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勾踐滅了吳國後,越國爲何由盛轉衰?

勾踐滅了吳國後,越國爲何由盛轉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越國(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中國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越國的滅亡,簡單來說,就是一部熊孩子的敗家史。

先是因爲儲位之爭,爆發了一場長達多年的內亂,導致國力大幅衰退;然後好不容易恢復穩定,又企圖通過戰爭來重振國威。結果開戰之後,又沒選好對手,直接被人家打崩了!

所以最後,春秋時期曾顯赫一時的越國,到了戰國時代,就只能被楚國吞併了。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經過十年的‘臥薪嚐膽’之後,最終幹掉吳國,成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

平定吳國之後,勾踐率軍北上,在徐州地區與幾大諸侯會盟。在春秋時代,會盟往往是一個國家稱霸的標誌。比如在歷史上,齊桓公和晉文公,就曾多次與諸侯會盟,成了名副其實的春秋霸主。

勾踐滅了吳國後,越國爲何由盛轉衰?

至於勾踐,在這次會盟過程當中,除了名義上的‘匡扶周王室,向周王室進貢之外’,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如何解決戰後的吳國。

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不同。在戰國時代,如果一個國家打敗了另一個國家,完全可以將這個諸侯國徹底佔領,擴大自己的地盤。但在春秋時代,這樣做很容易就會引起大家的圍毆。

所以,在這次會盟當中,勾踐的主要任務,就是聯合幾大強國,瓜分吳國。在勾踐的主持下,淮河流域歸了楚國,昔日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歸給了魯國。至於剩下的土地,那自然全都歸了越國。

既然大家都得到了好處,自然願意尊勾踐爲盟主,而勾踐也可以理所當然地佔領吳國剩下的地盤。在這次會盟之後,越國不但成了所謂的霸主國,同時自身勢力範圍,也可以影響到整個江淮流域。

除此之外,既然地盤迅速擴大,越國原有的都城安城,就顯得有些不大合適了。所以,在這之後,勾踐正式遷都到琅琊地區,國力進一步提升。至此,越國達到了鼎盛時期。

公元前465年,在滅掉吳國8年之後,勾踐病逝。而隨着勾踐的去世,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裏,越國先後傳了兩代越王,一個是勾踐的兒子鹿郢,一個是勾踐的孫子不壽。這兩位越王,都只能算是平庸的守成之君,既沒有如何開拓進取,也沒有讓越國遭受什麼損失。

對於越國人來說,這二十年的時間,應該算是最美好的時光了。國家比較強大,對外也沒有什麼戰爭,百姓安居樂業。在紛亂的春秋戰國交替時代,這樣的生活,已經算是相當難得了。

勾踐滅了吳國後,越國爲何由盛轉衰? 第2張

然而,二十年之後,就在越王不壽在位後期,他的兒子朱勾,卻弒殺了自己的父親,自立爲王。對於朱勾弒父這件事,史書上記載的極爲簡略,對於這件事的詳細過程,史書上沒什麼記載。

但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這件事的發生,顯然對越國產生了本質的改變。不光開了一個壞頭,爲日後越國內部,多次發生弒君自立現象,埋下了伏筆。而且,朱勾稱王之後,還改變了之前越國休養生息的狀態,開始主動掀起對外戰爭。

隨着朱勾稱王,越國百姓的好日子,算是徹底到頭了。

朱勾在位三十七年,在這三十七年當中,越國多次對外擴張,還吞併了滕國和郯國。朱勾去世之後,接下來即位的越王翳,同樣也是一位好戰的國王,多次主動對外開戰。但最終,除了獲得少量地盤之外,越國的整體實力增長,卻很有限。

連續兩代越王,常年對外用兵,卻又沒有取得太多成果。如此一來,越國內部的很多問題,就開始逐漸暴露出來了。

首先,最大的問題,是國力消耗的問題。當年越國修養生息二十年,攢下了雄厚的家底,所以才能支持後面兩代越王的擴張。但是,這兩代越王常年對外開戰,卻耗光了前輩們留下了到底家底,逐漸透支了越國的國力。

勾踐滅了吳國後,越國爲何由盛轉衰? 第3張

如此一來,百姓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越國內部的矛盾,就開始越發凸顯出來。除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外,原本越國地區的百姓,和吳國地區的百姓,矛盾更是越來越大。

對於越國,吳地的百姓始終沒什麼認同感。哪怕吳國已經被滅掉了上百年,吳地的百姓仍是對越國的認同感不高。很多吳地的貴族,甚至還計劃復國。

不得不說,越國的統治者,真的是很失敗。

而爲了安撫吳地百姓,同時也爲了穩固對吳地的統治。公元前378年,越國將都城遷到了蘇州地區。這次遷都,雖然保證了越國對吳地的控制,但也徹底打斷了越國的擴張道路。

要知道,相比蘇州地區,琅琊地區顯然更靠近北方,更靠近當時的中原核心。遷都蘇州之後,越國的主要力量,都被牽制在國內。很多原本被遷到北方的越國人,也紛紛南下,返回故土,回到了江南,甚至搬到了嶺南地區。

如此一來,越國在北方的力量,自然就更弱了。想要向北方擴張,難度自然也就更大。

歷史證明,一個國家的上升過程,一旦被打斷,接下來等待這個國家的,只能是不斷下跌。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國家內部也會出現各種問題。

