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春秋時期的秦國不能深入中原,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春秋時期的秦國不能深入中原,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的秦國不能深入中原,是哪些因素引起的?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在整個春秋時代,秦國之所以無法跨過晉國,深入中原,主要是因爲晉國實在太強了!

春秋時期的秦國不能深入中原,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面對強大的晉國,秦國其實想過各種辦法,只求能夠打開一條通道,讓自己深入中原。但可惜的是,在晉國絕對強大的國力面前,任何計策都只能是徒勞。只要晉國存在一天,秦國就絕沒有機會,實現東出的願望,只能轉而向西發展。

想要更好地理解,春秋時代的秦國到底有多強,我們還是得簡單來回顧一下,秦晉爭霸的整個過程。

東周初期,隨着周王室急速衰落,中原地區傳統的規則,逐漸失效。原本週王室作爲天下共主,實力最強,可以壓住其他諸侯。如果有誰不聽話,就可以直接靠武力推平。

但到了東周時期以後,因爲周王室自身的實力,急速衰落,所以周王室也無法再靠武力鎮壓那些諸侯。如此一來,諸侯之間就開始紛紛進行兼併和戰爭,藉此來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不過,到了這個階段,一個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在那些諸侯國的面前。作爲一個諸侯國,如果貿然對其他諸侯國開戰,很容易會引來其他諸侯國的圍攻。如果引來衆怒,導致自身被滅,那就得不償失了 。

而且,此時的周王室,作爲天下共主的地位還是有的。所以一旦某個諸侯國,引起衆怒,這時候周王室再振臂一呼,給予戰爭的合法性,很容易就能滅了這個挑事的諸侯國。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大家想了很多辦法。第一個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是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齊桓公上位之後,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打着周天子的名義,號召其他諸侯國一起聯合作戰。將自己變成了多數派,然後再去吞併那些少數派。

如此一來,和齊桓公一起聯合的那些諸侯國,自身也都得到了實惠,自然會幫着齊桓公一起作戰。而最終的利益,自然也是齊國佔據了大多數。就這樣,齊桓公在位期間,齊國迅速強大了起來,逐漸成了所謂的霸主。

但可惜的是,齊桓公晚年腦子不太夠用,臨終之前重用了幾個奸臣。導致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開始因爲爭奪國君寶座,而開始相互混戰。這場混戰,直接導致齊國國力大跌,原本的霸主寶座,自然也就只能讓出來了。

而當齊國讓出了寶座之後,接下來,各國都開始對這個霸主之位虎視眈眈。原本齊桓公活着的時候,大家或許只敢想一想,因爲忌憚齊國的威勢,還不敢真的去爭奪霸主寶座。但如今,齊桓公已經去世,齊國也已經有些衰落。到了這個時候,大家自然開始紛紛行動起來,打算成爲下一個霸主了。

當時有資格爭奪霸主之位的國家,其實主要也就只有幾個而已,分別是齊國、楚國、晉國、秦國,以及宋國之類的次一流強國。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秦國和晉國的爭霸戰,開始了。

從東周時代開始,一直到齊桓公去世,這段時間裏秦國和晉國,雖然沒有稱霸,但是一直也沒閒着。

晉國這邊,晉國的初代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所以從周朝建立那天開始,晉國就一直是一個大國。不管是領土還是人口,在列國之中都算是名列前茅。

而到了東周初期的時候,晉國通過幫周王室解決內亂,擴大了晉國的影響力,成爲了春秋初期的一流大國。此後近百年的時間裏,晉國一直在內亂。雖然靠着自身強大的國力,一直在緩步擴張,但整體擴張速度,其實並沒有那麼快。

這也是爲什麼,春秋初期晉國和齊國,都是一流大國,但齊國卻率先稱霸的原因。

至於秦國,當年原本是周王室的馬伕,因爲養馬養得不錯,所以才被周王室賜予了一塊封地。西周滅亡的時候,都城被犬戎攻破,此後秦國的國君率兵前來救援,並且護送周平王遷都。

因爲這個功勞,所以周平王遷都之後,就給了秦國一個空頭支票,許諾秦國只要能趕跑西邊的敵人,所有地盤都歸秦國自己所有。周平王的這個許諾,雖然是空頭支票,但是卻給了秦國擴張的合法性。

