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公孫衍在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後 爲什麼又離開秦國去到其他國家呢

公孫衍在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後 爲什麼又離開秦國去到其他國家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公孫衍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孫衍,是戰國時期一位縱橫家,而他的主張主要就是聯合其他國家合縱抗秦。不過在公孫衍前期,他也在秦國待過一段時間,而且還收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後來公孫衍又是爲什麼離開了秦國,去了其他的國家,而且還聯合其他國家對抗秦國?公孫衍恨秦國嗎,難道是他在秦國的那段時間,發生了什麼讓他無法釋懷的事情嗎?

公孫衍在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後 爲什麼又離開秦國去到其他國家呢

公孫衍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一個代表人物,他主張合縱抗秦。他一生曾在秦,魏,韓三國爲官,他秦國時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被任命爲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

後來,他卻去了魏國,韓國,這又是爲什麼呢?他在秦國發生了什麼事?爲什麼後來一直要合縱抗秦?回答這些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1.客觀

公孫衍是戰國時期第一個提出合縱主張的人,但他有一個政敵張儀,張儀提出連橫的策略,正好是與合縱相對的。

那麼這和公孫衍後來合縱抗秦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而且有直接關係。因爲公孫衍侍奉的第一個國家就是秦國,當時秦國的國君是秦惠文王。

商鞅去世後,秦惠文王就任命公孫衍爲大良造,公孫衍此時就開始籌劃攻打魏國。很快公孫衍就率軍打敗了魏國,魏惠王就割地求和。

公孫衍就提出來魏國既然求和,秦國就可以去攻打別的國家。正好此時張儀來到秦國,他提出反對意見,認爲這時正是攻打魏國的好時機。

秦惠文王聽了張儀的分析後,非常高興就任命張儀爲客卿,接受了張儀的建議。公孫衍就被冷落了,公孫衍覺得自己不會再受重用,就離開秦國去了魏國。

公孫衍的政敵張儀來到秦國後,公孫衍的思想被秦惠文王拋棄了,那麼公孫衍在秦國就不受重用了也不可能再待下去了。

那麼公孫衍去了別的國家肯定要爲這些國家服務,而秦國當時很強大很霸道,所以公孫衍就提出來合縱的策略來抗秦了。

公孫衍在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後 爲什麼又離開秦國去到其他國家呢 第2張

2.主觀

公孫衍主觀上對秦國是不滿的,因爲公孫衍是魏國人,所以他對魏國是有感情的,所以他在對秦國攻打魏國並不是很贊同,但是他在秦國爲官,當然要爲秦國考慮,如果有機會爲魏國講話,那他也會爲魏國着想,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公孫衍在率軍攻打魏國時,魏惠王拿重金賄賂公孫衍,公孫衍拿了人家的手段,於是就替魏國說好話,叫秦惠文王與魏國講和。

此時,張儀提出攻打魏國,秦惠文王同意了張儀的建議,並重用張儀,那麼公孫衍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公孫衍被迫離開了秦國。

那麼公孫衍離開秦國後,肯定會對秦國不滿,視張儀爲敵人,公孫衍當然就會發起合縱來對抗秦國。

此後,公孫衍多次發動合縱攻秦,但由於諸侯國之間不團結,不齊心,各懷異心,導致合縱失敗。

公孫衍帶着對魏國的感情,對秦國的不滿以及對張儀的仇恨,這些複雜的心情交織在一起使得公孫衍最後決定合縱來抗秦。

於公可以削弱秦國的實力,於私可以爲他自己報仇,可見是一箭雙鵰。所以從主觀上來講公孫衍提出合縱抗秦也是有理由的。

從主客觀兩方面來看,公孫衍好像是應該發起合縱抗秦。客觀上,張儀來到秦國搶了公孫衍的風頭,使公孫衍在秦國失去了作用不得不離開秦國,去其他諸侯國。

公孫衍在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後 爲什麼又離開秦國去到其他國家呢 第3張

所以公孫衍來到魏國後,提出合縱抗秦的想法,爲什麼會提出合縱的想法呢?因爲秦國當時很強大了,一個諸侯國是沒有實力與之抗衡的,只有諸侯國們聯合起來纔能有實力抗擊秦國。

主觀上,公孫衍是很記恨張儀的,同時也對秦國不滿,那麼怎樣才能發泄自己心中不愉快的心情呢?

當然就是報仇,換句話說就是要打敗秦國,使張儀的連橫破產,所以他希望藉助於諸侯國們的共同力量來幫他報仇,所以公孫衍的合縱計策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但合縱最後失敗,公孫衍在魏國也成爲了朝廷內鬥的犧牲品,被冤殺了。公孫衍其實可以過得更好,當張儀來到秦國後,他受到排擠,那麼他可以回魏國老家種地,沒必要去魏國爲官來報私仇,使得自己最後在魏國被冤死。

所以一個人不要去記仇,報仇,要學會放下自己心中的仇恨,把自己解脫出來,這樣生活才能過得更快樂,更幸福。像公孫衍這樣,仇沒報成,還枉丟了性命,實爲得不償失。

所以,我們要放好心態,遇到不公的事,能解決最好,不能解決就一笑而過,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當然做到這一點是有難度的,但我們要向這個方向努力,增長智慧,給自己未來的幸福生活創造條件。