果不其然,當時的越國,就沒能逃過這個規律。

越王翳在位後期,圍繞着王位繼承的問題,越國開始內亂。首先,越王翳的弟弟豫,爲了爭奪王位,先後陷害了越王翳的三個兒子,最後還想陷害太子諸咎。諸咎不甘心失敗,於是直接發動政變,幹掉了自己的父親,自立爲王。

勾踐滅了吳國後,越國爲何由盛轉衰? 第4張

但在這場政變之後,越國國內複雜的政治環境,註定諸咎坐不穩王位。在很多越國貴族,以及吳地舊貴族的支持下,最終,諸咎被殺,越國開始陷入內亂。

在這場內亂當中,越國國力頓時大跌,跌出了一流強國的位置。此後,另一派越國人擁立諸咎的兒子錯枝爲王。而錯枝上位後,因爲是被一些吳國舊貴族擁立的,自身也沒什麼實權,大權都被國內的那些吳國舊貴族把持。

再之後,失勢的越國舊貴族,又不幹了。最終,以卿大夫寺區爲首的越國舊貴族,再次發動政變,誅殺了那些吳國舊貴族,並且廢了錯枝,擁立錯枝的叔叔初無餘爲王。而初無餘登基後,同樣也沒實權,大權都掌握在那位卿大夫寺區的手裏。

十年之後,寺區家裏又發生內亂,寺區的弟弟幹掉了寺區,然後又廢了初無餘,改爲擁立無顓爲王。

總之,在長達12年的內鬥當中,越國高層互殺不斷,讓越國徹底變成了一個二流國家。如果是一個和平的時代,越國或許還有趕上的機會。但問題是,這段時間,恰好正是春秋時代向戰國時代演變的那段時間。各國都在忙着變法,唯有越國忙着內鬥。

此消彼長之下,越國的衰落,自然也就不足爲奇了。

不過好在,後來即位的越王無顓,倒是一個很有手段的人。雖然沒有重新奪回權力,但是也避免了自己完全被架空的命運。後來,在無顓的主持下,越國還將國都,重新遷回了舊都會稽。自此之後,越王受吳國舊貴族的影響,開始減少,自身的權力也逐漸變大。

無顓在位十八年之後,接下來,由無顓的弟弟無疆即位。有着前面哥哥的那些工作,無疆也成了一位擁有部分實權的越王。但同時,因爲那些越國貴族,已經徹底做大。所以,無疆和這些貴族,鬥爭了幾十年,都沒能徹底拿回所有權力。

所以,到了無疆晚年的時候,無疆不得不寄希望於戰爭。希望通過對外戰爭的勝利,重振王族的威勢,同時也能拿回越王的權力。

勾踐滅了吳國後,越國爲何由盛轉衰? 第5張

客觀來說,無疆的這個方向,其實並沒有錯。如果他真的能打贏的話,或許還真有機會重振越國。但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位越王無疆,只能算是志大才疏。雖然知道方向,但在指揮打仗方面,卻堪稱一竅不通。

按照無疆的計劃,越國壓上了最後的家底,傾盡全國的力量去打齊國。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越國到底是祖上闊過的,此時實力還有一些。所以,在越國的拼命進攻下,齊國很快就節節敗退,越國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但是,在這之後,齊國卻派人來遊說越國,說要和越國一起進攻楚國。但凡無疆有點戰略思想,都不會同意這個遊說,而是會先撿齊國這個軟柿子捏。但結果,無疆偏偏相信了齊國的遊說,掉過頭去打楚國。

這個戰略錯誤,徹底把越國給帶崩了。

原本楚國早就有吞併越國的心思,已經準備了很多年。之前越國北上和齊國交戰的時候,楚國就想過趁火打劫。此時越國剛剛和齊國死磕了一場,軍隊折損嚴重,再來打楚國,哪還能打得過。所以,一場大戰之後,越國主力軍隊,被楚國消滅得乾乾淨淨。而北方僅剩下的一部分軍隊,也被齊國給打沒了。

經此一戰之後,越國軍隊被全部消滅,楚國大軍直指會稽,最後殺了無疆。此時的越國,其實仍然有一定的殘餘力量。如果有一位越國王族站出來,帶領大家抗擊楚國,未必沒有復國的希望。比如後來的齊國,其實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但問題是,無疆在臨死之前,偏偏又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無疆死後,他的兒子們,又爲了繼承人的資格,打得頭破血流。如此一來,越國最後的希望,也徹底沒有了。

在這之後,越國的大部分地盤,被楚國和齊國瓜分。齊楚兩國也得以迅速膨脹,率先躋身戰國七雄之列。至於殘存的越國人,則是在嶺南那邊,靠着地形的優勢,建立了一些無足輕重的小政權。

勾踐滅了吳國後,越國爲何由盛轉衰? 第6張

如果是春秋時代,越國或許還有再崛起的希望。但是到了戰國時代,幾個強大的諸侯國,一個比一個強,殘存的越國勢力,根本打不過,只能勉強苟延殘喘而已。

後來,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殘存的越國也被吞併,地盤也被改稱爲會稽郡和閩中郡。昔日強大的越國,終於徹底消失不見了。

縱觀整個越國的衰敗史,我們不難發現:越國的衰敗,其實純粹是自己搞出來的。但凡越國能出一位明君,說不定都能扭轉乾坤。但可惜的是,越國後來的幾代國王,基本上都是庸庸碌碌的守成之君,除了爭權奪利之外,根本不會帶着國家前進。

這樣的越國,滅亡自然也就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