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諸葛亮對於天下局勢的分析很對,劉備爲何還是失敗了?

諸葛亮對於天下局勢的分析很對,劉備爲何還是失敗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隆中對》到底是對是錯,諸葛亮爲劉備制定的戰略真的有問題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先後三次前往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才得以面見,這便是我們所說的“三顧茅廬”。由於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初,我們不妨便來看看此時的天下局勢。

諸葛亮對於天下局勢的分析很對,劉備爲何還是失敗了?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天下形勢的分析,“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末,曹操在擊敗袁紹之後,已是北方霸主,中原地區盡入其手,乃是天下各諸侯中實力最強者。而盤踞江東的孫權地盤雖然不大,但歷經父兄三代人的治理,早已是根基穩固,且在積極圖謀發展。

荊州劉表雖然佔據地利,卻只求自保而不思進取,再加上建安十二年(207年)劉表剛剛去世,卻又未能處理好後嗣事宜,荊州已經初現亂局。而坐擁益州的劉璋懦弱多疑,加之與盤踞漢中的張魯有殺母殺弟之仇,雙方相互爭鬥不休,且劉璋多次被張魯所破。

從以上局勢來看,北方曹操勢大,江東孫權穩固,而交州、西涼則因地處偏遠而不利於發展,也僅有勢力疲弱,且已經出現亂局的荊州、益州最爲可取。因此,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其實並沒有問題。

看完了天下形勢,我們再來看看建安十二年(207年)末的劉備處境。縱觀整個東漢末年,劉備不僅起步晚且起步慢,要說最大的優勢,恐怕就是漢室宗親的身份和較好的名聲了,然而亂世之中,僅憑這兩點顯然不足以立足。

諸葛亮對於天下局勢的分析很對,劉備爲何還是失敗了? 第2張

劉備自起兵以來,始終處於寄人籬下的境況之中,雖曾短暫入主徐州,卻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便又被迫流離失所。建安六年(201年),劉備在曹操的進攻之下,被迫投往劉表,劉表使其留駐新野,劉表這才短暫有了立足之地,廣招賢良、招募將士,結果此舉又遭至劉表的提防。

此時的劉備處境可謂極爲尷尬,雖然有新野這個立錐之地,可畢竟還是寄人籬下,大肆發展勢力必然會引起劉表的忌憚和猜忌。此外,由於新野地處荊州北部,而曹操穩固北方之後,已經在積極準備南下,曹操一旦南下,劉備將是首當其衝。

對於這一時期的劉備來說,謀取天下顯然是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他現在急需要一塊穩定且富庶的地區作爲根基,這樣才能謀求發展,繼而謀求天下。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是“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

諸葛亮對於天下局勢的分析很對,劉備爲何還是失敗了? 第3張

結合前文的天下局勢,劉備想要擁有一塊穩定根基,荊州、益州的確是最佳的選擇。事實上,佔據荊州、益州的劉備的確達到了其勢力巔峯,如果能夠穩穩佔據荊州、益州兩地,那麼劉備未必便沒有謀取天下的可能。

結語:諸葛亮規劃合理,奈何劉備實力太弱沒有容錯率

正如前文所說,諸葛亮對於天下局勢的分析,以及爲劉備提供的戰略規劃,不僅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可以說是最佳的選擇。那麼,劉備爲何最後還是失敗了呢?其實還是源於這個戰略實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可預料的變化。

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雖然合理,可惜別人根本不會給你從容施展的機會,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荊州,進而以荊州爲跳板奪取益州,可以說此時的計劃進行的相當順利,然而在此後事情的發展,卻開始逐漸脫離原本的計劃,劉備至少遇到了以下幾點問題:

1、孫權對荊州虎視眈眈。孫權對於荊州早有意向,這點從其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至208年)先後三次進攻江夏郡,最終擊殺黃祖,吞併江夏郡大部便可看出來。畢竟,對於東吳來說,荊州乃是極爲重要的西大門。赤壁之戰後,孫權對於荊州落入劉備手中本就不滿,奈何劉備以劉琦名義奪取荊州乃是名正言順,再加上曹操對荊州虎視眈眈,孫權這纔沒有採取行動,而是對劉備採取了拉攏政策。然而,當曹操重心轉向西北,且劉備佔據益州後,孫權自然不會繼續容許荊州繼續被劉備佔據,進而直接威脅東吳腹地,因此孫權與劉備這對盟友的決裂已經不可避免,這也是後來湘水劃界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

諸葛亮對於天下局勢的分析很對,劉備爲何還是失敗了? 第4張

2、曹操突然出兵漢中。劉備奪取益州之後,面對這個開始崛起大敵,曹操自然同樣極爲忌憚,自然不會容許其繼續奪取漢中,進而威脅關中地區。畢竟,對於曹操來說,西涼剛剛平定不久,而其主要勢力又集中在中原地區,關中地區乃是他連接西涼的關鍵,一旦劉備佔據漢中,曹操無疑將要調集重兵應對劉備對關中的威脅,曹操自然不可接受。於是,曹操選擇了率先進攻奪取漢中,希望利用地利將劉備牢牢限制在漢中以南。劉備自然也不願被限制於益州,因此纔有了與曹操的漢中之戰,此戰後劉備雖然奪取了漢中,卻也讓剛剛崛起的劉備付出了極大代價。

3、與孫權爭奪荊州失敗。其實湘水劃界後,荊州被劉備和孫權各佔一半的局勢劉備並非不能接受。然而,由於荊州對於東吳威脅太大,孫權顯然無法接受這個局面,他不希望時刻面對劉備的威脅,而是更希望將荊州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從而牢牢將劉備鎖死在益州地區,這點其實和曹操奪取漢中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在劉備剛剛結束漢中之戰,而關羽又與曹軍爭奪襄樊地區時,孫權突然派兵偷襲荊州得手,殺死關羽的同時將荊州拿下,從而使得劉備遭受重創。劉備爲了重新奪回荊州,結果又在夷陵之戰中遭遇慘敗。丟失荊州和夷陵戰敗,可以說讓劉備瞬間從雲端跌至了谷底,蜀漢其實從這一刻起,就已經丟失了謀取天下的根本。

雖然最終的局勢走向證明了劉備的失敗,但這並不能證明是《隆重對》的錯誤。正所謂“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雖然無比正確,但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斷調整,可惜劉備在這個亂世之中,始終是最弱的那一個,戰略實行的容錯率實在太差,而局勢的變化又使得他根本沒有從容發展的機會,進而導致了《隆中對》的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