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有何表現?他的能力與性格如何?

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有何表現?他的能力與性格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王朝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如此描述:“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經過八年的時間,安史之亂終於被鎮壓,但唐朝從此再也無法擺脫藩鎮割據的嚴重問題,逐漸走向滅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安史之亂領袖之一——史思明的相關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絕大多數人都認爲是安祿山。但是實際上,他們卻忽略了“安史之亂”中的另一個領袖----史思明。其實論陰謀詭計和軍事才能,史思明理當勝過安祿山一籌。

而且,安祿山被謀害後,叛軍政府依然正常運轉,戰場局勢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而史思明死後,叛軍就窮途末路、日薄西山了。接下來就來談談史思明其人和在“安史之亂”中的表現。

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有何表現?他的能力與性格如何?

史思明是突厥人,和安祿山是同鄉。唐朝相比其他朝代包容性更強,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胡人名將武將。如開國大將尉遲恭,和唐朝中期威震西域的高仙芝。史思明頭腦靈活。

曾經奚人時常騷擾邊境,幽州節度使不堪其擾,決定出兵打擊。但史思明略施小計就俘虜了奚人的大將瑣高並獻給了幽州節度使。幽州節度使大喜過望,於是上奏唐皇將他封爲自己手下的將軍。而史思明這個名字,也是唐皇賜予的。

史思明和安祿山一直關係不錯。在發動起義前,安祿山已經坐上了漁陽節度使的大位,而史思明還只能算是安祿山的部下。

起義爆發後,安祿山手下的邊軍都是身經百戰的部隊,比唐朝新招募的部隊戰力不可同日而語。叛軍勢如破竹,先後擊敗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等唐朝名將,進逼長安。但就在起義節節勝利的時候,安祿山卻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掉了。

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有何表現?他的能力與性格如何? 第2張

很顯然,安慶緒是爲了僞燕政權的皇位才弒父。但在安祿山死後,史思明也漸漸展露出了自己稱霸的野心。安慶緒自然不會坐視不管,於是就想辦法將史思明遠調並殺死。

於是,史思明在收到安祿山去世的信息的同時,也收到了一紙調令:調史思明爲范陽節度使。范陽這個地方也不簡單,這裏也是安祿山起家的根據地之一。

史思明雖然對無法進入權力中心表示不滿,但這樣的安排也不是太壞。所以史思明就收拾家當回了范陽,並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

然而,安慶緒的軍事水平顯然不如子的老爹。在唐軍的反攻下,安慶緒節節敗退,被迫退出了洛陽。聽聞安慶緒敗走,各地的節度使都派兵前來增援,唯有史思明按兵不動。

於是安慶緒不得不懷疑史思明有反心,遂派人前去調查。但史思明卻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將調查人員逮捕。這明顯是告訴安慶緒,自己反了。隨後,反手投降了唐朝,並被封王,加官進爵。

但史思明是昏了頭嗎?爲什麼要在這個節點上撕破臉?史思明這樣做實際是一招借刀殺人。自己先向朝廷表忠心,借唐軍之手將安慶緒消滅掉,然後自己坐收漁利。但不久後,由於唐朝的猜忌,他又再次叛唐。

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有何表現?他的能力與性格如何? 第3張

公元758年,郭子儀統領二十萬大軍再次進攻安慶緒。安慶緒抵擋不住,不得不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經過仔細考慮,還是決定出兵相助。

他率領十三萬部隊前去增援,並擊退了唐軍。之後,史思明自恃功高,要求安慶緒讓出皇位。安慶緒假裝同意,但實際上並不肯出讓。史思明在看出這一點之後,就假裝談判,爲他設下了鴻門宴。

安慶緒毫無防備,親自赴宴,但他一到就被逮捕並被處死。於是,史思明如願以償地做了皇帝。然而這個皇帝也沒有做多久,他也落得了和自己的兄弟安祿山一樣的下場----被自己的兒子謀殺了。但他死後,叛軍就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最後被剿滅。

總結:史思明擁有極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安史之亂前期,史思明在河北一直勢如破竹,無人能擋。而且後來的鄴城大戰,史思明以少勝多,戰勝了九名節度使,也可以體現史思明的軍事能力十分優秀。

但史思明個人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薄恩寡義,無比冷血。這也是他最終被兒子殺死的原因之一。但他死後,叛軍也失去了幾乎是最重要的將領,所以也就離覆滅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