫不放在心上,一直恪守本心,從不參與黨爭之類的事情。

這樣的婁師德,算的上是真正的一流賢相了。

至於說婁師德的屯田,爲唐朝後來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這其實也不能怪他。或許從現代的角度來說,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在邊境種地,而是應該大力發展火車和鐵路運輸,提高補給運輸能力。但唐朝那會兒,畢竟還沒有蒸汽機這種東西。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婁師德的這個方案,其實已經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了。

如果沒有婁師德的屯田計劃,武周時期能否維持住龐大的版圖,恐怕都是一個大問題了。

婁師德的故事,也帶給了我們一個啓發:歷史上像婁師德這樣的賢相,其實並不在少數。他們在某個時代,在面對一些特殊問題的時候,都曾在制度上進行了很多改良。儘管這些貢獻,或許也有着很多問題,但那不是制度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生產力的問題。

婁師德:成語“唾面自乾”的主角,安史之亂與他有何關係? 第11張

如果婁師德想要真正解決邊境補給問題,最完美的辦法不是屯田,而是發明蒸汽機和火車,在唐朝國內大範圍建設鐵路。但這個辦法,實在是太過難爲人了。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有些問題,單靠制度的變化,是解決不了的。只有靠生產力的進步,靠科學技術的發展,才能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