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啓能平定藩王作亂,爲何朱允炆卻失敗了呢?

劉啓能平定藩王作亂,爲何朱允炆卻失敗了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中國封建王朝誕生以來,就有郡縣制和分封制兩種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一般來說郡縣制的好處多於分封制。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朝代還是不得不採用分封制,卻也遭到不同程度的反噬。周朝分封而王權衰落,漢朝分封而七國之亂,晉朝分封而八王之亂,明朝分封而靖難之役。對待分封制做大的地方藩王,一般的皇帝都會削藩。奇怪的是,同樣是削藩,爲什麼漢景帝能夠削藩成功,而建文帝卻失敗了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劉啓能平定藩王作亂,爲何朱允炆卻失敗了呢?

漢景帝劉啓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本來是個沒有繼承權的兒子,可惜漢文帝四個兒子夭折,才輪到劉啓繼位。生於深宮大院,青少年時代的劉啓是個紈絝子弟,脾氣暴躁、性格衝動,一次與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一言不合發生爭執,劉啓抄起棋盤就向對方砸去,結果失手砸死了。劉濞的父親劉仲是劉邦的二哥,出了這樣的事,漢文帝趕緊向劉濞道歉,劉濞當然不好向皇帝追究責任,可是殺子之仇可是忘不了的。漢文帝經常訓斥劉啓,可是收效甚微,非常失望。好在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劉啓真的浪子回頭了,32歲登基後已經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不僅繼續推行漢文帝制定的政策,還將漢朝的繁榮推向了新的高度,史稱文景之治。可惜盛世的背後仍然潛伏着危機,最大的問題就是藩王勢力太強,威脅到了中央,漢景帝預感吳王劉濞早晚得反,也爲早年失手殺掉他的兒子很後悔。爲了消滅隱患,他採納了晁錯的削藩策略,先從楚王、趙王等開始削減封地,小試牛刀。

接着就是向吳王劉濞下手,剝奪了他的會稽、豫章兩個郡。吳國面積不小,且劉濞一直在擴充勢力,雖然有反心,卻苦無造反的藉口。漢景帝削藩,給了劉濞最好的起兵藉口。劉濞發動多年來積累的人脈資源、戰略資源,徵兵二十多萬,聯合楚王、趙王等打着“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面對大兵壓境,漢景帝慌了手腳,有大臣建議殺了晁錯就可平息叛軍。漢景帝果斷殺了晁錯,沒想到劉濞認爲皇帝軟弱可欺,反而繼續推進。漢景帝十分後悔殺了晁錯,也知道必須用武力才能平定叛亂,他派周亞夫帶領漢軍迎戰。

叛軍猛攻樑國,周亞夫不爲所動,即使皇帝下詔也不救援。因爲漢景帝曾經酒後失言要傳位給弟弟樑王劉武,所以即使沒有支援,劉武也拼命防守。聯軍無奈,只好移兵攻打周亞夫,周亞夫正面堅守不出,背地裏卻派人截斷了叛軍的糧道。

七國叛軍糧草不濟又求戰不得,三個月後軍心大亂只好退兵,周亞夫帶領精兵追殺,只三個多月便平定了七國之亂。說起來漢景帝能平定七國之亂,多虧了周亞夫這位將軍,他的父親周勃是開國功臣,劉邦晚年大殺功臣,卻唯獨留下了周勃、陳平等幾個忠心耿耿的人,爲漢朝的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然更重要的是,漢朝初期佔據的版圖大概就是戰國末年秦國故地,整體實力堪比當年的大秦帝國。七國的版圖大多是一些邊緣地帶,政府軍能征善戰,七國聯軍不過是一羣烏合之衆,酷似合縱的六國聯軍。劉邦把難管理的異姓諸侯王通通消滅,劉姓諸侯王實力普遍不是很強,七國聯軍只有吳國早有預謀、準備充分。建文帝就沒有那麼好運了!其實明朝中央的實力很強,但地方威脅中央是早晚的事,所以註定建文帝要削藩。朱元璋曾經問朱允炆怎樣削藩,朱允炆說用愛感化那些叔叔們,可真到了削藩的時候,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劉啓能平定藩王作亂,爲何朱允炆卻失敗了呢? 第2張

