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文景之治發生在什麼時候?百姓的生活時什麼樣的?

文景之治發生在什麼時候?百姓的生活時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治世,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大力恢復經過戰亂破壞的社會生產。隨着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盛世。盛世之下,似乎百姓應該是生活富足美滿,安定幸福。但真相卻並非如此,文景之治下的普通農民仍然非常貧困,並非安居樂業,仍然有“賣田宅,鬻兒女”的現象!

文景之治發生在什麼時候?百姓的生活時什麼樣的?

晁錯曾經在給漢文帝的《論貴粟疏》中,對於當時社會普通農民生活狀態有過如下描述:現在農夫中的五口之家,家裏需要服徭役的不少於二人,能夠耕種的土地不超過百畝,百畝的收成,不超過百石。他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還得砍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一年四季,沒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際往來,弔唁死者,看望病人,撫養孤老,養育幼兒,一切費用都要從農業收入中開支。農民如此辛苦,還要遭受水旱災害,官府又要急徵暴斂,隨時攤派。交賦稅的時候,有糧食的人,半價賤賣後交完稅;沒有糧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債納稅;於是就出現了賣田地房屋、賣妻子兒女來還債的事情。

漢武帝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曾說:“農民穿的是破爛衫,吃的是豬狗食。”當時的一些文字記載,也驗證了董仲舒的話是確切無疑的。以西北地區爲例,那裏的農民,冬天沒有衣服穿,整天臥在草窩裏;必須出來見官時,只能忍着寒冷,披草而出。不要以爲官員是給這些可憐的農民送溫暖來的,他們是來要錢催稅的。農民沒有辦法,就把妻子或自己賣掉,給人家去做奴隸。當時的街上就有若干木欄,破落的農民走進去,像牲畜一樣出售自己。通過這些相關的歷史記載可以看出,身處盛世之中的普通百姓、農民生活仍然是很貧困的,那麼爲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封建社會“盛世”的表現是社會安定,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比較繁榮。它的出現同樣是以對農民的沉重剝削爲前提的。這種“沉重”與前代的“苛捐雜稅”、“橫徵暴斂”相比,確實減輕了,這就是“輕徭薄賦”。換言之,決不能把“文景之治”式的封建“盛世”理解爲農民的“天堂”。這種“盛世”也很難解決農民的貧困問題。西漢實行編戶制度,編戶農民對封建國家承擔四項負擔:一是田租,即土地稅;二是算賦和口賦,即人頭稅;三是徭役;四是兵役。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看,西漢國家對自耕農剝削較秦代有所減輕,但農民負擔仍然很重。

文景之治發生在什麼時候?百姓的生活時什麼樣的? 第2張

除此之外,豪強地主和大商人對於農民的侵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農民低價賣出穀物,甚至出賣土地,高價購買耕畜、農具和其他必須品,進出之間損失很大。到納稅季節,地主、商人乘農民之急,還將粟價壓之又壓,商人通過賤買貴賣,不勞自肥。西漢社會中“以末致財”的大商人千千萬萬,但須“用本守之”。經商致富的大商人需要掠奪土地,成爲大地主,守住家業。所以大商人無不求田宅,憑藉財富役使貧民。大商人兼併土地,加速了農民的破產流亡。用董仲舒的話總結就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一方面是驕奢淫逸,一方面是飢餓死亡,這就是西漢全盛時代的社會景象!

文景之治下的盛世,是統治集團的盛世,而非老百姓的盛世。黃老政治最大的缺點是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尤其到了後來,人口漸繁,耕地漸少時,貴族和富農在政策的保護下,大量兼併自耕地,造成一個龐大的地主階層。富人的田地一望無際,而窮人卻連立錐之地都沒有。從普通百姓的角度看,沒有什麼文景之治,儘管農民一年到頭辛勤耕作,仍然不能免於飢寒困苦。如果遇到天災或者豪強地主侵逼,只能賣兒鬻女,甚至背井離鄉淪爲流民,飢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