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人學習外語嗎?他們學外語的目的是什麼?

古人學習外語嗎?他們學外語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外語作爲高考必考的一門科目,一直很受大家的關注,而且很多父母更是從小就開始教孩子學習外語。而且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開放,中國與國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外語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那麼古人到底學不學外語呢?他們又是如何做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古人學習外語嗎?他們學外語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在古代學習外語是非常少見的,古代最需要學習外語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出海經商的商人、需要向別國傳遞文化的僧侶。就比如漢唐盛世絲綢之路上各國的商人,他們需要進行溝通交流。唐宋時期,中國雖然有許多外國人,但朝廷並未開設外語課程,而是有個叫做“四夷館”的地方,專門負責翻譯各國文字。“夷”本身就帶有貶義,從四夷館這個名字可以看出古代王朝統治者對待外國人的不屑態度,自然更不會提倡學習他們的語言。

這種情況直到清朝纔出現了變化。清朝末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強勢介入,閉關鎖國的清朝被迫打開國門,隨着與外國的交流日漸頻繁,學外語才逐漸興起。而在更早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的強國之一,別人來拜訪一般都是需要學習中國話。

雖然清政府過於自大和迂腐,一直被後世所詬病,但在清朝歷史上也出現過比較開明的皇帝,康熙就是其中之一。作爲開創了康乾盛世的明君,康熙帝的眼光確實非同一般。當年康熙帝在與俄國的談判中,他意識到精通俄語與拉丁語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後,很快就設立了“內閣俄羅斯文館”,讓八旗子弟學習俄文,以備翻譯。

古人學習外語嗎?他們學外語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到了雍正年間,又從四譯館中分出“西洋館”用來學習外語,並且以《華夷譯語·拉氐諾話》作爲教材。《華夷譯語》原本是洪武年間朝廷編纂的一部蒙漢對譯辭書,後來又擴充收錄多個語種,成爲中國近代早期的外文譯漢文的官方辭書。不過,《華夷譯語》沿襲了歷史上漢譯佛經的體系,也就是用漢字注音,和現在用音標註音完全不同。

後來的光緒皇帝也在學習外語這件事上非常用功,雖然作爲一個傀儡皇帝,光緒並沒有在政治上有傑出的貢獻,但是他身爲皇帝帶頭學習當時所謂的“蠻夷語”,同時想靠着“戊戌變法”來改變現狀,這些都是他頗具膽識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