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何說諡號是古代大臣的終極追求?

爲何說諡號是古代大臣的終極追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何說諡號是古代大臣的終極追求?這是因爲自古以來,古代大臣就很看重諡號這個東西,想知道古代大臣對朝廷社稷的貢獻大不大,看他的諡號就可以了。

在我國古代,最早獲得諡號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周公,另一個是姜太公。這兩位都是周朝定天下的肱骨之臣。所以後來,周天子就給了他們諡號,用來表彰他們的功績。

在古代的書籍裏面,說明了諡號的作用,即對古代立有大功的大臣的一種讚賞,但是,有好的諡號,就會有壞的諡號,即所謂的惡諡,比如秦檜,他一開始的諡號事“忠獻”。但是後來,這個諡號就變成了謬醜。前者是善諡,後者就是典型的惡諡了。

一詞定褒貶,大臣們的競爭

爲何說諡號是古代大臣的終極追求?

諡號其實本身就是一種身份的體現,在漢朝和晉朝,只有侯爵以上的人才有資格獲取諡號,所以不要想什麼樣子的諡號了,你很可能連獲得諡號的機會都沒有。

有句話怎麼說的來着“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所以李廣就沒有諡號,後來,獲得諡號的標準降低了,三品官就能獲得諡號,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門檻又提高了,變成了一品官員。不管在哪朝哪代,獲得諡號都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而且,諡號是有定額的,就像宮裏的嬪妃一樣,高位嬪妃都是有限額的。如果有人把這個位子佔了,那麼你就沒有這個位子了,比如范仲淹的諡號是“文正”這就是文臣最好的諡號,所以後代的人都稱呼他爲范文正公。

而曾國藩的諡號也是文正,有了這個諡號以後,其他人就不能用這個諡號了。所以,好多人都好生氣,他佔了這個位置,我們沒戲了啊,真的沒戲了,所以,每一次,皇帝給一個大臣諡號文正的時候,其他人都是哀嚎一片。

對於曾國藩獲得文正這個稱號,最不服氣的就是左宗棠和張之洞了。因爲他們都說洋務派的中心人物,而且,作爲清朝的實權大臣,左宗棠其實是有戰功的。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位有着收復新疆功績的大臣,對於曾國藩搶走了自己心心念唸的諡號,顯得非常憤怒。

雖然說,諡號只有一品大臣和三品以上大臣才能獲得,那麼那些古代官位沒有到,而德行又還不錯的大臣,他們的諡號應該怎麼辦呢?

官位不到的大臣,,可以由大臣們私底下進行一下諡號的贈予,但是,這種贈予是非官方的,是不具有法律意義的。所以,這種諡號通常不在大臣們追逐的範圍之內。

諡號的變化與發展

在不同的朝代,對諡號的等級也有不同的說法,例如在西晉時期,人們不講究,諡號隨便搞一個也就算了,你只能分出來是美諡還是下諡,其他的一概看不出來,到了唐朝的時候,諡號就開始有了一定程度的等級,最高級的諡號爲“文貞”。

例如唐朝名臣魏徵,他的諡號就是“文貞”。這個稱號是唐朝的最高榮譽,好多人都爭奪,而到了宋朝,因爲要避諱皇帝的名字,所以“文貞”就變成了“文正”。

依然是衆位大臣搶破頭的一個諡號。

也是從宋朝開始,官員的諡號開始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定,首先,開始有了明確的等級分辨,比如,這個諡號比那個比那個諡號要高一級。

有了這樣一個共識,文官裏面諡號最高的是文正,而武官裏面位置最高的則是武忠。這大概也是文臣武將分工不同的緣故,文官的職責,貴在守正,而武官的職責,則是對於國家的忠誠,對於這個區別,朝廷大臣們還是很拎得清的。

爲何說諡號是古代大臣的終極追求? 第2張

不過,文臣武將,都是替朝廷幹事情的,對於,也有一類通用的諡號,通用的諡號當中,最高級別的就是忠武。

一般情況下,通用諡號當中的最高等級,要比單純的文武官的諡號等級要高一些,你可以理解爲學貫中西。例如岳飛的稱號,就是忠武,雖然大家一般都喊他嶽武穆。

不過,文正這個稱號的稀有程度,甚至超過了通用諡號,在明朝,僅有三個人的諡號是文正,再加上一個南明時期給的文正稱號,這個稱號給了方孝孺。

但是他老人家被滅了十族,即便真的有文正這個稱號,也沒有什麼用處了。

到了清朝,第一個問題正是乾隆時期的一位大臣,後面有好幾位都是皇帝的老師,皇帝大概是顧忌師生情誼,於是乎很多帝王的老師最後都拿了文正的稱號,其中一個據說還爲咸豐帝的即位出了非常大的力。

官員對諡號的追求

總之,在古代,你首先得是進士出身,其次你的官做得非常大,然後你得非常小心,努力做好事,然後你還得保證自己在政治鬥爭當中不會站錯隊,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才能得到一個好的諡號。至於能得到多好的諡號,那對不起,完全看運氣。

有些稀有的諡號,更是整個朝代獲得的人只有個位數,那就是正宗的可遇而不可求了。比如說,曾國藩拿到文正的諡號以後,那些和他同時代的人就徹底無緣文正這個稱號了。

而左宗棠因爲在考試方面不行,沒有拿到進士出身,所以他的諡號不僅排名非常靠後,而且還是皇帝特別賜予的。按照一般的流程,他連諡號都不會有。

而另外一位大臣張之洞則是臨了臨了,人生的最後一道摺子得罪了權貴,最後也是隨便就搞了一個諡號,讓張之洞的後人氣了半死。救李鴻章稍微好了一點,拿了個文忠的諡號。

所以說,古代官員對諡號的追求到了一種狂熱的地步,尤其是某些高級諡號,那更是所有人心中的白月光。

不過,有的時候,也會有惡諡的發生,對於那些諡號不好的人來說,他們可以算得上是遺臭萬年了。但是,遺臭萬年也是要有一點分量的。總之,只要是和諡號扯上關係,那證明你最起碼都是高級官員了。

其實,不光是大臣,有的時候,皇帝也是這樣的,他們爲了自己的廟號,能有多瘋狂,大概也是我們料想不到的。

爲何說諡號是古代大臣的終極追求? 第3張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這是所有大臣的想法。而皇帝,也是在意千秋之後的史書平說的。

古代人爲了讓諡號這個東西變得更加公允,還專門弄了一個系統的東西,比如,什麼樣的人可以背稱作文,什麼樣子的人可以被稱爲武。

也就是說,諡號都要按照基本法來,否則就不行,即便如此,在皇帝給大臣定諡號的時候,也經常會有一批人在那裏吵架,給這個人的諡號定高了呀,給那個人的諡號定低了,等等等等,沒到這個時候,禮部的人都是一個頭兩個大。

諡號,也算是古代帝王鼓勵大臣要好好做事的一個手段,看看,幹得好就可以青史留名啊,還不趕緊加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