到了齊桓公稱霸的時候,秦國已經佔據了關中平原的大部分領土。此時的秦國,已經成爲了中原西側的第一大國。但同時,因爲當時中原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區,關中地區的人口並不算多,所以秦國當時也不算是特別強大。在一些老牌諸侯國眼裏,更是將秦國視作蠻夷。

而接下來的幾十年裏,齊桓公九合諸侯,徹底成爲了公認的中原霸主。而秦國這邊,也繼續發力,佔領了整個關中平原。與此同時,秦國還佔據了關中地區周圍的幾個天險,比如函谷關。佔據了這幾個天險之後,其他諸侯國再想攻入關中,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春秋時期的秦國不能深入中原,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第2張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秦國和晉國的關係,其實一直都非常不錯。因爲這兩國都是大國,而且都在急速擴張。所以在東周初期的一百年裏,兩國建立了非常良好的關係,曾經一起去輔佐周王室,也曾相互通婚。雖然沒有結盟,但利益關係卻高度一致,都想兼併周圍的小國,所以私底下也經常聯手。

不過,隨着秦國統一了關中,逐漸和晉國有了大面積的領土接壤,兩國的關係,開始急轉直下。

說白了,之前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兩國爲了兼併那些小國,自然可以團結一致。但如今,兩國有了大範圍的領土接壤,戰爭和衝突就在所難免了。

最開始的時候,秦國其實還沒想和晉國撕破臉。秦國這邊也很清楚,晉國非常強大,遠不是之前秦國兼併的那些小國可以相比的。貿然和晉國開戰,只會讓秦國和晉國兩敗俱傷,得不償失。但同時,秦國的特殊地理位置,導致秦國想要東出的話,就肯定繞不開晉國。

當然,除了直面晉國之外,秦國其實還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去北方佔領草原,然後從草原迂迴進入中原。另一個是南下繞過晉國,但如果南下的話,就勢必要面對另一個強國楚國。想要從楚國手裏奪取地盤,難度好像也不比晉國這邊小。

這三條路,不管哪一條,看起來代價似乎都很大。所以當時的秦國,便想出了所謂的‘第四條路’。既然開戰代價太大,那直接靠聯姻的手段行不行呢?只要雙方能成爲一家人,然後秦國再向晉國借一條路通往中原,是不是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解決問題呢?

正是出於這種心理,秦穆公即位之後,馬上向晉國的老國王求親,最後求得了老國王的女兒,做了秦國的王后。就這樣,秦穆公順利成爲了晉國的女婿。

更巧的是,在這之後不久,晉國又開始內亂。老國王去世後,晉國開始內鬥。早就躍躍欲試的秦穆公,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當即派軍隊進入晉國,以女婿的身份平叛,最後扶持了自己的一個大舅哥,登上了國君寶座。

此時的秦穆公,既是晉國的女婿,同時還有擁立之功。不管怎麼看,秦國和晉國的關係,都已經好到極點了。所以接下來,秦穆公就開始趁勢提出一些要求。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那晉國給我點小小的地盤,讓我參與一下中原爭霸行不行?

結果,秦穆公萬萬沒想到,就在他剛剛展現出這個念頭的同時,晉國瞬間翻臉了。那位之前被他扶上國君寶座的大舅哥,非但沒有給他任何回報,反倒是開始對秦國嚴防死守。原本之前上位的時候,這位大舅哥已經答應了秦穆公,許諾自己登基之後,把河西之地割讓給秦國。但是等他真正登基之後,馬上就翻臉不認人,拒絕了秦國的要求。

對於晉國的翻臉,秦穆公自然也是十分無奈。不過此時的秦穆公,依然還存有和平解決的念頭。所以,接下來當晉國出現天災,向秦國買糧的時候,秦穆公很大度的開倉賣糧。然而轉過年當秦國開始鬧饑荒的時候,想要向晉國買糧,晉國非但不賣,反倒是主動進攻秦國。

結果,在這場戰爭當中,晉國大敗。就連那位做大舅哥的晉國國君,也被秦穆公給俘虜了。戰後,秦穆公把自己這位大舅哥放了回去,但要求大舅哥把自己的兒子送到秦國做人質。在做人質期間,秦穆公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這個大侄子,希望來一段親上加親,以此來鞏固雙方的關係。

或許,在秦穆公看來,既然一代親戚不行,那雙方多結幾次親,是不是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呢?如今不光自己是晉國的女婿,晉國未來的國君,也是自己的女婿。等到這小子以後做了國君,自己向晉國要通道,自己的女婿還能不給嗎?

