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昭襄王去世後,六國諸侯與之有血海深仇爲何還會前去弔唁呢?

秦昭襄王去世後,六國諸侯與之有血海深仇爲何還會前去弔唁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嬴稷,即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共五十六年。他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較長的國君之一。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秦昭襄王在位之時,既是秦國突飛猛進的時期,也是秦國對其餘六國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時期。在政治上,他任用范雎,採用“遠交近攻”的外交方針,瓦解了六國企圖合縱伐秦的攻勢。在軍事上,他任用魏冉、白起等人,殲滅了六國大部分有生力量,爲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因如此,六國對於秦昭襄王應該是十分恐懼的。那麼他一死,六國諸侯就算不是舉國歡慶,也應該是暗自竊喜吧,怎麼還會前去弔喪呢?

秦國強大,不想去也得去

這件事記載在《史記·秦本紀》中:“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爲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韓王衰絰入吊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吊祠,視喪事。”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是韓王親自前來弔唁,其餘諸侯只是派了將相前來。作爲一國之君,親自前往他國弔唁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更何況秦昭襄王還有扣押楚懷王的前車之鑑。因此,其餘諸侯都十分明智地派了相國前往,唯有韓國是韓王親自前往的。

秦昭襄王去世後,六國諸侯與之有血海深仇爲何還會前去弔唁呢?

因爲韓國最爲弱小,且最爲靠近秦國(這也是韓國最先滅亡的原因),而且韓國名義上已經是秦國的附庸,所以如果這時候不拿出點誠意來,恐怕就會有滅國之危。

其餘諸侯也是一樣的道理,都是迫於秦國的強大才來的。比如楚國,楚懷王就是被秦國扣押而死。然而就是這樣的深仇大恨,楚國也還是得派人前來弔唁。唯一不同的地方可能就是他們還不至於像韓國一樣當秦國的馬前卒吧。

雖爲無奈,但亦有試探之心

戰國時期的奔喪,名爲奔喪,實際上都有另一層目的。最著名的就是趙武靈王即位之時。“二十四年,肅侯卒。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子武靈王立。”

同樣是奔喪,同樣是諸侯齊聚。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趙肅侯死之時,諸侯是帶着兵前來奔喪的,目的不言而喻,而秦昭襄王死之時,諸侯是派將相前來奔喪的。

秦昭襄王去世後,六國諸侯與之有血海深仇爲何還會前去弔唁呢? 第2張

雖然奔喪的形式不同,但是這已經顯露出戰國時期奔喪的重要意義了,即查探虛實。在趙肅侯出喪之時,如果不是趙武靈王雄才大略,及時穩住了局面,可能趙國在當時就已經滅亡了。秦昭襄王出喪之時亦是如此,雖然秦國強大太多,但是諸侯聯合未必沒有機會。就算秦國的底蘊再雄厚,連續征戰了多年,也早已顯露出頹勢,不然早就趁勢統一了。

不然與秦國有如此深仇大恨的各諸侯(尤其是楚、趙)會如此好心的前來奔喪弔唁,這樣的事實在讓人想不通。

諸侯之所以與秦國有如此深仇大恨還要去奔喪,原因有二:

一、秦國強大,諸侯弱小,尤以韓國對比最爲突出。

《史記·秦本紀》中有這麼一段話:“五十三年,天下來賓。魏後,秦使摎伐魏,取吳城。”魏國僅僅是最後到,就被秦國打了一座城池。在這樣的背景下,諸侯再怎麼表“忠心”也不爲過吧。

二、明爲弔喪,實爲查探

奔喪,是一個名正言順進入敵國內部查探的好機會。一旦秦國露出無法制服諸侯的頹勢,諸侯定會聯合起來討伐秦國。再者,就算秦國依舊強大,諸侯也能探究秦國強大的原因,以此來強大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