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倓(tán)(?~757年),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肅宗李亨第三子,母爲宮人張氏。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唐朝,有一個名不經傳的王爺。他或許是李世民的後代裏,最像李世民的人,也有人覺得,他很像年輕時候的李隆基。

但是,他卻過早地含冤而死,在史書上,只留下了輕飄飄的幾筆。

然而,他的遭遇,卻在大唐皇室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唐代宗登基之後,力排衆議要追封他爲皇帝;唐德宗登基之後,也要感慨,他真是太冤枉了。

他或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李世民沒有得到立功機會、李隆基沒有遇到甘願讓位的李旦的另一種人生。

他就是大唐的建寧王——李倓。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01、高壓童年

李倓,是唐玄宗三兒子的三兒子,不僅他自己非嫡非長,他的父親也非嫡非長。他一出生,彷彿就可以看到未來的命運:做一個普通宗室,領一個閒職,只要不得罪皇帝,就閒散一生,富貴一生。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他快10歲那年。他那當了22年太子的二伯,被武惠妃陷害至死。他的大伯因爲面部受傷,破了相,不方便君臨天下,於是,他那排行第三的父親,遞補成爲新的太子。

就這樣,李倓未來的命運,從未來皇帝的侄兒,變成了未來皇帝的兒子、弟弟,乃至叔叔。他眼下雖然是郡王,封號是“建寧王”,但等親爹登基之後,就可以被封爲親王,地位和工資都能上漲不少。

不過,做太子兒子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啊。

唐玄宗就像歷史上大部分皇帝一樣,猜忌着太子。李倓的父親李亨,活得戰戰兢兢,隔三差五就被唐玄宗的寵臣陷害,還嚇得和兩個妃子離婚了。

就連唐玄宗看到李亨那因爲憂慮而過早斑白的頭髮,都不禁悲從中來。

當然,悲傷歸悲傷,唐玄宗可不會因此就停止打壓太子。

年少的李倓,就在這種全家都緊張的高壓環境中長大。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第2張

當時唐玄宗爲了防止皇子皇孫們搞事,建了一座“十王宅”,給皇子們居住;又建了一座“百孫院”,給皇孫居住,好方便監視他們。

住在百孫院的李倓,很少有接觸外人的機會,成天和兄弟們在一起。因此他們兄弟的感情,是真正意義上的“兄友弟恭”。尤其他的大哥李俶,對這個三弟格外疼愛。

李倓在這一時期的生活沒有太多記載。不過,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雖然皇孫們的行事處處受限,李倓也沒有當一條皇室的鹹魚,他不僅學了一身騎射的好功夫,還關注着天下的局勢。

這將在日後幫上他父親的大忙。

02、助父登基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李倓大約25、6歲,跟着祖父唐玄宗逃出長安。

在逃跑的途中,發生了著名的“馬嵬坡之變”,楊貴妃和楊國忠都被處死。當唐玄宗準備再度出發跑去四川的時候,被百姓攔下了。

百姓哭着說:長安的宮殿,是陛下的家;長安的陵寢,是陛下的祖墳。你拋下了這些,要去哪裏呢?

唐玄宗一咬牙,讓太子李亨去應付百姓。數千個百姓把太子團團圍住,希望就算唐玄宗不留下來,太子也要留下來,帶領他們對抗敵軍。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第3張

無論是害怕唐玄宗的猜忌,還是擔心要獨自面對這種危險的局勢,李亨都不敢答應百姓的請求,只能淚流滿面地說:我的父親要長途跋涉去四川,我實在是不忍心離開他啊!

這個時候,是李倓站了出來。

他和宦官李輔國一起拉着李亨的馬,不讓他走,苦苦勸諫:你要是跟着皇帝一起走了,豈不是把中原之地拱手相讓?你留下來,率領百姓和軍官,平息叛亂,收復兩京(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迎接皇帝回家,纔是真正的大孝啊!

這番話,把李亨說動了。他終於決定,留下來,對付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

不過,馬嵬坡離長安不遠,不是他們的立足之地。他們想要站穩腳跟,發起反擊,還得先找到一個根據地。

去哪兒呢?

還是李倓爲父親出了主意。

他告訴李亨,在李亨做朔方節度大使的時候,他留意過朔方的官吏,認爲他們是忠誠的,而河西、隴右的人,在他看來都靠不住,勸李亨去朔方的大本營靈武。

目的地已定,不過,從馬嵬坡去靈武的路上,危險重重,叛亂不斷。這支只有幾千人的隊伍,該怎麼安全到達靈武呢?