但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秦穆公這個想法,還是太天真了。

就在秦國和晉國親上加親的時候,遠方那位九合諸侯的齊桓公,終於是去世了。而隨着齊桓公去世,霸主國的寶座,就空了出來,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在這個新的時代開始之初,南邊的楚國首先坐不住了。與此同時,老牌的次一等強國宋國,也開始打算聯合其他諸侯,讓自己快速發展。所以在這之後,宋國和楚國先開始交鋒。結果也不難猜測,國力雄厚的楚國,自然是大獲全勝。而宋國的宋襄公,還因爲打仗過於文明,在史書上留下了一個可笑的名聲。

隨着楚國和宋國結束戰爭,楚國北上的勢頭,已經無法抑制。到了這個時候,秦國知道,如果自己再不東出的話,恐怕就趕不上這場爭霸盛宴了。

恰好在這個時候,秦穆公的那個大舅哥,因病去世了。原本在這位大舅哥病重期間,秦穆公已經想好了,要靠自己的大侄子兼女婿,控制晉國內政,以此來爲秦國爭取通往中原的通道。但讓秦穆公怎麼都沒想到的是,還沒等他開始行動,那個大侄子兼女婿,就自己逃回了晉國,根本沒給秦穆公這個老丈人任何機會。

而這個晉國女婿登基之後,秦穆公也派人試着去和他溝通了一下。果然,在國家利益面前,所謂的翁婿之情,根本不值一提,人家根本就不認賬。所以在這之後,惱羞成怒的秦穆公,就再次物色了一個新的人選,就是自己的另一個大舅哥重耳。

春秋時期的秦國不能深入中原,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第3張

接下來,秦穆公直接派出軍隊,護送自己新物色的這位大舅哥,返回晉國奪權。在秦穆公的強力干預下,再加上重耳在國內的聲望也不錯,支持的人很多。所以沒過多久,重耳就奪取了國君寶座。至於秦穆公的那個女婿,沒過多久就戰敗被殺了。

這樣看來,在秦穆公眼裏,所謂的女婿,其實也沒什麼分量。

不過,秦穆公的算盤,最終還是打錯了。因爲那位新被他扶上位的大舅哥,回國之後,一樣也不認賬。更要命的是,相比之前那個大舅哥,以及之前那位女婿,這位新上位的大舅哥,能力和聲望都是超一流的!這就是春秋時期的第二位公認霸主,晉文公。

晉文公登基之後,對之前許給秦國的所有好處,一樣是全都不認賬。而且,相比之前的兩位晉國國君,晉文公明顯更加聰明。在面對秦穆公的責難時,晉文公給出了一個非常折中的方案。

‘姐夫,您看咱倆都是親戚,關係這麼鐵,兩國打仗肯定是不應該的。但問題是,我要是把晉國的土地給您了,那我們國內還不鬧翻天了?要不這樣,咱倆合夥去打南邊的楚國,打完之後對半分。這樣你就有了去中原的通道,我也能開疆拓土,豈不是兩全其美?’

當時晉文公的話,肯定不是這麼說的,但意思確實是這個意思。而秦穆公這邊,收到晉文公的來信之後,覺得這也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所以接下來,秦國就開始試着掉頭去打楚國,希望能夠從楚國那邊,獲取東出的通道。

但結果,打了一圈之後,秦穆公發現自己又被涮了。秦國這邊,該出的力確實沒少出,也確實從楚國那邊佔領了一些地盤。但同時,晉國得到的好處也更大。而且在此期間,晉國多次和其他諸侯國舉行會盟,每次都不帶秦國玩。就連秦國想要派兵進入中原,幫周王室平亂,都被晉國給拒絕了。

所以,最終的情況就是,秦國雖然得到了一些小利,但晉國得到的好處更多。而且玩了一圈之後,秦國還是沒有進入中原的通道,反倒是把晉文公給送上了霸主寶座。

就這樣,到了這個時候,秦穆公總算是明白:所謂的和親政策,根本就不頂用!在國家利益面前,所謂的親戚關係,根本就一毛錢都不值。

既然和親不行,那就只能來硬的,開戰吧!

