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孫權殺關羽的原因中,有哪三個流傳甚廣的原因不可信?

孫權殺關羽的原因中,有哪三個流傳甚廣的原因不可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孫權殺關羽的原因,被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劉備執意發動夷陵之戰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襄樊之戰中,孫權背信棄義,突襲盟友後背,導致關羽敗走麥城,在圍獵關羽時,孫權下達的命令是“羽至即斬”。

關羽是劉備二弟,鎮守戰略要地的一方大將,在劉備陣營裏的地位非比尋常。按理說,孫權突然襲擊,已經達到了收回荊州的目的,可以俘虜關羽,然後與劉備談條件,最終通過釋放關羽來緩和吳蜀之間緊張的局勢。

殺掉關羽,似乎害處更大;俘獲關羽,似乎好處更多。既然如此,孫權爲何毫不猶豫地殺死關羽?其實,後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就與之有關,只是被史書隱藏得很深!

孫權殺關羽的原因中,有三個流傳甚廣的原因不太可信。

一,孫權求親受辱。

關於孫權殺關羽的原因,陳壽在《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沒有說明,但他與司馬遷一樣,喜歡通過一些小事作鋪墊,以此暗示孫權要殺關羽的原因。

孫權曾向關羽求親,即他兒子娶關羽之女,結成兒女親家,結果關羽辱罵來使,拒絕結親,惹得孫權大怒。

以筆者之見,這件事根本不可能引起孫權“怒而殺羽”,原因分爲兩個方面:

首先,關羽是劉備手下在外鎮守一方的大將,怎麼可能輕易與他國國王結親?如果結親,劉備會怎麼想,準備兩頭下注,不再忠於蜀國?因此,關羽大聲辱罵吳國求親使者,他自身性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做給劉備看,以示自己的忠心。

其次,孫權一直想要奪回荊州,而荊州由關羽鎮守,那麼最好的結果是關羽投奔吳國,因此孫權以結親爲試探,以此拉攏關羽。無論成功與否,都可能離間關羽與劉備的關係。當然,關羽採取激烈手段拒絕,以向劉備表忠心,這一點孫權不可能沒有預案。換言之,關羽辱罵使者什麼的,孫權應該早有準備,畢竟求親本來就是一個陰謀。

孫權殺關羽的原因中,有哪三個流傳甚廣的原因不可信?

二,關羽亂開“地圖炮”。

魏國郎中魚豢撰寫的《典略》中,還有一種說法,即當時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援軍動作緩慢,於是“羽忿其淹遲,又自己得於禁等,乃罵曰:狢(hé)子敢爾!”

所謂“狢子”,《魏書》解釋是“中原冠帶呼江東之人,皆爲狢子,若狐狢類雲”,因此猶如今天的地圖炮。

三國時期,中國最文明的地區在中原,長江以南還很荒蕪,後來經過孫權開發,直到南宋時才超越北方。因此,當時中原人瞧不起南方,經常會開地圖炮。

問題在於,關羽地圖炮打向孫權,孫權會不會因此“怒而殺羽”呢?其實也不可能,作爲東吳大帝的孫權,在那種三國紛亂中,不可能因爲被別人罵了一句,就此殺死身份地位非比尋常的關羽,從而導致兩國交惡。或許,孫權殺關羽與此有一定關係,但必然不會是主要原因。

三,孫權要斬草除根。

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史書上留下過很多教訓,夫差不滅越國,龐涓不殺孫臏,最終都釀成大禍。晉朝王隱的《蜀記》中,認爲孫權殺關羽,是爲了斬草除根。

《蜀記》記載: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爲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當年,曹操沒有殺掉關羽,致使今日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被嚇得準備遷都。因此,孫權考慮到關羽不可能投降,吸取曹操的教訓,於是就殺了關羽。

不過,這段記載不可信之處在於,當時孫權坐鎮江陵,關羽被殺於臨沮,兩者相差二三百里,來回至少二天,而當時潘璋是俘虜關羽之後立即處死。因此,《蜀記》中孫權所說的話不可信。

