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蜀漢內部的益州派系都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蜀漢內部的益州派系都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內部都是派系林立,內耗不斷。其中,就蜀漢來說,主要有四大派系,分別是劉備元老派、荊州派、益州派以及東州派。對於筆者今天要說的益州派,雖然是益州的本土派系,卻長期受到荊州派和東州派的壓制,只能說是蜀漢的第三大派系。以下,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益州派的主要人物。

蜀漢內部的益州派系都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一、黃權

黃權(?-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閬中縣(今四川省閬中市)人。黃權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公元214年,劉璋放棄抵抗後,黃權才歸降劉備,被拜爲偏將軍。建計取漢中,拜護軍。劉備爲漢中王,仍領益州牧,以黃權爲治中從事。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準備討伐東吳,黃權勸諫而不納。以其爲鎮北將軍,劉備伐吳敗還,而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賞識,拜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同車陪乘。後領益州刺史,進駐河南。景初三年(239年),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正始元年(240年),黃權去世,諡號“景”。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黃權沒有離開蜀漢的話,那麼益州派的話語權或許能提到比較明顯的提升。但是,在黃權歸降曹魏後,益州派長期缺乏一個領軍人物。

二、李恢

李恢(?~231年),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 )人。李恢初爲建寧郡督郵。劉備攻佔益州後,拜爲功曹書佐、主簿,遷別駕從事。蜀漢建立後,任庲降都督、交州刺史,跟隨丞相諸葛亮討平南中四郡的叛亂,立下赫赫戰功。

作爲蜀漢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積極調配南中物資,保障了蜀漢朝廷的運轉。建興九年(231年),李恢去世。雖然受到了劉備的重用,不過,李恢長期在南中地區,所以在朝廷的存在感也不是太強。

三、馬忠

馬忠(?-249年),本名狐篤,字德信。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馬忠曾被劉備稱爲賢才。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任馬忠爲門下督。建興三年(225年),馬忠出任牂牁郡太守,討平牂牁叛亂。後任庲降都督,剿滅豪帥劉胄叛亂。馬忠在蜀漢官至鎮南大將軍、平尚書事,歷封博陽亭侯、彭鄉侯。延熙十二年(249年),馬忠去世。

四、王平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人,籍貫益州。王平原屬曹操軍隊,在曹操與劉備爭漢中時得以投降劉備。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與馬謖一同守街亭,之後深受諸葛亮的器重,率領蜀漢的無當飛軍,多次隨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死後,拜前監軍、鎮北大將軍,鎮守漢中,曹爽率領十萬大軍攻漢中時,被王平所擊退,累封安漢侯。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在衆多出自益州的將領中,王平的地位相對較高,並受到了蜀漢朝廷的信任,不然也不會鎮守漢中這一兵家必爭之地。

五、楊洪

楊洪(?~228年),字季休,犍爲武陽(治今四川省彭山縣)人。劉璋時期,楊洪歷任諸郡吏。劉備定蜀,任楊洪爲功曹。後來,楊洪被提拔蜀郡太守,又轉益州治中從事。劉備徵吳失利,漢嘉太守黃元舉兵反,逼近成都。彼時,諸葛亮赴白帝城探望劉備,楊洪上奏太子,遣其親兵討黃元,生俘黃元。

建興元年(223年),賜爵關內侯,復爲蜀郡太守、忠節將軍,後爲越騎校尉。建興六年(228年),楊洪卒於任上。

六、張裔

張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益州之戰時,張裔作爲劉璋信使前往會見劉備,劉備答應他對劉璋以禮相待並安撫劉璋部下,張裔回到成都,開城歡迎劉備,劉備任他爲巴郡太守、司金中郎將、益州太守。

不過,在赴郡上任途中,張裔被益州人雍闓押送給吳國孫權。章武二年(223年),劉備去世,丞相諸葛亮派鄧芝出使吳國,乘機向孫權提出請求放還張裔。張裔回到蜀國後,諸葛亮任他爲丞相府參軍,又兼益州治中從事。諸葛亮駐守漢中,張裔以射聲校尉身份兼留府長史。後加封輔漢將軍,兼長史照舊。建興八年(230年),張裔去世。

七、張嶷

張嶷(nì)(?~254年),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國縣(今四川省南部縣)人。豁達豪壯,初爲本縣功曹。諸葛亮預備北伐時,張嶷平定廣漢叛亂,授牙門將。多次隨從馬忠平定南中叛亂,授越巂太守。張嶷平定叛亂,修建城郭,打通了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甚得民心。延熙十七年(254年),張嶷帶病與魏國大將徐質交戰,戰死沙場。

八、張翼

張翼(?-264年),字伯恭,益州犍爲郡武陽縣人。歷任梓潼、廣漢、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後隨諸葛亮和姜維北伐,官至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初封關內侯,進爵都亭侯。蜀漢滅亡後,魏將鍾會密謀造反,成都大亂,張翼亦爲亂兵所殺。

蜀漢內部的益州派系都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第2張

九、譙周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國縣(今四川西充縣槐樹鎮)人。譙周幼年喪父,少讀典籍,精研六經,頗曉天文,成爲蜀地大儒之一,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諸葛亮死後,不顧朝令,前往奔喪。譙周反對姜維北伐,著《仇國論》,力陳北伐之失。炎興元年(263年),鄧艾攻打成都時期,力勸劉禪投降,“有全國之功”,投降魏國後,受封陽城亭侯,遷騎都尉。

泰始六年(270年),授散騎常侍,同年去世,時年七十歲。到了蜀漢末期,不僅李嚴所在的東州派走向凋零,諸葛亮爲代表的荊州派也日益式微。因此,以譙周爲首的益州派得以崛起,並推動後主劉禪放棄了抵抗。而這,應該也是蜀漢長期壓制益州派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