周王朱橚被貶爲庶人禁錮南京,代王朱桂被貶爲庶人,湘王朱柏自焚而死,齊王朱榑被貶爲庶人禁錮南京,岷王朱楩被廢爲庶人。一年之內就削掉了朱元璋的五個兒子,朱柏還是被士兵僞裝成商隊突襲王府控制住的,手段比較狠,當然燕王朱棣纔是最終的目標,可惜在面對怎樣處理朱棣的問題上,朱允炆的核心團隊出現了分歧。

朱元璋大殺功臣,但也留下了幾位輔國之臣,包括黃子澄、方孝孺、齊泰,齊泰主張擒賊先擒王,削藩從朱棣下手,黃子澄卻主張先問責其他諸王,最後才向朱棣開刀。經過一番爭論,纔有了一年之內削去五王的做法。朱允炆派親信防範朱棣,朱棣只好裝瘋賣傻,背地裏卻充實衛軍、加緊練兵,坦白說如果第一個削朱棣,用對付朱柏的辦法,說不定早就成功了。

朱允炆命張昺爲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爲北平都指揮使司掌控北平,其中張信是朱棣的老部下,當削奪朱棣王號的詔書送達北平,張信立即就投降了朱棣。朱棣趁機擒殺了張昺、謝貴,部將張玉、朱能連夜奪下了北平九門,朱棣以“誅殺奸臣齊泰、黃子澄爲名,爲國靖難”,誓師出征,這場長達四年之久的權力之爭被稱之爲“靖難之役”。

建文帝很慌,朱元璋把能征善戰的武將殺光了,開國大將只剩下耿炳文,擅長防守,這是他沒有被殺的原因之一。朱允炆派耿炳文掛帥,出兵30萬討伐朱棣,卻遭遇突然襲擊,先敗於雄縣後敗於真定,朱允炆只好派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而朱棣親自襲擊了寧王朱權,得蒙古騎兵朵顏三衛,實力大增。

整個靖難之役,朱棣勝多敗少,但損失慘重,反觀朝廷雖然損失更多,但兵源、糧草不斷,盛庸、鐵鉉、徐輝祖等也讓燕軍吃了不少苦頭。朱棣得知京城空虛兵力不足,於是率軍一路南下直指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城引入燕軍,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允炆的失敗有很多原因,朱元璋文臣武將殺得太多,只留下三個“書呆子”,根本不懂打仗。武將前面說過,只留下了擅長防禦的耿炳文,但凡留下與朱棣有過節的藍玉,靖難成功的機率就得降低一大半。其次擒賊先擒王,削藩應從燕王朱棣開始,第一年削五王的藩地,給了朱棣充分的準備時間。

朱允炆任用李景隆,卻不信任徐輝祖,他倆和朱棣都沾親帶故,咋就不能一視同仁呢。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是朱棣的表哥,那麼李景隆得叫朱棣一聲四表叔。徐輝祖是大將徐達的長子,他的大妹妹是朱棣的皇后,因此朱棣應該稱呼徐輝祖一聲大舅哥。但李景隆是個坑貨,卻受到建文帝的重用,徐輝祖忠心耿耿,卻不受建文帝重用。

再者就是宦官的問題,其實還是朱元璋的問題,朱元璋防止宦官干政,所以非常不信任宦官。到了建文帝一朝,對待宦官仍然管教很嚴格,他們纔會出賣建文帝,向朱棣報告南京空虛。靖難之役中後期,如果不是直取南京,以朱棣戰場上的耗損來看,拖得越久勝算越低。

七國之亂與靖難之役是漢朝與明朝面對削藩叫上的答卷,背後反映的是一個朝代政治制度融合的問題。開國初期需要自家人管理封地,幾十年以後君臣、親戚關係生疏,皇帝想要加強君權,最後只得兵戎相見。

同時劉邦和朱元璋都是中國古代大殺功臣的開國皇帝,如果仔細看的話,還是有分別的。劉邦殺的大部分是後代難以掌控的異姓諸侯王,他們大部分都掌握着封地的稅收和軍隊,劉邦的這個後代也就是相對懦弱的漢惠帝劉盈。而朱元璋殺的也是後代難以掌控的文臣武將,而這些文臣武將都是早期和朱元璋同甘共苦的人,他們大部分只有爵位沒有軍隊,只有食邑沒有封地。

劉邦大殺異姓王尚且留下了陳平、周勃保駕護航,而朱元璋留下的黃子澄、方孝孺、齊泰、耿炳文,撐不起建文帝一朝。所以漢景帝有驚無險地平定了七國之亂,而建文帝就很難擺平靖難之役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