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朱元璋當初爲什麼要閉關鎖國 這個鍋最後爲何落到清朝身上

朱元璋當初爲什麼要閉關鎖國 這個鍋最後爲何落到清朝身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朱元璋搞出的閉關鎖國,爲何讓清朝背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漢唐時期的中國,是非常開放的。漢朝積極向外拓展,漢武帝時期,先後派遣了張騫、常惠、蘇武等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之路,也就是陸上絲綢之路。

唐朝是一個兼容幷包的王朝,大量西方人到中原來做生意,貿易往來絡繹不絕。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是在唐朝興起的,當時的名字叫“廣州通海夷道”。東南亞、印度、紅海沿岸、東北非等100多個國家的人,都曾經通過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前來大唐學習、經商。

宋朝承襲了唐朝的開放政策,向海外輸出了大量的瓷器、茶葉、絲織品。元朝就更別提了,東西方差點兒都成了他們家的地盤了。因此各種“色目人”在元朝做生意甚至做官。著名的馬可波羅,就是那時候來到中國的。當時的福建泉州港號稱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

可到了明朝,情況發生了變化。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以後,頒佈了一個詔令:寸板不許下海。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海禁政策,俗稱閉關鎖國。那麼老朱爲啥要這麼搞呢?

朱元璋當初爲什麼要閉關鎖國 這個鍋最後爲何落到清朝身上

一、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主要是防止大明朝被顛覆。

朱元璋這一生中的勁敵是非常多的,元朝末年羣雄割據,陳友諒實力強大,張士誠有錢,方國珍水師強悍。除此以外,元朝的王保保也是個厲害的角色。

朱元璋能逐一解決這些對手,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所以說,老朱的大明朝,來之不易啊,他非常珍惜這個勝利的果實。

在這些對手當中,方國珍的實力並不算大,但是方國珍集團有一個特點,他們的水師非常強大。沒法子啊,方國珍本人就是走私起家的,他的地盤又在浙東,靠着大海。所以說方國珍手底下的兄弟們,都是熟悉水性的人。

這麼一來方國珍組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也就順理成章了。方國珍投降朱元璋以後,其實方國珍的部下們,並沒有全都投降,他們選擇繼續和朱元璋鬥法。

老朱也很無奈啊,因爲方國珍、張士誠的餘部,匯合在一起,組建起了一支強大的海盜力量。而老朱自己這邊的水師,壓根對付不了這些海盜。

朱元璋當初爲什麼要閉關鎖國 這個鍋最後爲何落到清朝身上 第2張

這些海盜,也就是後來的倭寇。因爲他們和日本浪人聯合在了一起,因此成了臭名昭著的倭寇。

最要命的是,這些海盜的家裏人,都還居住在大明朝。因此他們攻打沿海地區的時候,往往都能夠得到當地的人暗中幫助。

老朱被這幫人搞得頭都大了,明朝的後世君主們也爲此煩惱不已。尤其是嘉靖時期,倭寇的實力幾乎達到了巔峯。

那麼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朱元璋終於決定,還是海禁吧!海禁的原則很簡單,一片船板都不能出現在沿海,不允許任何漁民下海打魚,更不允許任何商人出海貿易。

換句話說,從朱元璋時代開始,閉關鎖國政策,就已經拉開了序幕。其目的很簡單,爲了維護大明朝的統治。

二、隆慶開關,有點類似明朝版的改革開放。

朱元璋把國門給鎖上了,說實話,對當時的大明朝來說,真心沒多大影響。爲啥?因爲明朝是個農業大國,該有的資源明朝都有,吃穿用度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就這麼回事,有點兒類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很多人說,不對啊,朱元璋閉關鎖國,爲啥朱棣時期就搞了鄭和下西洋呢?鄭和下西洋的規模可是相當龐大的,每次都有兩三萬人,大小船隻200多艘,前後歷經7次,途經亞非大陸30多個國家。

鄭和下西洋難道不是和國外進行溝通交流嗎?這怎麼能叫閉關呢?其實這和閉關鎖國一點都不矛盾。明朝是完全斷絕了民間和國外的交流,但是官方還是可以和國外交流的。

也就是說,老百姓你就老老實實在家種地就行了,別想七想八的。真正能和國外取得聯繫的,還得是朝廷的人。而且只有老朱家的心腹纔有這個資格。

就算是這樣,鄭和下西洋,也只進行了7次就結束了,畢竟太燒錢了。此後哪怕是官方,也很少與國外取得聯繫,基本處於徹底閉關的局面。

朱元璋當初爲什麼要閉關鎖國 這個鍋最後爲何落到清朝身上 第3張

閉關鎖國導致的後果,非常嚴重。因爲過去陸地上很多商人都是靠外貿和捕撈海產品過活的,如今切斷了人家的經濟來源,車貸房貸沒錢還,只能鋌而走險,成爲了海盜,也就是後來的倭寇。

所以說,越閉關,倭寇就越嚴重。嘉靖時期的倭寇實力強悍,東南沿海屢遭侵害,而且屢禁不止。打也打不過來,把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差點給忙死。

其實明朝也意識到了倭寇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但是嘉靖皇帝不敢輕易更改祖制,他反正年紀大了,就想這麼混過去。

到了嘉靖的兒子隆慶皇帝上位以後,立馬選擇打開國門,隆慶開關有點兒類似明朝版本的改革開放。雖然只開放了漳州港這麼一個通商口岸,可效果卻非常好。

既然有了合法途徑,大家何必還提着腦袋去做倭寇呢?因此倭寇之亂立馬消停了。戚繼光跑去北方薊州戍邊了,俞大猷則跑嶺南平叛去了。

隆慶開關爲明朝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白銀,據統計,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白銀,都流入到了明朝,可見開放的重要性。

三、清朝的開放程度,其實比明朝強一點。

明朝後期,其實已經開始開放了。雖然程度不是很高,可效果卻非常明顯。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清軍入關以後,明朝的開放戛然而止。這個時候清朝取代了明朝,可當時臺灣依舊獨立於清朝之外,是鄭氏家族的地盤。爲了收復臺灣,順治、康熙再次開啓海禁,宣佈閉關鎖國。

等到康熙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以後,立馬又廢除了遷界禁海的命令,而且一口氣開啓了4個對外貿易窗口,分別是:松江、寧波、泉州、廣州。

所以說,清朝初期之所以富得流油,主要是因爲打開了國門。康熙、雍正年間,大體上都處於開放狀態,清朝的國運也因此蒸蒸日上。

可到了乾隆年間,忽然關掉了其他的所有口岸,只留下了廣州十三行。開放程度嚴重削弱,其他沿海省份的經濟遭受了嚴重打擊。

不過廣州十三行的表現卻可圈可點,使得整個廣東都富得流油。由於廣州十三行是清朝唯一保留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因此這裏也就成了清廷外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號稱天子南庫。

雖說開了歷史倒車,但畢竟還開放了這麼一個通商口岸。清朝末期,被迫開啓了那麼多通商口岸,那就更別提了。因此清朝並不是完全徹底的閉關鎖國,民間和海外的貿易,依舊沒有中斷。

朱元璋當初爲什麼要閉關鎖國 這個鍋最後爲何落到清朝身上 第4張

總結:只有朱元璋到朱厚熜時代,是徹底的閉關鎖國。

縱觀整個歷史,只有這麼一個時代,是徹底的閉關鎖國,完全沒留下一丟丟縫隙。最初大家都不算髮達,所以閉關與否也沒啥關係。

可到了嘉靖時期,海外的科技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突破,明朝還採取閉關鎖國的策略,那就足以使得明朝逐漸走在了人家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