當然,就算下定決心來硬的,但此時的秦穆公,依然沒想過要和晉國撕破臉。畢竟此時雙方關係不錯,要是貿然撕破臉的話,很容易會讓楚國佔便宜,得不償失。當然,繼續給晉國做打手,秦國肯定也不願意。

所以接下來,秦國又做出了一個新的選擇:乾脆在中原腹地找一個小國,找機會吞併他,或者至少在這個小國內部駐軍。如此一來,秦國在中原腹地就有了一小塊地盤。此後就有擴張的希望了。

而當時秦國選擇的這個國家,就是鄭國。鄭國在春秋初期的時候,還曾非常強大。但隨着齊晉楚秦這幾個大國崛起,鄭國就越來越不行了。此時的秦穆公,便把主意打到了鄭國頭上。憑藉鄭國對晉國不敬這個理由,正式出兵鄭國。

不得不說,歷史有的時候真的是很扯。明明是鄭國和晉國的事情,人家晉國還沒說什麼,秦國卻要動手了。所以說,當一個小國足夠弱小的時候,打你真的是不需要足夠的理由,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了。

當然,晉國那邊也不傻,自然知道秦國的打算。對於秦國這個親家,晉國其實一直都在防備着。作爲中原第一大國,當時的晉國,能夠勉強把楚國打回南方,並且壓制齊國的發展,已經是竭盡全力了。如果這個時候,秦國再來中原插一腳,那晉國就徹底分身乏術了。就算是爲了自身,晉國也絕對不可能允許秦國,把勢力範圍擴張到中原腹地。

只是,當時晉國想要阻止秦國,也有些有心無力。因爲當時那位在位的晉文公,已經逐漸到了生命的終點,需要開始考慮傳位的問題了。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後來秦國得以在鄭國稍稍駐軍一段時間,但也沒站住腳。而秦軍回國的時候,出於‘賊不走空’的心理,就順便滅了一個叫滑國的小國。

這次滅國戰,直接給了晉國一個絕好的出兵理由。當時晉文公剛剛去世,新即位的晉襄公,雖然沒有晉文公那麼強,但也不是什麼昏君。得知此事之後,晉襄公果斷下令,在秦軍返回關中的路上,設置了埋伏,最後直接把這支秦軍精銳的,打到團滅,連主帥都被晉國人俘虜了。

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戰。

春秋時期的秦國不能深入中原,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第4張

崤山之戰在春秋歷史上,絕對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戰爭。這也是秦晉兩國撕破臉之後,第一次正面發生大規模衝突。而這場戰爭,也讓秦國徹底意識到一個問題:想要繞過晉國,單憑一條通道去攻略中原,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因爲只要晉國出兵,完全可以切斷通道。到那個時候,秦國在中原腹地所做的一切努力,就都成了晉國的嫁衣。

此後的三年時間裏,秦國和晉國又曾兩次開戰。直到最後一次的時候,秦國纔算是勉強找回了場子,在名義上擊敗了晉國,奪取了晉國的一小塊地方,順便把當年崤山之戰當中,死去的秦軍將士的屍骨掩埋了。

經過這幾年的戰爭之後,秦穆公總算明白,晉國是真的不好惹。結親不管用,打又打不動。至於說連晉滅楚,那就更蠢了。一旦楚國被滅,晉國肯定是最大的受益者,秦國只能得到極小的一點好處。

而且弄不好的話,還有可能導致晉國佔據天下超過一半的地盤。一旦出現那個局面,晉國就可以獨自面對所有諸侯國,繼而統一天下了。

所以,就算是爲了秦國自身,秦國也必須和楚國交好,至少不能讓楚國被晉國給滅了。

正是因爲秦穆公的這個判斷,導致後來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春秋末期的時候,吳國都已經打到楚國的都城,差點聯合晉國把楚國給滅了。但秦國卻在這個時候出兵,支持楚國最後完成了復國大業。

