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朱祐樘的明泰陵修建的時候背後有哪些故事?

朱祐樘的明泰陵修建的時候背後有哪些故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明泰陵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那麼其修建的時候背後有哪些故事?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孝宗朱祐樘,明朝第十代皇帝。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紀氏所生的孩子。他是憲宗皇帝的第三個兒子,成化六年(1470)七月三日生,成化十一年(1475)十一月八日立爲皇太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七日病逝於乾清宮,享年36歲,諡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泰陵。

朱祐樘的明泰陵修建的時候背後有哪些故事?

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後。《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後,即着手籌辦孝宗喪事。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和司禮監太監戴義對武宗說:“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臺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的人,前去複視一次。他還提議:“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着,庶可安奉神靈,爲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禮部亦贊成這個提議。於是,武宗命太監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臺看視,最後確定在那裏營建孝宗陵寢。

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園正式興工,並定陵名爲泰陵。太監李興、新寧伯譚佑、工部左侍郎李釒遂提督工程,五軍都督府及三大營官軍上萬人供役,歷時四月,玄宮落成,於該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將孝宗葬入陵內。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園的地面建築也全部告成。整個陵寢建築按《明武宗實錄》記載包括:“金井寶山城、明樓、琉璃照壁各一所,聖號石碑一通,羅城周圍爲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門三座,香殿一座爲室五,左右廂、紙爐各兩座,宮門一座爲室三,神廚、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橋五座,神宮監、神馬房、果園各一所”。

朱祐樘的明泰陵修建的時候背後有哪些故事? 第2張

泰陵營建雖然只有10來個月的時間,但卻不是一帆風順。祝允明《九朝野記》和孫緒《無用閒談》曾記載,泰陵營建中在開挖玄宮金井時,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噴不止”。吏部主事楊子器親眼看到,如實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風水觀念中,金井出水,被視爲不祥。這樣一來,泰陵非改址不可。當時的督工太監李興,爲武宗所寵信,不可一世。他見有人對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見,十分氣惱。工部左侍郎李釒遂,希望陵寢儘快工成,也認爲楊子器多言。他們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說楊子器“誹謗狂妄”,武宗不問青紅皁白,下令將楊子器關進大獄。其他知情-見狀再也不敢提這件事,更不敢爲楊子器分辨求情。

恰巧,這時有個新被起用的知縣,莆田人邱泰,來到京城,見京城對這件事議論紛紛,就上疏說:“子器比奏甚有益,蓋泰陵有水,通國皆雲。使此時不言,萬一梓宮葬後有言者,欲開則泄氣,不開則抱恨終天。今視水有無,此疑可釋。”武宗覺得有理,命司禮監太監蕭敬押解楊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