孫權殺關羽的原因中,有哪三個流傳甚廣的原因不可信? 第2張

如果上述三個原因不可信,那麼孫權殺關羽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首先,孫權討好曹操,向曹操表明對蜀態度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關羽圍困樊城時,孫權寫信給曹操,請求爲朝廷效力,允許他討伐關羽,並請求消息保密。當然,曹操權衡之後,希望孫權與關羽互相爭鬥,順便也解開樊城之圍,於是就將消息傳給了關羽,但關羽猶豫不決,不願撤兵離開,最終敗走麥城。

孫權殺死關羽之後,立即就將他的首級送給了曹操。

不久之後,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爲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以前,孫權只是實際佔領南方,但此時孫權擁有了名義上的合法性。

由此不難看到,孫權與曹操存在利益交換。但問題在於,孫權可以俘虜關羽,然後將關羽交給曹操處置,一樣可以獲取相關政治利益,但爲何偏偏要殺死關羽呢?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讓曹操一度非常狼狽,即便曹操再喜歡關羽,想必此時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些疙瘩。況且,曹操手下很難喜歡關羽。因此,孫權殺關羽存在討好曹操勢力的成分。

更爲重要的是,關羽身份不凡,殺掉關羽預示着吳國對蜀國宣戰,孫權、曹操、劉備都知道這一點,因此孫權斬殺關羽,還將關羽腦袋送給曹操,肯定是向曹操表明對蜀漢的態度,但另一方面與孫權的戰略野心有關。

孫權殺關羽的原因中,有哪三個流傳甚廣的原因不可信? 第3張

其次,孫權突襲荊州,真正目的是意在滅蜀。

孫權突襲荊州,只是計劃的第一步,他真正的意圖是佔領益州、滅亡蜀國。

赤壁之戰後,周瑜提出“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爲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由於形勢變化,該戰略被暫時擱置。

襄樊之戰時,孫權的機會來了,他首先迷惑曹操,其次突襲了關羽,接下來孫權並未止步,而是追入川中,陸遜等屯兵巫縣,計劃佔領益州的意圖昭然若揭。

《三國志·周泰傳》記載:“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三國志·劉璋傳》記載:“孫權殺關羽,取荊州,以璋爲益州牧,駐秭歸。”

當時,漢中與益州都在劉備手裏,但孫權已經拜周泰爲漢中太守,以劉璋爲益州牧,滅蜀之心非常明顯。當然,蜀漢反應非常迅速,立即嚴守各個關卡,最終孫權滅蜀的計劃沒能得逞。

孫權的目的是滅蜀,軍事行動已經展開,與蜀國已無緩和餘地,也沒有必要緩和。在此情況下,殺掉不可能投降的關羽,以及一批蜀國官員,其實屬於正常操作。況且,殺掉敵方大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士氣。

如果孫權只想獲取荊州,那麼俘虜關羽之後,最爲有利的做法是不殺關羽,與蜀國在荊州的相關官員,然後用他們來緩和與劉備的關係。

綜上可見,孫權殺關羽的原因,或許與關羽口無遮攔有一定關係,但主要原因必然在這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討好曹操勢力,表明吳蜀決裂之餘又迷惑曹操,達到吳軍迅速攻佔益州時,曹操來不及干涉的目的;一方面是孫權計劃的終極目的是滅蜀,殺掉關羽屬於正常操作。

只是孫權沒能攻下益州,終極計劃破產,所以殺關羽就成了一記臭棋。

劉備執意發動夷陵之戰,爲關羽報仇只是表面原因,實際上與孫權此次行動有關。當時,諸葛亮等人都沒有勸阻,只有趙雲等幾個委婉勸說,原因在於實在不好勸,說到底孫權做得太過分了。因此,無論是凝聚士氣,還是爲了復仇,或者重塑威望等,劉備都必須要與東吳打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