當然,這是後話了。

因爲之前幾十年的折騰,基本上都沒取得什麼好結果。所以在報了崤山之戰的仇以後,秦國就開始轉而向西發展,再也不和晉國較勁了。至於東出中原的願望,也只能徹底放棄了。不過,秦國在西方的進展,還是很大的。畢竟西邊沒什麼強國,以秦國的國力來說,基本上是隻要過去,就能佔領地盤。

所以,到了秦穆公人生末期的時候,秦國也算是稱霸西方。雖然國力比不上晉國和楚國,但實力也不容小覷,算是僅次於這兩個國家的大國,和齊國並列,遠勝其他國家。同時,因爲秦穆公掃平西方,趕走了不少敵人,周王室還派人來表揚了一下。因爲這番表揚,後來秦穆公也被列入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這一代,其實已經奠定了秦國強大的根基。但諷刺的是,在秦穆公去世之後,此後整個春秋歷史,基本上就是晉國和楚國較量的歷史了,偶爾再加上齊國以及吳越兩國。至於秦國,在秦穆公去世之後,基本上就再也沒有參與過中原爭霸。

不是不想,而是因爲做不到。

首先,在外部環境上,秦國想要東出,就必須面對楚國和晉國這兩個大國。晉國是真的打不動,而楚國雖然能打得動,但楚國一旦亡了,秦國也沒救了,所以也不能攻楚,反倒是要支持楚國。

其次,在秦穆公去世之後,秦國內部的一個制度,也嚴重限制了秦國的發展。

這項制度,叫做殉葬。

在後世絕大多數的歷史愛好者眼裏,所謂殉葬,就是指皇帝生前的后妃或者奴僕,在皇帝死後被一起處死,去給陪皇帝過死後生活。但是春秋時代的秦國不太一樣,當時的秦國,不光要殉葬后妃,還要殉葬文武百官。越是優秀的人才,就越容易陪着老皇帝殉葬。

這直接導致,秦國後來在人才方面,出現了巨大的斷檔。秦國國內的人才,能走的都走了。而秦國之外的人才,也不願意來秦國。人家來秦國圖啥?難道是爲了給老國王殉葬,嫌自己死得不夠快?

這樣的一個秦國,如果放在中原腹地的話,估計早就讓晉國或者楚國給滅了。但這個時候,就要感謝秦穆公了。秦穆公時代,已經控制了整個關中平原,而且控制了函谷關等天險要塞,導致秦國易守難攻。所以,後來整個春秋時代,秦國雖然一直在衰落,但靠着函谷關天險的優勢,再加上秦國地盤確實很大,人口也不少,還是能很好的守住地盤。

春秋時期的秦國不能深入中原,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第5張

至少,晉國打不進來。

就這樣,此後兩百多年的時間裏,秦國一直在不斷衰落。至於中原那邊精彩紛呈的爭霸戰爭,秦國基本上沒怎麼參與。唯一有點參與感的事情,就是支持楚國,不讓楚國徹底被滅了。在這種持續衰落的狀態當中,秦國終於艱難走過了整個春秋,進入到了戰國時代。

到了戰國時代,隨着三家分晉,原本強大的晉國,忽然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這場分裂,讓秦國看到了新的希望,同時也再次產生了東出的念頭。但可惜就在秦國剛剛打算再次東出的時候,現實就給了秦國當頭一棒。

不光原本強大的晉國,秦國打不動。就連晉國分裂之後,分出來的一個魏國,秦國依然打不動。非但打不動,而且當時秦國還差點讓魏國給打沒了。當時的魏國,號稱戰國最強。由吳起親手締造的那支魏武卒,幾乎可以橫掃天下。如果不是秦國牢牢控制住函谷關,估計秦國早就讓魏國給滅了。

面對這個糟糕局面,秦國人終於決定,還是得從自身想想辦法。此後,秦國來了一個叫衛鞅的年輕人,進行了一場歷史上極爲有名的‘商鞅變法’。在這之後,秦國國力越來越強,經過連續六代人的奮鬥之後,這才最終滅掉了其他諸侯國,徹底統一天下。

不過,如果單從春秋歷史來看的話,如果不是秦國佔據了關中地區的天險優勢,亦或者晉國沒有分裂,一直都比較團結的話,那後來秦國可能等不到秦始皇出現,就已經被徹底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