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棗原文是什麼內容?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棗原文是什麼內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草綱目》是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中醫典籍,共52卷。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爲藍本加以變革。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爲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鉅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牀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棗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棗原文是什麼內容?

【釋名】

[時珍說]大爲棗,小爲棘。棘就是酸棗。

【集解】

[頌說]華北地區都產棗,但青州出產的尤佳。晉州、絳州的棗雖大,但不及青州的肉厚,江南出產的棗堅燥少脂,在園圃中移栽,種類繁多。上好的有水菱棗、御棗之類,南方人將棗煮後曬乾,使其皮薄而皺,則比其他棗更甜,稱爲天蒸棗。[時珍說]密雲所出的棗,很小,但脆潤核細,味道亦十分甜美,都可作爲果食。幹棗做法:先清掃地面,鋪上菰箔之類接住棗。經過日曬夜露後,把爛的扔掉,曬乾後即成。切了再曬乾的叫棗脯。煮熟後榨出的汁叫棗膏。蒸熟的叫膠棗,加糖和蜜拌蒸則更甜,加麻油葉同蒸則色更潤。膠棗搗爛後曬乾則成了棗油。具體做法是:選紅軟的幹棗放入鍋中,加水至剛好淹平,煮沸後撈出,在砂盆中研細,用棉布包住絞取汁,塗在盤上曬乾,其形如油,刮成末後收取。每次用一匙放入湯碗中即成美漿。酸甜味足,用來和米粉,有解飢渴、益脾胃的功效。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棗原文是什麼內容? 第2張

本草綱目·第十一卷·果部·棗原文是什麼內容? 第3張

大棗〔主治〕主心腹邪氣,安中,平胃氣,養脾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體虛弱等。

生棗〔氣味〕甘、辛,熱,無毒。多食則令人寒熱,腹脹滑腸。瘦人尤其不能吃。

大棗〔釋名〕即曬乾的大棗。

【氣味】

甘,平,無毒。[大明說]有齒病、疳病、蛔蟲的人不宜吃,腹中脹滿的人不宜吃,小兒不宜多吃。忌與蔥同食,否則令人五臟不和。與魚同食,則令人腰腹痛。[時珍說]現在的人蒸棗多數用糖或蜜拌過,長期吃會損脾、助溼熱。另外,棗吃多了還會令人齒黃生蟲。

【主治】

主心腹邪氣,安中,平胃氣,養脾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體虛弱,大驚,四肢重,和百藥。長期服食能輕身延年。補中益氣,除煩悶,療心下懸,除腸澼腸胃癖氣。和光粉燒,可治疳痢。和陰陽,調榮衛。

三年核仁〔主治〕主腹痛邪氣,惡氣猝疰忤。核,燒研,擦脛瘡效果甚佳。

葉〔氣味〕甘,溫,微毒。

【主治】

覆蓋麻黃,能令發汗。和葛粉,擦痱子瘡,效果佳。

木心〔氣味〕甘、澀,溫,有小毒。

【主治】

治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銼取木心一斛,加水淹過三寸,煮至二斗水時澄清,再煎至五升。每日晨服五合,嘔吐即愈。另外,煎紅水服還能通經脈。

根〔主治〕煎水洗浴,治小兒赤丹從腳背發起。

皮〔主治〕棗樹皮與等量北向的老桑樹皮燒研。每次用一合,以井水煎後,洗目。每月三次,眼昏的人會復明。但須忌葷、酒、房事。

【附方】

1. 調和胃氣。用幹棗去核,緩火烤燥,研末,加少量生薑末,開水送服。

2. 反胃吐食。用一枚去核的大棗和一個去頭翅的斑蝥一起煨熟,去斑蝥,空腹開水送服。

3. 傷寒病後,口乾咽痛、喜唾。用大棗二十枚、烏梅十枚,搗爛,加蜜做成丸,口含咽汁,效果佳。

4. 婦女悲傷欲哭,精神不正常。用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二兩,合併後每取一兩煎服。此方叫做“大棗湯”。

5. 大便燥塞。用大棗一枚去核,加輕粉半錢入棗中,煨熟,棗湯送服。

6. 煩悶不眠。大棗十四枚、蔥白七根,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

7. 上氣咳嗽。用棗二十枚,去核,以酥四兩,微火煎,倒入棗肉中漬盡酥,取棗收存。常含一枚,微微咽汁。

8. 肺疽吐血。用紅棗(連核燒存性)、煅過的百藥煎,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米湯送服。

9. 耳聾鼻塞。取大棗去皮核十五枚、去皮蓖麻子三百枚一起搗碎,棉裹塞耳、鼻,一天一次,經一個多月即可聞聲音和辨香臭。先治耳,後治鼻,不可並塞。

10. 諸瘡久潰。用棗膏三升煎水頻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