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三國時期,爲什麼會出現幾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三國時期,爲什麼會出現幾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三國時期,爲什麼會出現大量的以少勝多戰役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三國時代的生產力,難以支撐規模太大的軍隊。三國時期的中國,還處於封建社會的早期,四大發明裏面,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還都沒有出現,只有造紙術出現了,卻仍然沒有大規模普及,當時的媒介主體仍然是竹簡而不是紙張,這些都體現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落後,生產力的落後,對軍事方面更是影響深遠。

比如農耕技術落後,就必須要靠更多的人去種植更大面積的土地,才能夠收穫更多的糧食,去供養規模宏大的軍隊,可是某個時期的人口總數是基本固定的,種地的多了,打仗的就少,打仗的多了,種地的就少,如果硬要拼湊一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軍隊,那麼此時必然要有大片的土地無人耕種,糧食產量就必然要下降,時間一久,規模龐大的軍隊就容易出現糧荒,進而造成戰鬥力的急劇下降!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三國演義裏,曹操、袁紹、諸葛亮這些當世豪傑們,動不動就被糧食問題所困的根本原因。

三國時期,爲什麼會出現幾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比如冶煉技術落後,就無法爲前線士兵提供足夠的武器,別看當時的名將們手裏的武器滿目琳琅,什麼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的,但那也只是將軍階層們纔有的特權,大部分的下層士兵們手裏拿的可能是粗製濫造的兵器,甚至只是鋤頭、木棍,特別是人多的時候,武器供不應求的問題就更加明顯,正因如此,孫劉抗曹的時候,東吳堂堂一個國家,居然連區區10萬支箭都造不出來,只能通過"草船借箭"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來補充武器。

比如通訊方式落後,軍隊的規模越大,越容易產生尾大不掉的效應,特別是前沿部隊一旦發生潰退的時候,連指揮部門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中軍和後軍就更一頭霧水了,因此,潰退行爲一旦失控,就會形成不可逆轉的自相踐踏現象,人數越多,死的越慘,袁紹在跟曹操的官渡之戰中,就發生了此類現象,70萬大軍兵敗如山倒,還有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三國時期,爲什麼會出現幾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第2張

也就是說,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一支規模過於龐大的軍隊,不光沒有強大的戰鬥力,反而有着釀造慘敗的潛質,而一支規模適中的軍隊,更容易管理、訓練和指揮,常言道:"過什麼河,脫什麼鞋,有多大屁股,就穿多大褲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魏蜀吳三國雖然動輒號稱擁有幾十萬、幾百萬大軍,其實他們各自手中的王牌,也就是那幾萬精銳部隊而已。

第二,三國時期的戰爭總數龐大,以少勝多戰役的次數自然就跟着水漲船高了。衆所周知,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戰爭極其頻繁,其中有一個令人瞠目的數據是,國內總人口從東漢時期的6000萬下降到三國時期的不足1000萬,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戰爭有多麼的頻繁和殘酷。據不完全統計,三國時期除了三大戰役以外,廣爲人知的還有漢中戰役、徐州戰役、潼關戰役、諸葛亮六次北伐、姜維九次北伐等等61場大型戰役,再加上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戰役,整個三國史簡直堪稱是一部戰爭史了,在如此龐大的戰爭總數爲分母的前提下,出現幾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爲分子,也就不足爲奇了。

三國時期,爲什麼會出現幾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第3張

第三,"倖存者偏差"現象的存在,也進一步固化了"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特別多"這一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魏國強大的實力面前,東吳和蜀漢就是典型的"倖存者",我們在"倖存者"的存在已成歷史既定事實的情況下,去拷問"以少勝多的概率"這個問題,從邏輯學的角度看,這本身就是捨本逐末的,正確的邏輯應該是"正因爲三國時期發生了大量的以少勝多,才產生了三國這個亂世",而不是"三國時期爲什麼有大量的以少勝多"。

結語:綜上所述,落後的生產力、戰爭總數的龐大、倖存者偏差,這三點原因就是"三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以少勝多"的根本原因。當然了,具體到某一場戰役中,還有袁紹昏庸、曹操輕敵、陸遜用計等等具體原因,但這就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