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八賢王允禩很有才能,爲何會在奪嫡中失敗?

八賢王允禩很有才能,爲何會在奪嫡中失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直到今天,康熙晚年那一段皇子奪嫡,仍然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一段史實,數清朝幾百年歷史,或許再沒有一段時期,能像康熙晚年一樣,因爲皇位爭儲,而在朝堂後宮掀起如此大的風浪,也再沒有在哪一段時期,能像那段時期一樣,出現衆多有才能有手段的皇子。

的確,對於皇帝來說,向來繼承人的選擇,就是一大頭疼問題,選擇一個繼承人不難,難得是要選出一個真正具備實力,能夠管好天下的繼承人。君不見,乾隆在繼承人問題上遲遲下不了決斷,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爲遲遲找不到一個足以託付江山的人才。

八賢王允禩很有才能,爲何會在奪嫡中失敗?

對於康熙來說,他幸運的是少了這個問題的煩惱,他的兒子們個個都很爭氣;然而不幸的卻也是因爲爭氣的兒子太多,而皇位又只有一個,纔有了讓他頭疼不已的九龍奪嫡之爭。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兩位主角就要算是四皇子和八皇子了。大家都知道,最終是四阿哥胤禛脫穎而出,成爲了大清的繼承人,而在他的鐵血手腕下,大力徹查貪腐,也確實爲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而八阿哥雖然最終爭儲失敗,可是也沒人懷疑他的能力,在很多史學家眼裏,即便是八阿哥登基,以他的能力也能有一番作爲。就連雍正帝都說:胤禩爲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甚至承認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與相當”。

然而,在這場奪嫡中,八阿哥卻是以一種慘烈的方式敗了下來,論聲望,他在大臣皇子中聲望最高;論實力,他也不缺,文武雙全,也曾辦成過不少事情;論康熙的看重,康熙也曾對他甚是喜愛,17歲就封他爲貝勒,爲當時年齡最幼者。此後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適其出塞時與皇三子胤祉一同辦理政務。並且曾幫助裕親王福全料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等事宜。

八賢王允禩很有才能,爲何會在奪嫡中失敗? 第2張

然而,最終,卻是康熙親自斬斷了八阿哥爭儲的所有可能性。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前往熱河,八阿哥本該隨侍在側,然而因爲母親忌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跟隨康熙身邊。這原也沒有什麼,然而壞就壞在他託太監送給康熙的老鷹奄奄一息,令康熙十分震怒,認爲八阿哥在詛咒自己,當即召諸皇子至,再責胤禩, 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史稱“斃鷹事件”。徹底斬斷了八阿哥爭儲的可能性。

其實最開始,八阿哥也是備受康熙喜愛的,是什麼讓康熙改變了心意呢?原因就在於第一次廢太子。當時,皇太子胤礽犯下過錯,康熙震怒之下廢了太子。但是當時康熙並沒有完全的下決斷,對於廢太子胤礽,他仍然抱有希望,想要復立太子,和大臣私下談話時也有流露出此意。當他以爲時機差不多了,在朝堂上提出,讓大家在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爲新太子,並說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當時康熙想的本來是,大臣們都瞭解他的心意了,應該會說復立廢太子,到時候他再順杆而下,恢復廢太子的儲君位。然而,讓康熙沒有想到的是,事情沒有按照他想象的進行,朝中大臣反而聯名推舉八阿哥胤禩。這讓康熙詫異又憤怒不已,不知不覺間,八阿哥的勢力已經成長到一個他都沒有想到的高度。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琅琊榜》中的劇情,祁王寬厚賢德,無論是朝堂內還是朝堂外,都深得人心,得人心到樑帝都不由得懷疑,只要祁王振臂一呼,天下都會聯合祁王反了自己,自己當皇帝的威嚴何在?這大抵是大多數爲人君者的心情,他們當然是父子,可在父子之前,他們更是君臣,當臣子威脅到了君主的地位,君主首先就會想盡辦法剪除臣子的羽翼,哪怕那個人是自己的兒子。

正因如此,康熙對八阿哥的態度一落千丈,屢屢在朝堂上打壓他。八阿哥何等精明,他並非不知道康熙對自己的打壓忌憚,也知道康熙最痛恨自己結黨營私。但是擺在八阿哥面前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他母家卑微,並無勢力可依仗,他能依靠的只有朝臣阿哥,想要獲得其他人的支持,私下裏自然不能缺少聯絡。而這在康熙眼裏,這卻是無法忍受的結黨營私。

所以,要麼和朝臣斷絕往來,也就相當於斷絕了自己爭儲的念頭,安安分分做個皇子,康熙纔不會忌憚他,但這顯然不是有野心的八阿哥能做出來的選擇;他只能繼續謀奪下去,結交朝臣,暗中部署,然而等康熙的雷霆手段下來,一切又都化爲烏有了。

其實,基於康熙的立場,打壓八阿哥,除了厭惡他結黨營私以外,或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八阿哥不是他理想中的那個皇帝。康熙晚年,貪污之風盛行,朝政腐敗,其實王朝已呈頹敗之相,康熙對這一切心知肚明,然而他已經無力去改變,下一任皇帝更需要的是雍正這樣有着鐵血手腕,能夠毫不留情去治理官僚隊伍,改善民生的皇帝,也正是因爲有了雍正十三年的勤政,纔有了後來的康乾盛世,否則清朝應該早從康熙晚年就呈衰敗之相了。而若是八阿哥繼承皇位,他本身就是靠朝臣的支持才能走上皇位,一旦登基,雖然也有實力,但必定不能做到像雍正那樣不顧情面的打壓朝中大臣,朝政改革必定難以進行,或許也沒有後來的盛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