依然是李倓挺身而出。

前行的道路,困難重重。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打幾十波叛軍。背井離鄉,前途茫茫,軍隊的士氣,降到了谷底。

在這種情況下,李倓身先士卒,每一戰都衝在最前面,受了傷,血把衣服都染紅了,也當做沒事人似的,什麼都不說。

李倓不僅要打仗開路,還要擔心父親的身體日常起居。行路艱難,有時候找不到充足的食物,有時候李亨沒有胃口,沒有按時吃飯,李倓就悲傷得流下淚來。

那時候的李亨,只是一個狼狽的父親,看到兒子這個樣子,還會心疼。將士們看到這個英勇的王爺,也都心服口服。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第4張

就這樣,李亨艱難地來到了靈武,登基爲帝,也就是唐肅宗。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倓,唐肅宗未必能狠下心來離開李隆基,也未必能順利到達靈武,登上皇位。李倓稱得上唐肅宗登基的第一功臣。

然而,當唐肅宗還是太子的時候,看到自己有一個英勇的兒子,是又憐愛又欣慰;當唐肅宗成爲了皇帝,看到兒子太能幹,心裏就開始犯嘀咕了。

03、被父猜忌

唐肅宗登基之後,開始着手佈置平叛事宜。他想讓才智出衆、軍事能力超強的李倓,做天下兵馬元帥,長子李俶,則封爲太子。

謀臣李泌阻止了他。

李泌反問唐肅宗:您忘了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的事了麼?

這一番話,說得唐肅宗冷汗涔涔。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第5張

太宗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大唐建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卻只能封爲秦王,屈居於太子李建成之下,最終在玄武門之變中殺兄逼父,登基爲帝。

太上皇,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在唐隆政變中誅殺了韋皇后和太平公主,幫助父親李旦登上皇位。按理說,李旦應該立嫡長子李成器爲太子,可是李成器不敢和李隆基爭,自請讓出太子之位。

如今的李倓,已經在唐肅宗登基的時候立下大功,如果再率領軍隊平叛,太子李俶拿什麼壓住他呢?那時候的李俶,會成爲第二個李建成,還是第二個李成器?

我想,讓唐肅宗最驚恐的,還不是李建成和李成器的結局,而是,無論是李世民的父親李淵,還是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最終的結果,都是被逼退位,給兒子讓路。

沒有一個皇帝願意自己成爲李淵和李旦。

李倓的悲劇,就此註定。

不過,這會兒,李倓還沒犯下什麼錯,唐肅宗只是把天下兵馬元帥的職位交給了李俶,而把更加能征善戰的李倓留在身邊,還不至於因爲這點恐懼,就對李倓做什麼。

直到一個女人,和一個宦官,出手了。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第6張

04、含冤而死

對於父親不給自己元帥之位的事,李倓心裏沒有絲毫怨恨,反而去感謝了阻止這件事的李泌。

他情真意切地對李泌說:這就是我的心意啊!並且真心把李泌當成了朋友。

畢竟,他和李俶從小一起在百孫院長大,兩人感情很好,他並不願意和李俶爭。

而此時的唐肅宗,身邊有一個寵妃,和一個奸臣。

寵妃是張良娣。她來到靈武之後,生下了一個兒子,想爲兒子謀求太子之位。而她的面前,有兩座大山:唐肅宗的長子李俶,和才略過人的李倓。

奸臣是李輔國。他看到張良娣很得皇帝寵愛,就迎合張良娣,和她勾結,準備謀害李俶和李倓。

李泌,也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李俶正率軍在前方打仗,李泌是重要謀臣,張良娣和李輔國居然在後方搞事。李倓性情耿直,當然看不慣這種行爲,一再地在唐肅宗面前說起這件事,唐肅宗卻不爲所動。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第7張

張良娣和李輔國一出手,唐肅宗的反應就不一樣了。

他們向唐肅宗告了一狀,挑動了唐肅宗那敏感的神經:李倓得不到天下兵馬元帥的職位,滿腹牢騷,想要謀害李俶。

唐肅宗本來就害怕李倓成爲第二個李世民,或者第二個李隆基,而自己成爲李淵或李旦,一聽到這話,所有的情緒,都找到了發泄口。

他不由分說地下令,賜死李倓,沒有給李倓任何辯解的機會。

05、追封爲帝

李倓含冤而死之後,有兩個人,一直記得他的冤情。

一個是阻止他做天下兵馬元帥的李泌。李泌一再地告訴唐肅宗,李倓是冤枉的。

史書記載,唐肅宗後來也後悔了,但是,沒有做出任何補償行爲,連李倓的名譽,都沒有恢復。

不過,也因爲李倓的事,讓唐肅宗有所感觸,張良娣和李輔國進一步謀害李俶的時候,唐肅宗堅決不聽他們的了。

另一個,是李倓的大哥,後來的唐代宗,李俶。

李倓冤死的時候,他正領軍在外,聽到李倓的罪名之後,痛哭流涕,一直說弟弟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

他把這件事一直記到了登基之後。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第8張

唐代宗登基不久,就把李倓追封爲齊王。皇帝的兄弟,都封爲親王,這還是一個正常的追封。

沒過多久,唐肅宗又提出了一個震驚世人的提議:他要追封李倓爲皇帝。

就連一直爲李倓說話的李泌,此時都很驚訝,告訴唐代宗:一般像這種情況,想要額外加恩的話,都是追封爲太子。

唐代宗卻說:這是因爲祖宗對兄弟友愛,而不像李倓,是真正立有大功的。

就這樣,唐代宗破格追封李倓爲“承天皇帝”。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哥哥追封弟弟爲皇帝的案例。

