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魏國在戰國時期的實力怎麼樣?有何優勢

魏國在戰國時期的實力怎麼樣?有何優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國,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公元前221年,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合建立秦朝。此時此刻,在華夏的版圖上,六王畢,四海一,嬴政實現了他由一個秦王到秦始皇的華麗轉身。

秦朝的建立,宣告春秋戰國時代羣雄割據的戰亂離合局面徹底結束,我國歷史上浩浩蕩蕩的封建時代從此拉開序幕。

秦朝國祚短短14年,雖然始皇帝飽受爭議,甚至已經被貼上暴君的標籤,然而,他的歷史功績還是顯而易見的,於當時來看,雖然不合事宜,但罪在當時,功在千秋。

李白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對秦始皇的讚美之情。

魏國在戰國時期的實力怎麼樣?有何優勢

但你知道嗎,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並不是唯一一個有實力一統華夏的人物,還有這樣一位諸侯,他跟秦始皇可以說是平分秋色,旗鼓相當。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比嬴政更有希望統一中國。此人是誰,他最後爲何又失敗了?

春秋時,各個國家戰亂頻仍,他們的終極目標可以概括爲“稱霸”,因此出現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許多小國也在戰亂中被淘汰出局。到了戰國時,這些稱霸一時的國家並不再滿足霸主地位,他們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一統天下。同樣,爲了這個目標,許多有實力的國家,接連上演了全武行。

戰國初期,經過變法之後的秦國優勢逐漸顯露,隱隱出現問鼎中原之勢。很多國家在忌憚秦國強大的同時,也在時刻警惕,以防遭遇鯨吞。事實上,一開始的時候,最爲強大的國家並不是秦國,而是佔據中原的魏國。

魏國的優勢很明顯嗎?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魏國所處的中原地區物產豐饒,人口密集,例如糧草輜重這一項便可與他國一較長短,所以這塊“風水寶地”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其次,當時魏國的冶金水平較之他國來說有很大的優勢,冷兵器時代,魏國最先用鐵器代替了青銅器,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士兵們的裝備也變得豐富起來,如鐵劍、鐵弓等,作戰時都會被將士隨身攜帶。

第三,魏國推行的變法改革比秦國還要早。魏國採用李俚和西門豹的主張,力排衆議實行變法。改革吏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通過變法,不但提高了戰鬥力,而且在軍事、外交等領域都是一家獨大。

在魏國崛起的時候,期間大將白起多次擊敗秦國,從而使得秦國與魏國之間勢不兩立。後來,魏武侯接續了魏文侯的做法,乘勢開疆擴土,實力一躍而成爲七國之首。

不過,魏國的高光時刻在魏惠王主政之後漸漸變得暗淡無光,所有的美好戛然而止。

魏惠王魏罃(yīng)於公元前369年登上王位,他是魏國的第3任皇帝。此時,魏國的統兵大將乃是龐涓,軍隊也擁有最好的配置,別的國家望塵莫及。若是魏惠王聽信龐涓的話,先消滅秦國,再消滅其他國家,那麼統一大業指日可待。然而魏惠王沒有這麼做。

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實力平平,而且三國之間屬於脣亡齒寒,基於此,他們抱團取暖。後來由於地域優勢,魏國逐漸領先於其他國家。魏惠王登基之後,逐漸改變了他的外交政策。

趙魏韓三家分晉

魏國在戰國時期的實力怎麼樣?有何優勢 第2張

魏惠王是一個極有野心的人,他並不想做一個平庸的魏王,而是想像父親和爺爺一樣,再度開闢魏國的另一個盛世王朝。就這樣,三晉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到最後國家交戰,三晉徹底地撕破臉皮。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聯盟破裂之後,齊國、楚國、秦國等坐收漁翁之利。

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即便魏國當時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可是魏惠王在對外征戰擴張領土的意圖上,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目標。他一會打南邊,一會攻北邊,這就是典型的盲目擴張。

全盛時期的魏國,就像一個負重的扁擔,兩頭大,中間窄。如果說哪一頭失重的話,那麼很難在短時間內採取應急措施,因爲戰線太長,鞭長莫及。如果說魏國有一個明確的戰略措施,集中軍事力量一直向西,那麼秦國被滅不是不可能,真是那樣的話,魏國河西六百里土地也不會被秦國掠奪,更沒有了秦朝的出現。

說到這一切,還是因爲魏惠王對於人才的忽視,這也許是他夜郎自大,也許是他認識模糊,便不得而知了。那麼,曾經的魏國如此強大,人才都到哪裏去了呢?

人才流亡

魏惠王心胸狹隘,未能留住人才。

魏惠王在魏國和秦國的邊界線修了長城,這無疑是放棄攻打秦國,而且有被迫防守的意味。歷經“圍魏救趙”,魏國昔日的榮光蕩然無存,失去了大片的領土,而且軍事力量一蹶不振。

而原本被三晉欺壓的其他國家,如趙國、齊國都開始不斷壯大起來,尤其以齊國、秦國的發展尤爲迅速。

在軍事策略上一塌糊塗也罷,魏惠王對人才也毫不重視。魏國一開始能力壓羣雄,靠的就是魏文侯、魏武侯對人才的運用。魏惠王初期,也可謂人才濟濟,因爲彼時的魏國還是一片欣欣向榮。白起、犀首(公孫衍)、孫臏,張儀、商鞅等等,他們都看到了魏國的鼎盛,都想留在魏國一展抱負。

只是魏惠王剛愎自用,自以爲是,所有的天才在他這裏猶如草芥,根本得不到重用,我們所熟知的商鞅和孫臏就是典型的例子。

商鞅原本是丞相公孫袏的門下士,公孫袏覺得商鞅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在魏惠王看望他時,希望魏惠王重用商鞅。公孫袏更是在去世前對魏惠王說:“倘若得不到商鞅就將其殺掉,不能便宜了其他諸侯國”。不過,對於丞相的話,魏惠王充耳不聞,甚至認爲商鞅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

後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了,商鞅轉投秦國,開始了變法。這一改革不但爲秦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發展了經濟,而且也壯大了軍事力量。商鞅變法,最終使得秦國一躍成爲諸侯國裏最鼎盛的國家。

魏國在戰國時期的實力怎麼樣?有何優勢 第3張

再說孫臏,其兵法謀略僅次於孫武,對於這樣一位頂級軍事人才,魏惠王聽信龐涓讒言,使得孫臏被陷害致殘,不得不裝瘋賣傻逃離魏國。到了齊國之後,他將矛頭直指魏國。齊國有了孫臏這樣的軍事天才,魏國安能不敗?

後來,魏惠王意識到自己的策略有問題,也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雖努力補救,卻已無力迴天,因爲魏國樹敵太多,三晉同盟再不能建立。

回想當年,魏惠王登上皇位時,疆域遼闊、國家強盛、人才濟濟,而周邊的國家唯其馬首是瞻。魏惠王原本有大好的未來,卻被他的傲慢和目光短淺,將國家的優勢毀於一旦,真是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

也是因爲家底殷實,魏國沒能亡在魏惠王手裏。魏惠王整整“禍害”了魏國長達50年。在他死後,曾經盛極一時的魏國淪爲了平庸的諸侯國,沒多久,就是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