06、死因之謎

在史書上,詳細記載了李倓是怎麼勸說李亨不要跟唐玄宗去四川,要留下來率衆平叛,詳細記載了李倓是怎麼一路把李亨護送到靈武登基,也詳細記載了李泌是怎麼述說李倓的冤情、李俶怎麼追封李倓爲皇帝。

就連唐代宗的兒子唐德宗登基之後,都還一再地提起這個冤死的叔叔。

然而,史書對於李倓之死,卻一筆帶過,只說了一句:張良娣和李輔國陷害他,說他要謀害李俶。

誠然,李倓在唐肅宗登基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也僅此而已了,在漫長的安史之亂立,這樣的功勞不算什麼,不至於讓唐肅宗忌憚到,時刻提防着他是第二個李世民或李隆基,也不至於讓唐代宗追念到,要力排衆議追封他爲皇帝。

這不禁讓人懷疑,李倓之死,是否另有隱情?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第9張

我們再來看看,在唐朝,從來沒有當過一天皇帝,死後卻能被追封爲皇帝的,除了李倓之外,都是什麼人:

唐高宗李治的嫡長子李弘,當了20年太子,因病早逝,被追封爲“孝敬皇帝”;

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根據嫡長子繼承製,本該被立爲皇太子,卻因爲李隆基有功,自願把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去世後被追封爲“讓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的長子李琮,根據嫡長子繼承製,本該被立爲皇太子,卻因爲臉上受傷破相,有損形象,只被封爲親王,去世之後,先被追封爲太子,後被追封爲“奉天皇帝”。

這3個人,都是本該成爲皇帝,卻因爲各種原因錯失皇位的人。

而李倓,上有兩個健康的哥哥,本人又是庶出,從來沒有接近過皇位,也沒有留下什麼需要安撫的勢力,爲什麼也能被追封?

甚至,李俶在追封的詔書裏還說:“不及讓王之禮,莫申太弟之嗣”,意思是,自己來不及禪讓皇位,沒能把他封爲皇太弟。

就算是追封詔書,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兌現的承諾了,也不至於把話說到這程度。這讓唐代宗的兒子情何以堪啊。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第10張

因此,我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李倓距離皇位,可能比史書上表現出來的,要近得多。

甚至於,李俶認爲,如果李倓活着,皇位本該是李倓的。

李成器把皇位讓給李隆基,是因爲,沒有李隆基,李旦就無法登上皇位。

那麼,是不是有一種可能,沒有李倓,李亨就沒法登上皇位呢?

而能對李亨登基這件事造成這麼大影響的,就只有馬嵬坡之變了。

馬嵬坡之變的全過程,一直是一個謎。這件事最終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太子李亨,他藉此擺脫了李隆基,登上了皇位。

但是太子李亨這一邊的人,在這件事情裏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呢?陳玄禮殺死楊國忠,是他一人所爲,還是太子那邊的人暗中授意他?

我覺得,有一種很大的可能就是,太子那邊出面的,是李倓。

他瞞着父親李亨,一手締造了馬嵬坡之變,又發動百姓攔住李亨,想辦法讓李亨自立,進而把李亨送到靈武登基。

這也是爲什麼,在所有人都不知道去往何處的時候,唯有李倓清晰地說出了,要去靈武。他早就計劃好了一切。

我認爲,唯有這樣,李倓的功勞纔會大到,李亨一看到他,就想起李世民和李隆基,因爲一句沒有任何一句的讒言,就慌不迭地把他賜死,李俶纔會覺得,皇位本該是他的,不顧一切要追封他爲皇帝。

不過,這只是我的一種猜測。

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在馬嵬坡到底發生了什麼,李倓之死,有什麼隱情,和馬嵬坡是否有關,都只能等待未來的考古新發現了。

李倓:幫助父親登上皇位,卻過早地含冤而死 第11張

07、總結

弟弟的功勞,比本該立太子的哥哥大,這樣的事,在唐朝歷史上,總共發生過3次。

第一次,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二人互不相讓,父親李淵選擇了放任,既下不定決心支持李世民,也下不定決心讓李世民出局,最終釀成血腥的玄武門之變。

第二次,是李隆基和李成器。李成器毫不猶豫地退出競爭,父親李旦也全力支持李隆基,這是一個大團圓結局,後來李隆基還追封李成器爲皇帝。

第三次,是李倓和李俶。兄弟二人並沒有相爭的跡象,安史之亂也還遠未平息,父親李亨卻由於內心的恐懼,處死了李倓這個他最善於帶兵打仗的兒子,搞得人心惶惶。

或許,李倓的命運,就是沒有得到立功機會的李世民,和沒有得到父兄支持的李隆基,的另一種鏡像人生吧。

他有才華,有能力,有功勞,卻沒有施展的機會,就早早死去,最終只能成爲歷史上的一個小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